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樱 《海内与海外》2004,(12):69-70
我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时,下榻的宾馆不远处有一家华人开的名叫世界书局的书店。那是一个雨天,我来到书店三楼时,看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图片展———“南洋机工中国抗战纪念展”。在海外能看到这样的图片展,我感到格外亲切,因而吸引了我去观展。展厅前面在红色大字“南洋机工中国抗战纪念展”的横幅下,有四个条幅,依次写着“中国危急,八方支援”、“滇缅公路求助南洋”、“抗战丰碑,机工血铸”、“历尽万难,功垂千秋”,展示着南洋机工英勇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援助工作可歌可泣的事迹。这是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世界书局和星洲日报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2.
从霹雳州抵达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李忆菪和她的先生陈毓翰来接我。我与李忆若相识在福州,与陈毓翰是初识。陈先生寒暄几句之后,便不揣冒昧地问我: “吉隆坡有几位喜欢喝茶的朋友想约你聊聊,不知可否赏光?” 只要时间允许,我当然愿意和马来西亚的茶友聊一聊。时间自然是允许的,我在吉隆坡逗留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地区和国际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月21-22日,由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马来西亚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全球化下的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地区和国际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绿野仙踪度假村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受到马来西亚官方、学术界、媒体的高度重视,马来西亚房屋与地方发展部部长黄家定、马来亚大学校长拿督哈桑·B.雅各布教授(Prof.Hashim B.Yaacob)亲临会场,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马关系阐述立场及期望。马来西亚的多家主流报刊,  相似文献   

4.
一、马来亚契约华工制的形成马来亚契约华工的产生有一个孕育的过程,是伴随着华工不断出洋的这一过程演化而来的。马来亚华工最早出现在矿区。据记载,早在九世纪时就有中国华工在马来半岛北部吉打一带开采锡矿。十六世纪时有华工在雪兰莪鲁葛一带采锡。至十八世纪下半叶“闽粤人至此采锡及贸易者甚众”。早期的华工是由同宗或同乡招引而来。他们自愿出洋做工,不立凭据,只凭信用。在生产中他们组织一个“公司”,选出一人为头,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以后随着出洋人数增多,无钱支付旅费的人不断增加,就开始有成文的“公凭”出现。这种“公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1997,(2)
应马来西亚儒商联谊会邀请,我所所长贺圣达研究员于1997年4月12日到4月15日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21世纪儒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国际学术讨论会。贺圣达研究员以“21世纪:文化世纪与儒商”为题,两次在大会上作了发言。根据他提交的论文和在会上的发言,《南洋商报》4月12日刊发了专题文章《中国贺圣达:21世纪文化影响经济——文化时代需要俯商》。贺圣达研究员访问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6.
马六甲怀古     
Melaka,马六甲啊!“你的容颜像一个梦,你的历史是一段传奇。” 一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位于马来半岛的西海岸,面向马六甲海峡,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位置,北部毗邻森美兰州(Negeri Sembi-lan),南部与柔佛州(Johor)接壤,距离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KualaLumpur)约147公里。马六甲州的  相似文献   

7.
1994年11月,我应马来西亚国民大学之邀,赴吉隆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虽然在马来西亚的时间不长,不能对当地华人和华人社会的状况作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探究,但在马来西亚的所见所闻,使我对华人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槟城、雪兰莪、马六甲、柔佛、砂拉越及吉隆坡的1241个饮食业中文招牌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它们有独特的典型基本结构,而且以"专名项+业名项+通名项"为主。文章也罗列了马来西亚饮食业中文招牌普遍运用的18种命名法,其中4种是此研究中新发现的。研究结果除了可起到填补空缺及留下及时记录的作用,也对从事饮食业的人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六甲掠影     
从吉隆坡驱车沿南北高速公路(南连新加坡,北接泰国,全长900多公里)向南行120公军,便到举世闻名的马来西亚第三大城市──马六甲。下高速公路约5~6公甲,路边就是迷你马来西亚公园,步人公园大门60米便能看到江泽民主席1994年10月12日亲手栽的象征中马友谊长青树,如今已枝茂叶盛,生机勃勃。园内有一座座典型的马来高脚木屋,外型与屋内陈设大同小异,实际上是马来西亚的一个缩影供游人参观,征得同意还可以邀马来小姐一起合影留念。再向前是“东盟”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六国,均有一幢最具其本国民族特…  相似文献   

10.
2004年9月2日,马来西亚联邦法院宣判,撤消吉隆坡高等法院对前副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犯有鸡奸罪的判决。安瓦尔被当庭释放。此时马来西亚政坛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在马来西亚后马哈蒂尔时代是否有利于他重返政坛,正引起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了,岁月悠悠,时光无情,然而,在易水岸边,人们还在等着,等着,等什么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的侠骨豪情永存天地,我们对精神不死的追求未了人间。听到陈坤炎同学曾经“回来”探亲访友的消息,不禁喜从中来。他1958年“回国”,回返第一祖国中国,1997年回返他的第二故乡马来西亚,也是他的第二祖国。对一个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炎黄子孙来说,他有两个祖国:一个是生母中国,不能忘本,这是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来说的。寻根探祖是一种崇高的品格。另一个是养母马来西亚,恩重如山,不能背叛。这是从国籍…  相似文献   

12.
龙心     
雨中,我们驱车从马来西亚东北面泰马边境的吉兰丹州首府哥打巴鲁返回吉隆坡。   一路热带林,一路丝丝细雨,车子把我们带入了密林中的一个小村落,一个叫布莱的地方。这是偏远而幽静的地方,它前靠吉兰丹河,背靠绿树成荫的青山。   陪同我们来的友人杨先生,祖籍中国广东梅县,因而对布莱有着特殊感情。他向我们介绍说,他的一位朋友曾来此调查了解。布莱是一个华人的客家人村落,一直保持着纯朴的华人风习,当地人常讲的一句话是“留住龙的心”。杨先生的这句话引起我们的情趣,既来深山雨林就一定去看个究竟。   车子沿着热带…  相似文献   

13.
一、导言:马来西亚的经济马来西亚的经济实力主要在于它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马来西亚领土面积仅330,434平方公里,人口约1,400万,却是世界上某些初级产品的主要生产国。马来西亚出口的天然橡胶占世界供应量的42%,棕油占80%,胡椒占35%,锡占36%,此外还出口原油和热带硬木等产品。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意识和本土化意识的增强,马来西亚文学形成了以本土化作品为核心的新文学.以50年代初成立的“50文学会”和相继问世的一大批本土化作品为标识,本土化确立了在马来西亚文学中的领导地位,直到今天,本土化仍然是马来西亚文学的主流.有鉴于此,分析马来西亚当代文学的本土化历程,对于我们了解马来西亚文学的发展历程,并从一个层面了解马来西亚文化的内蕴,可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东亚共同体的构筑与日本的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围绕东亚共同体的日中对立2005年12月14-15日,旨在构筑本章的研究对象——东亚共同体的“第一届东亚首脑会议(EAS::East Asian Summit)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众所周知,在这一历史性首脑会议召开之际,以日本和中国为中心已经展开了激烈的前哨战——外交战。问题在于如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是马来西亚华人创办的,蜚声国内外的一间百年老校,去年刚被大马教育部私立教育局圈定为全马来西亚10所华文独中示范学校之一。该校的圈定是经由行政管理、学术成就、课程设置、基本设施、国际联系和学生学业成就等多项综合指标的评估而脱颖而出的。我在今年的6—7月间,  相似文献   

17.
“粗赖”,是马来西亚华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意思是亲戚、亲人。有人说是客家话,有人说是马来话,我没有考证过。不过在马来西亚,不仅客家人会讲,广府人、海南人、福建人,甚至马来人、印度人也都会讲。1998年7月9日,我第一次重返马来西亚,在新山一家餐馆里用餐,服务员听说我是中国来的,连声说我是“粗赖”。一声“粗赖”,蓦然唤醒了我在马来西亚生活时的许多记忆,使我有着久违了的感觉,有着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今年6月16日———27日,我与哥哥黄辉华结伴第二次重访马来西亚。对于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他们的根在中国,他们经常回中国来寻根问…  相似文献   

18.
记得我在马来西亚讲学时,对他们的戒烟之严厉有相当深刻的印象。我到马来西亚的当天,接待的人就问我:“会不会吸烟?”,我作了否定的答复后,他放心地说:“这就好。我们国家有禁烟法律,规定得很严,一些外国来的朋友不小心触犯了这些条例,被罚款的不少。”我曾经参观过马来西亚国家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2月14日,首届东亚峰会(EAS)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意味着本地区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合作对话平台.东亚峰会的构想,最初是由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在2000年于新加坡举行的东盟-中日韩("10 3")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并得到了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曾有个时期,橡胶和锡是马来西亚经济的两根同等重要的支柱。最近几年,锡的重要性已让位给棕榈油,而且有迹象表明还有可能让位给石油和铜。尽管如此,锡将仍然是马来西亚赚取大量外汇的物资之一。马来西亚的计划制订者预计,随着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到1980年锡的出口收入将达十四亿马元(合五亿六千二百二十五万美元)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