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异质性假设及其经济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假设遵循同质性假设的思维逻辑,这种假设的局限性是将人的异质性同质化,把“具体人”变为“抽象人”。人的异质性假设是经济学上关于人的行为假定的有力补充。人的异质性假设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对于分工协作、社会调控机制的设计、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新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具有广泛的阐释能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逐步深化。这种发展目标认识的深化和转换,主要表现在:一是由“重物”到“重人”的转换;二是由“片面”到“全面”的转换;三是由“理想”到“现实”的转换。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规律、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李宇飞 《求索》2005,(1):128-130
在管理科学发展的三阶段中,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应变理论分别是以“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为假设前提,因此管理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的核心。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人是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现实的人处在不同的需要层次。以这种人性假设为前提,适应当今社会的企业管理制度设计,就必须根据企业现实情况,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从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学管理到梅奥(G.Elton Mayo)的“霍桑试验”,由“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说明了人不仅是“经济人”,更重要的是“社会人”、“资源人”和“复杂人”。对人性的认识也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渐深入的,对人性不同的认识决定了管理者不同的领导风格。 人类生存的世界,永远是一个稀缺的世界。社会资源的稀缺和人需求、欲望的无止境要求社会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应。狩猎社会稀缺的是野兽;农业社会稀缺的是土地;工业社会稀缺的是资本;而以IT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稀缺的则是人才。  相似文献   

5.
李小云 《中国妇运》2001,(10):33-33
李老师:最近常从报刊上看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提法,想请您谈谈什么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社会性别主流化都包含哪些内容?它与社会发展的女权化有何区别?谢谢!刘亚妮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目前国际上倡导的社会发展的一个具体的框架。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妇女领导人会议上就有一个专题讨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性别主流化”呢?首先把性别区分为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是妇女学研究、妇女运动、性别与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这一假设的含义是男女在生物学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现代性别理论认为性别的生物…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理论依据、社会基础、基本目标及其手段模式,提出特定的人性论假设构成中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理论依据;“差序格局”与“家国同构”并存构成中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社会基础;社会稳定构成中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基础目标;“人治”则构成中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手段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人治”与“法治”产生的社会土壤及现实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在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这个根本问题上,是要“人治”还是“法治”,并不依人们的主观爱好为转移,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由历史作出的选择,即“人治”与“法治”的产生都有其社会主坟,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已清楚地表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人治”产生的社会土坯“人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历来说法不一,但含义大致相同或近似。有的称人治即一人之治,即集国家立法、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于一人;有的称人治与专制、独…  相似文献   

8.
沈毅 《观察与思考》2002,(11):26-27
<正> 在一定人群中,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是人一生中最多的特殊时期;这种医疗需求,不但是一种物质需求,而且是一种精神需求甚至道义需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医学已从过去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已由过去单纯的“治病救人”的医学要求,发展到从生命的开始到临终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得到公正的、有效的、合理的全程优质保健服务。“临终关怀”体现出现代人对人生最终环节上的特殊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临终关怀的要义现代“临终关怀”的医学形式,由桑德斯(Saunders)博士于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9.
“企业办社会”历来是国企的一大包袱。日前,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总经济师李启祥接受采访时大胆假设:将吃喝拉撤一大堆非生产性单位“打包”出卖给政府。 据称,“一汽”是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社会的楷模。全集团35万人,所有人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由企业管理。集团所在区域里,从幼儿园、中  相似文献   

10.
郑煜 《新东方》2004,(1):35-37
从泰勒(Frederick W.Taylor)的科学管理到梅奥(G.Elton Mayo)的“霍桑试验”,由“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说明了人不仅是“经济人”,更重要的是“社会人”、“资源人”和“复杂人”。对人性的认识也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  相似文献   

11.
《人大建设》2006,(7):55-55
马涛在近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核心前提假定: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利己主义者。“经济人”是人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本性。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把“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但在西方,“经济人假设”是被严格限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而在西方经济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将这一理论“假设”滥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有关道德滑坡的议论比比皆是,然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并非我国所独有,它曾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于“从身份到契约”、“从政府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是社会道德更新与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所以,从“道德人”到“经济人”的转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道德滑坡,它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道德结构调整、道德观念转换的客观趋势,是人的个性获得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变革。“道德人”———由政府塑造的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人格客观地说,“道德人”并不是社会自然发展的要求与…  相似文献   

13.
曹一川 《求索》2007,(1):75-7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当代产业和产业组织为主干的社会系统发生若干倾向性变革:数十年袭用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悄然地被“合理的社会人”假设取代,无论是产业行为规划还是思维推导逻辑都因之出现重大革新;“时间态”产业操作模式往往在同惯性的“空间态”模式较量中“先发制人”,获得足以与后者抗衡的经济实力;现代科学理性、技术发明以“群”的形式渗入产业行为当中,对于劳动结构和企业结构从宏观、微观端面上作出多重调整,显著提升了产业经营的智能化水平和经营效率。当前,市场经济的原则、语言及体制正由于“独步天下”而承受着过度的重负,招致部分人文学者的抨击,一种新的经济原则、体制将由其内部孕育出来.可能取代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到的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为我们探讨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莫大的启迪。其中,“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可以看成是对“什么是共同富裕”的说明;“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消除旧的分工”,“产业教育、变换工种”,“城乡的融合”,可以看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或途径;“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既可以当作共同富裕的目标或结果,也可以从相互作用的角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福利作为社会整合机制,应有利于协调各阶层利益,维持社会各结构要素的平衡;缓和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平等和公正;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整合规避各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向社会福利提出了从“卫生所”式、“防疫站”式社会福利到“健身房”式社会福利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人假设的知识型员工引导激励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传统的人性假设不适用于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是“知识人”,他们具有“利己性”、“公益性”和“理性”。基于“知识人”假设构建的知识型员工“引导激励模式”是:满足“知识人”的“利己性”,引导“知识人”的“公益性”,促进“知识人”的“理性”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口有序管理是北京“十二五”规划中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点的创新之一,由人口管理到人口有序管理,两字之差表明北京人口管理将由传统单一的“人的管理”转向“人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当前北京人口管理确实面临许多难题,如何在准确把握北京人口现状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管理上寻求新的突破,将有序管理落在实处,是政府与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8.
唐虹 《时事报告》2011,(11):53-55
人们对欧洲福利国家的典型印象,是它们拥有“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和高水平社会福利保障,特别是当人们处在年老、生病和失业的“弱势”状态时,借由社会保障制度,人们将得到来自“大家”的扶助,仍然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欧洲模式”曾被很多人视为理想的社会发展模板。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为政治文明理念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在历史观上,肯定人是历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在本体论上,突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国家观上,强调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在发展观上,主张人的解放和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政治文明的构成要件是文明的政治理念、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政治行为和文明的政治目的,而所谓“文明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其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先导,建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关键,维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秩序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追求“以人为本”的政治目的是政治文明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柯闻秀  黄健柏 《求索》2012,(2):96-98
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认识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和"文化人",人性假设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向人性化回归的演变过程,但它们都未超越将人看作实现企业目的的手段。其实,人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人是丰富的集合体,人的需要是人性演进的内在动力。随着对人性深入全面的认识,加上生产力发展决定了人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球化加速了对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迫切需要,产生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是以"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为基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