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国宏 《理论学刊》2005,(10):110-112
晚清重商思潮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既有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重商思想为其奠定基础,又与先进知识分子的普遍觉醒、中外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和清政府急于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密切相关。晚清重商思潮适应了我国现代化事业启动和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要求,有利于建构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降生。  相似文献   

2.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稳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并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再一次强调了要把农仆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一、怎样理解农业的基础地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方针、提出了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怎样使我区农村经济在“九五”期间和下个世纪的头十年在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建议》强调的农业基础地位。农仆批生产人类最基本生活资料的产什.其产…  相似文献   

3.
在1978年前,中国人阶层身份的获得是先赋性的:工人、贫下中农、地主富农、资产阶级或者其他,不同身份的人有着明显不同的社会地位。而且,频繁的政治运动使得社会流动处于失序的状态之中。正如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所言,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政治运动连绵不绝,经济剧烈变动,社会政策多变。这样的制度、政策和社会结构变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流动,个人、家庭乃至某个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获得和沉浮,都不能由他们自己掌握,而是由当时的制度、政策的变化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蒙珺 《当代贵州》2011,(21):22-23
“2011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于7月中旬如期在“中国避暑之都”贵阳举行。在与会者们达成的《贵阳共识》中,有一个结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6,(12):56-56
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社会经济》课题组在11月13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近年来,国外出现的“社会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式,为西方国家带来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新出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最早提出“社会经济”的概念。他认为:社会经济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果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的”。此后,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将社会经济进一步界定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中的经济形式。并且强调社会经济将是人们进入后市场时代的必然选择。由l于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公益事业、广泛的志愿参与和自由平等的交往原则,使得社会经济能更有效地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救助弱势群体,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各种政府不为、市场难为的社会服务工作。它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安排弱势群体就业。其二,以人文关怀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宗旨。近20年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非政府非营利部门的壮大和志愿行为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弥合了社会裂痕,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陈亦权 《求贤》2011,(12):29-29
社会分配问题从来复杂同时也简单:十个人吃饭.管事的也准备了十份饭,只要是自己人都有吃的。既然都有吃的,也会都不好好干事,且不干还不知足,个个都有一肚子牢骚。大家吃什么由管事一人说了算,就叫封建家长制;大家边吃还能边发议论,这叫福利社会。  相似文献   

7.
文军 《理论文萃》2002,(4):28-34
任何社会学理论都得首先依赖于某种关于人和社会性质的假设,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古尔德纳(A.C,ouldner)在其《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所指出的:“无论是否喜欢、是否了解,社会学家都要根据预先确定的假设来组织自己的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7,(2):18-18
社会现代化是—个高度综合的概念。 首先,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有6个基本内涵:1.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社会转型;2.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3.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深刻变化;4.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提高;5.国内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6.国际社会地位的蛮化。  相似文献   

9.
社会系统的多元与开放性既存在于结构渐变的过程中,也产生于结构质变的转折中,因而对其研究不仅是静态考察,也应动态把握。鉴于学界更重视社会系统的静态研究,本文着重分析社会系统质变过程中结构的多元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开放性。一、满族奴隶社会的多元结构及其开放性1.多元结构。满族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跳跃发展,根源于社会结构的多元性。经济上,女真、满族早期以渔猎为主,是采集、渔猎、游牧、农业和商业并存的多元经济,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八旗土地制度。八旗土地的所有权属于政府,平均分配,个人只有使用权。同时,健全以八旗制度为主的商业管理制度,促进商业发展。女真人封建生产方式的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8,(2):53-53
张维为在2008年1月7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质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很长时间内,中国社会的主要变迁大都局限在上层结构。占中国社会人口大部分的农村还是处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甚至到了1978年,我们的社会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种自然经济。农民日耕夜做,勉强糊口。工业基础已经形成,但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没有活力。1949年以前还存在一些微薄的商品经济也给取消了,计划和票证控制了社会每一个细胞,社会流动性极低,也没有外贸和国际市场的概念。除了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外,社会节奏发展相当缓慢。中国过去的仁人志士都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但现在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已经彻底打破了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格局,整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已基本上完成了从一个封闭的中世纪式的农业社会转向一个开放的工业和商业社会的过程,并几乎和西方同步地转向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信息社会,已经成了中国今天社会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2.
陈茂来 《世纪桥》2010,(1):85-86
土地是农业文明时期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地主阶级进行统治的经济基础,农业文明时期的封建政治就是土地政治。小农经济形成了农民对国家强权的依赖,土地政治是封建家长制和皇权专制形成的基础,君主通过对土地的价值分配来掌控整个国家的权力。君主授予不同的官吏大小不等的地域管辖权,并予其相应的官职、薪俸和社会地位,而臣属依据其权利的大小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君主和臣属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层层责任只对上的体制也有利于君主专制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西方模式代表了人类最高理想,中国要做的无非是全面转轨到西方模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与西方接轨。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政治体制改革却停滞不前。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在《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改革》一文中则提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怎会有中国今日之崛起?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她的崛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模式”的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昌清 《学习论坛》2010,26(5):78-80
“中国模式”不能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也不能用西方的自由民主理论来解释和说明,只能用文明类型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中华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中国的政治主导型文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中国模式”就是现代政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政党的领导;国家可掌控的市场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它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也与现代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有很大区别。后者的基本特点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受经济力量控制的议会制民主政治:“商业-宗教-科学”到的贲什..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8,(2):15-16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相似文献   

16.
一 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之上的文化全球化,首先要求的是文化多元化,扬弃本民族、本土文化中自身封闭、保守、固执的状态,在向世界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中,使自身得到修正、丰富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之间都有着工业文化这一共同点,这是因为世界各国的工业文明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工业文明传播、扩散而来的.文化全球化从整体上来说,是以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模式为核心的.这对中国人来说,从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先进的国家,为周围各国所仰慕、效仿,文化优越感和大国地位的自豪感,对于外来文化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这种自大的文化心态,再加上长期的闭关锁国、封建集权式的文化专制,使中国文化在近代长期处于一种"虚拟"状态.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在军事上的落后、政治上的腐败、文化上的愚昧顷刻间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7.
封建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成就。早期进入西藏的一些西方传教士或探险者曾目睹并在一些书籍中较为真实地记载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黑暗,然而今天某些西方人却竟连自己祖宗的真实记录也视而不见了,在他们的政治偏见之下,旧西藏仿佛是一个美妙的仙境。请看——  相似文献   

18.
王荟 《党建文汇》2007,(7):13-13
近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公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今后,按照这个标准,每个城市都可以通过给自己打分.以显示宜居与否。该标准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  相似文献   

19.
敬海新 《奋斗》2014,(4):64-66
在马克思的诸多文献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义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被引用最多,同时义最难懂的文本之一。它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雨要著作,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东西方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尔库塞指出:“《手稿》的发表,成为20世纪码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5,(6):48-48
周作翰、彭大成在5月2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介绍:高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一书中认为:在不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在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应该首先铲除封建主义。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在于首先要彻底铲除封建主义余毒,同时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能急于建立又高又纯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