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表现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8年9月,美国次级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在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经济大幅下滑.本文分析了2008年东南亚各国在危机影响之下的经济表现,并对东南亚经济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2.
始于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整个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部分东南亚国家仍未能从危机的打击中恢复过来。经济理论界对此次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各个方面对危机的成因、启示及教训进行了研究。因现有的研究中,人们多关注于东南亚各国的...  相似文献   

3.
1945-1970年间,美国利用其霸权地位所缔造的国际贸易和支付体系、冷战地缘政治因素以及美国实施的战略储备计划,都对东南亚国家的对美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冷战动力的作用下,东南亚国家的对美贸易被纳入了东西方竞争的轨道,美国成为这一时期东南亚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最重要的进口国,东南亚国家也通过对美商品出口增加了财政收入和资本积累,一定程度上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及东亚金融危机:中韩“固本强体”及战略合作隋映辉东南亚及东亚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已证实了处在加快经济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的中国已很难置之度外。作为合资合作和进出口的重点地区之一,东南亚及东亚货币贬值将直接削弱了中国出口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由于东南亚经济高度一体化,新加坡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它的货币已贬值15%,它的股票市场损失了35%。然而,这个东南亚的小小岛国,在危机中表现出强大的承受力,把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1998年的新年献辞中以...  相似文献   

6.
世界性的粮价暴涨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冲击.中国可通过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放宽粮食出口限制等短期措施及加强农业合作、投资当地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粮食物流设施等长期措施,帮助东南亚国家渡过粮食危机.  相似文献   

7.
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棋输一着侯松岭最近几个月来,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亚太地区的日本、中国等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东南亚国家排忧解难,唯独美国一反常态,反应冷漠。以往,每当国际局势对美国利益稍有影响,美国决不会无言以对,袖手旁观。美国...  相似文献   

8.
泰国金融危机纵横谈张良民今年7月初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富有活力的东南亚国家,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金融危机,这是自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动荡,令世界瞩目,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严重关注和深思。这场金融危机始于泰国。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  相似文献   

9.
增进中韩合作,恢复东亚经济增长活力汝信东亚地区经济经过90年代上半期持续增长后,在去年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不仅使东南亚各国经济增长率下降,而且使韩国、日本的经济和金融动荡不安。在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除中国、越南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之外,东亚...  相似文献   

10.
继欧洲难民潮和北美非法移民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后,东南亚也爆发了严重的移民危机。东南亚国家普遍采取的将移民视为威胁的"安全化"行动不仅无助于移民危机的消解,反而加速了危机的升级,成为对地区稳定和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挑战。认识到移民政策"安全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东南亚各国开始寻求加快推进移民的区域治理,由此产生了地区国家"安全化"行动与"区域化"进程两者并存的发展态势。然而,在区域化进程中,东南亚诸国面临治理维度发展失衡,政策行动上存在共识缺乏和能力制约等挑战。为此,东盟需要突破当前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安全化"反应模式,实现均衡治理和统一行动。作为东盟的重要邻国,中国应积极研究对策,加强多边合作与协调,维护地区稳定与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1.
浅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  栾雅钧 《东南亚研究》2001,(4):29-33,37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出口贸易上的关系 ,一直是是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根据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范式———“雁行模式”和“贸易竞争关系模式” ,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目前有一些学者 ,特别是一些国外学者比较倾向于用后一种模式来解释。这种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存在一定道理 ,但若仔细分析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出口结构及决定各国出口贸易的因素 ,就会得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更大程度上属于产业和技术引进的合作关系。良好的东亚经济关系和经济环境是该地区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前提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不存在 ,也不应该存在货币贬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在九十年代初进行的外贸与汇率制度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根本不具有相关性 ,构建东亚地区贸易及货币协调机制是东亚地区寻求经济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1997年爆发了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本文在简单回顾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基础上,特别从汇率制度的角度,结合金融恐慌论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来分析我国当前汇率制度的现状、优点及缺陷,从而阐明人民币汇率从单一钉住美元向钉住一篮子货币过渡,建立与市场相吻合的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防范货币危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再论雁行模式动荡后的反思顾秉维97年5月以来以泰铢暴跌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东南亚五国尤为严重。危机给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暴露出东南亚各国在经济结构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日本学者以产品周期理论为基础,经过实证分析,认为由于东南亚各国工业...  相似文献   

14.
美国经济趋缓对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和美元的持续贬值正冲击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尤其是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萎缩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这些国家货币升值直接影响到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也使东南亚石油进口国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然而,东南亚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不利的外部经济形势.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基本面还比较好,对外经济关系的多边化已取得明显进展,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较过去减小.只要美国的经济困难没有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东南亚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是能够克服目前所面临的困难的.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金融危机浅析胡宇刘艺近几个月以来,东南亚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危机频生,外汇市场上,泰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等相继大幅贬值,股指也随之一路狂泻。尽管东南亚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汇市股市也日趋稳定,但这次危机使一向以...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望波 《当代亚太》2006,23(4):47-51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资与港资是中国大陆成功引进外资的开路先锋。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中国香港为中介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1992年以来,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有了显著的增长。随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也由于西方资本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东南亚五国以及中国香港的投资在中国大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东南亚华商以中国香港为中介积极投资中国大陆的趋势依然不变。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论是从金融危机前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波动还是从在工薪收入缓慢增长时的消费萎缩看,造成欧洲经济衰退的主要因素似乎都应该是心理上的冲击。周期性下降的投资和由于美国经济减速造成的出口下降只是加重了危机的程度。由于英国房地产泡沫很严重,因此危机给英国造成的冲击更大。从欧元区银行主要资产和负债的情况看,银行信贷紧缩不会非常严重,银行对公司部门和居民的贷款增速也并没有下降。美国投资银行的去杠杆化和向银行持股公司的转变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欧洲全能银行制度在稳定金融体系方面的优势。欧洲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救市措施将以宏观经济刺激为主,并且最先提出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这样的长期行动倡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以及德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纯  瞿黔超 《德国研究》2009,24(2):17-24
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德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发达国家中,德国属于受冲击程度中等的国家。具体表现为:相较于关英,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重于金融;对投资的冲击先于消费;出口和制造业受累较重;总体经济受冲击的程度低于美英,但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加深。这是德国的制度安排、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改革和欧盟的影响等因素所造成的。本文在就危机对德冲击的路径、影响表现以及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德国政府的应对举措和思路,并对危机背景下德国经济的复苏前景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唐翀  周玉渊 《东南亚研究》2023,(4):132-153+157-158
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等制造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迷雾”。这不仅影响着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融资的认知,也直接影响着东南亚国家的地区合作决策。然而,较之“债务陷阱论”及大量关于中国融资的负面论述,关于东南亚债务问题以及中国角色的专业研究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当前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融资认知的基础上,对东南亚国家债务问题的根源、债务水平和议题化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债务问题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除了老挝,东南亚国家并不存在严峻的债务问题,地区国家的债务负担被严重夸大。虽然中国在向东南亚国家提供融资方面表现出强烈意愿,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融资支持并没有大幅增加,相反在一些国家出现了明显下降。因而,除了老挝和缅甸,事实上中国融资在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外债构成中的比重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不仅反映了东南亚国家在是否接受中国融资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议程设置能力,也表明中国融资的意愿与实际落地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在东南亚的投资战略王勤跨国公司在东南亚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在东南亚的投资经营活动,是跟着各国工业化进程而迅速发展的。60年代中后期,东南亚国家相继开始推进“面向出口”的工业化政策,加速了“替代进口”工业转向“面向出口”工业。同时由于东南亚政局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