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艳 《学理论》2012,(14):245-246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前喻文化。教育活动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文化知识资源的拥有者,同时受到多种文化类型的影响,不断地充斥着自身的文化权威。社会变迁如此迅速,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后喻文化现象,教师不能成为"缺席的在场者"。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中俄关系持续高涨,尤其在新丝绸之路政策的带动下,中俄的合作日益加深。但是很多人对俄罗斯并不是很了解,谈起俄罗斯,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俄罗斯气候寒冷,到处冰天雪地,其实俄罗斯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国家,下面我们谈谈俄罗斯的主要节日。德谟克利特曾说过,没有节日的生活就如同一条没有客栈的漫漫长路。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代青年本质的文化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本质是文化构造的结果 ,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结合。青年本质主要由精神文化构造。当代中国主要是三大精神文化构造青年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本土新生代文化。当代文化构造青年本质的主要问题是 :缺少主流精神文化 ;文化评判标准模糊 ;文化管理失误。要构造良好的青年本质 ,就必须建设优秀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区别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文宝 《理论探讨》2005,(3):125-126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在新的文化范式确定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现实与虚拟、烦琐与简便、前喻与后喻、天理与人欲等一系列的区别。正确地认识这一区别,有利于张扬具有民族个性的共性文化。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5)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前喻文化独占支配地位的时代已经结束,文化反哺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后喻文化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正向社会化模式而成为主流文化类型。新时期对于中国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应当辩证探究。网络时代,文化反哺在广度、深度上均有所拓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亲子二代文化传递并未断裂,也并非呈现亲传子或子传亲的线性模式,而是呈现出网状结构。我国亲子二代文化传递处在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种文化类型并存的时代,文化传递的多样性正在呈现。  相似文献   

7.
王梦蝶  张曼 《理论导刊》2023,(3):99-106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以青年为主要群体,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历经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弱化、碰撞催化、交融强化等阶段,呈现出主流化转向之态势。基于社会、青年、亚文化自身三重维度,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因于社会发展的切实成就与困境、青年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及文化传播机制与形式的拓展。新时代,推进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的良性发展,需明确青年主体性发展的多元诉求、认可包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发展、引导规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消极因素,以确保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实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8.
三个时代的青年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青年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研究青年文化也有各种不同的视角。我们看到一种牵强附会的理解,将有关青年的一切都称为青年文化,它可以包括学校教育、党团活动,可以分为青年工人文化、青年农民文化、青年军人文化等;同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即将青年文化主要与短暂的流行时尚,以及青少年的非常行为和越执行为相联系,视为青年文化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张文兰 《学理论》2013,(21):211-212
节日大多起源于一个纪念日,中国的七夕节和俄罗斯的情人节也不例外,都是纪念性的节日。节日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刻录着一个民族发展的脚步。两个节日都拥有浪漫的爱情色彩,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在此,笔者就介绍这两个节日并进行比较,从中深刻地领悟到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这一道理,从而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青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并不是与社会主体文化平行的独立文化,而只不过是青年对社会主体文化选择、偏离的结果。因此,它在价值、规范、信仰和表意特征方面与社会主体文化基本上是同一的。不少青年文化论者过分夸大青年文化的特殊性,将其视为各方面都不同于社会主体文化的文化,这样便把青年从整个社会抽离出来,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且与社会其它阶层没有关联的独立阶层。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青年不能脱离社会的其它阶层而独立一样,青年文化从来都是附属于社会主体文化的。我不认为凡是与青年相关的都是青年文化,都构成了青年自身的特殊性。那样的观点反  相似文献   

11.
单亚 《学理论》2011,(35):276-277
后喻文化即年长一代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以"文化反哺"为最基本特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后喻文化视野下,可以使我们更加明确后喻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当前进城务工青年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调查表明,近六成多的青年从没参加过任何学习培训,普遍感到知识和技能贫乏,对学习实用知识和技能有着强烈的渴求,对政府和社会开展培训工作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13.
节日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断与西方节日文化相互交织、碰撞、融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适应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态势,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节日文化的关系,不断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高房价使诸多家庭出现贫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调查,本研究探讨了上海青年知识群体因居住成本增长过快而导致"居住贫困"的相关问题。调查显示,上海青年知识群体居住成本负担普遍偏高,居住贫困问题突出,42.6%的人处于住房迫切需求之中。居住贫困对青年知识群体正常的工作、生活及社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作业绩上追求短、平、快;消费上质量和档次下降,即兴消费减少;社交上频次下降,社交圈缩小等。因此,应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和相关政策构建进行治理,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一、对青年社会化涵义的惯常理解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中,青年社会化的研究占据了重要位置,各门学科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作了众多的阐述。然而共通的是,在国内外目前的一些研究和著述中,对青年社会化涵义的理解大多偏重于社会对青年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视青年为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客体,认为社会化的过程只是青年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发展社会性的过程。试举几例以为证明: “个人为了以一个多少有效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个集团和社会而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倾向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社会化。”(布赖姆)  相似文献   

16.
商业对于青年亚文化的全面收编使"网购狂欢节"逐步取代"光棍节"成为11月11日的符号意指,而节日本身的特殊性、文化内核的一致性、群体的相似性和媒介的共通性,为电子商务收编光棍节创造了绝佳条件。文章以淘宝为例,具体分析商业对于光棍节这一青年亚文化的"收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王越 《瞭望》2008,(23)
了解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今年的端午节首成新中国法定节日,与周末合并成了三天的小长假.  相似文献   

18.
从Hip-Hop运动看青年文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芳 《青年研究》2002,(12):15-20
本文介绍了九十年代以来在城市青年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嘻哈运动文化。在嘻哈运动文化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街舞和滑板 ;对于嘻哈运动的文化定性 ,认为它是体育竞技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全球边缘文化、小众休闲文化 ;对于Hip -Hop运动的文化归因 ,将之归结为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网络化的生活空间、青年文化的归属功能、青春期的生命历程和体育竞技文化的吸引力五个方面 ;认为Hip -Hop运动的文化功用是青年社会化方式的自我选择、青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它客观上对社会消费有强力促动并有利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9.
当代部分青年的生活呈现出悖论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适度休闲实现度与效率提升有待协调、精神丰盈度与物质条件改善有待同频、价值意义感与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待共振以及良好心态形塑与信息加速供给有待平衡。效率对欲望存在助推作用的可能性、物质与精神存在对冲效应的可能性、知识对信仰存在解构作用的可能性以及信息供给与接收存在张力的可能性,是造成“生活悖论”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对“生活悖论”现象,要区分效率导向的应用场景以保障青年的适度闲暇、提炼物质文明的意义内涵以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挖掘知识教育的价值意蕴以增强青年的信仰力量、加强信息供给与接收治理以培育青年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新时期乡镇企业青年对文化生活追求的动向与特点,最近,我们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对石首市10家乡镇企业的530名青工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乡镇企业青年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与客观现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矛盾。一、向往集体文化生活与乡镇企业自身条件差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