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睿 《行政与法》2010,(5):21-24
政府角色属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范畴,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而转换。面对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政府的执政方式就要与之相适应。为此,政府不但会被赋予"和谐人"的新角色,而且应该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本文尝试从"和谐人"角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谐人"角色定位及"和谐人"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建构"和谐人"角色范式。  相似文献   

2.
政治人是生活在政治社会中以整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甘于为整体奉献的人。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脱胎于政治社会,受政治思维的影响,一些法律中自觉不自觉地残留着某种政治人的影像。对于转型时代的中国来说,消解和防范政治人的立法思维和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朱春霞 《政法学刊》2005,22(5):118-120
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也在不断加快加深。作为基础法学教育的本科法 学教育,“法律人”应作为中国法学高等教育的人才目标。它所具有完整的内涵包括:高尚的法治信仰是“法律人”的首要价值标准,严 谨的法律思维是“法律人”的必备技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法律人”的生存之本,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法律人” 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4.
“法律人”建构论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玉鸿 《中国法学》2006,1(5):31-46
立足于法学学科基点的设定,必须提炼“法律人”的人学模式。所谓法律人,即参与法律生活的普通民众,他们依存于法律、参与法律及受制于法律。法学体系、法律基础、法律分析及法律发展方面的需要,为法律人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人类行为的常态、法律制度中人的观念的引入及法学流派有关人的模式的竞争,使法律人模式的构建得以可能。至于法律人的具体特性,论文以“拟制人”、“一般人”、“正常人”、“复合人”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5.
林海 《法律与生活》2013,(23):54-55
作为中国第一位受聘于哈佛的教授,吴经熊曾起草《中华民国宪法第一草案》,并打上“吴氏宪草”的烙印。用他的自传《超越东西方》来评价他的一生,或许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是法学界非常重视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当前法制建设和法律现代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如何对待本土化和西方化,如何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传统的家天下法律文化入手,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移植的法律作用,建议吸收家天下传统法律文化中精华,促进观念性法文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制度性法律文化有效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法治的内涵,得出了法治乃法律人之治的命题,从该命题出发,探讨了法律人的界定,并论述了当下中国法律人的概况,提出了法律人建设的议题,对于如何进行法律人建设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曾云 《法制与社会》2010,(35):10-10,14
本文站在理论法学与法哲学的角度,通过剖析法律方法与法律人的良知之间的本质联系,独创性地提出两者如何实现“术”与“道”的辨证统一,贯彻于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以推动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事业进程。  相似文献   

9.
法律思维是法律人应有的基本品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律思维作为一种职业性思维,具有以法律语言为思维语言、以“崇尚法律”为思维定势、以“恪守公正”为价值取向、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经验思维、群体性思维等特有属性,因而成为法律人的职业特征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联结纽带,作为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的核心内容,成为延续法律生命、实现法律价值所必需的具体途径。为培养和维护法律思维这一法律人应有的基本品质,应当特别注意大学法学教育的改革、司法考试的定位、社会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以及现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图书馆员的角色及其工作,说明在信息时代氛围下收集资料工作、组织资料工作、馆藏维护工作、检索服务工作等方面变化和要求。提供了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图书馆员新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1.
食悟饭局,对,我敢肯定,你绝对没有眼花.这是一场法律人独具匠心的盛宴——法律同行一对一的经验咨询.在这里,法律大咖们平易近人地与参与者一起品味美食,伴随饭菜香气升腾、弥漫的还有思想与思想之间碰撞出的火花.  相似文献   

12.
“中国造”问题源于中国粗放式消耗型经济,农村廉价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的低值大量投入换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却伴生着“中国造”与生俱来的营养不良症。对照WTO规则中国仍在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规范,也在做相应的跟进和修改。关键是要扭转思维,实现“中国造”向现代技术型标准型转轨。中国法律人应对全面解决“中国造”问题做出一份实在贡献。  相似文献   

13.
法律移植是国家创建法律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但是,法律移植中,接受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所移植的法律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移植外国法律的条件下,传统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分析以及对中西法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法律移植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法律移植借鉴外国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进而得出结论:法律的移植必须与中国内在的传统文化特质相契合,与中国特有的社会道德伦理相契合,这是法律移植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认识和立场。  相似文献   

14.
法律人从政     
目前存在一种流行的看法律师天然就是政治家,因此律师参与政治是一种天职本文把这种看法视为一种未经严肃学术考证的“大胆假设”,并试图在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上对此进行“小心求证”在理论层面,本文认为法律人从政合理性随着如下三个政治目标的层次上升而趋式微低层次的谋取政治权力、中间层次的维护政局稳定和高层次的建设公民福祉 同时,利用1980-2010年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33个国家的领导人背景数据,本文在经验上初步证实在民王国家中,法律人的确因其谋取政治权力的技术优势而易于成为国家领导人,并且在同等条件下更能维护政局稳定;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当政法律人在建设公民福祉上—推动经济发展和腐败治理—做得更好或者更坏。对于转型中国来说,此类经验研究有助于针对律师/法律人从政讨论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关键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小红 《河北法学》2011,29(2):10-18
通过阐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有关"君"、"臣"、"法"释义说明"关键字"在中国传统法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法、律、礼、法律、法治进行解读,认为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现代的法治发展应该从传统法的精神——礼治中汲取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张宁 《检察风云》2013,(8):82-83
他从高校到研究所,有意疏离学术圈子,他自己称基本上不参加法学界各种各样热闹的学术会议,也拒绝受既有的具体学科和专业的束缚,他把这叫做双重边缘化。可能正因如此,他才得以跳出法律看法律,才会立足于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的法律文化观,将法律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柯联民 《法治研究》2013,(6):126-131
调解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的表征之一。当代对调解文化成因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和、息讼、讼累等观点上。其实通过表象可以发现,深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是深厚的传统法律文化蕴含,其中分的概念就可以对调解作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的深邃反思。  相似文献   

18.
简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以现代民主政治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其产生的基础和运行的前提 ,而依法治国方针的实行 ,在很大程度上还离不开现代法律文化的支持和保障。法律文化的涵义 ,十分丰富。一般而言 ,以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和司法改革为中心的法律制度建设 ;以加强立法、执法、司法方面的组织机构 ,改善其生存、工作条件为中心的法律设施建设等等 ,都是法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且都在支持和保障依法治国方针的贯彻实行方面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 ,法律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具体描述 ,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它与…  相似文献   

19.
从“自然人的完满”、“团体的人化”、“自然人生命的延展”、“类存在的扩充”等方面论证了民事主体制度和理念正经历了一个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发展历程 ,并指出了此过程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苏力 《北方法学》2011,5(4):155-160
我想谈谈目前中国法律人的问题。有些话必须说开,否则一些政治迷思或职业迷思有可能遮蔽中国法律人的目光,掩盖中国法律职业界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弄不好会错过时代和世界给中国和中国法治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重大机遇。但光是说真话还不够,真话仍然可能是谬误。我只是同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