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部生活》2005,(3):14-14
一,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二,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三,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四,1985年1月,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2.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相似文献   

3.
1984年 1月初,《中共中央关于一·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发出。其中强调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农村工作的第三个“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4.
《江淮》2005,(2)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5.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第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是我省太谷县阳邑村人,早年参加革命,是研究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专家。曾受中央委托,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著名的有关农村改革连续五年的“一号文件”,为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最近,我们专程赴北京,就当前的历史的和未来的一些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访问了杜润生同志。问:您曾多次受中央委托,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改革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连续五年的“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7.
1978年,安徽小岗村17个农民用大包干红手印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三十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敞开农村改革的大门;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村税费改  相似文献   

8.
<正>时间:2013年12月24日口述前记徐佳根1977年2月至1984年6月期间任上海市青浦县莲盛公社尤浜大队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书记,是莲盛公社尤浜大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组织实施者之一。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中央农村工作1号文件),推动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徐佳根组织大队两委班子成员,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1号文件精神,在尤浜村率先推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尤浜村成了青浦县最早建立家庭  相似文献   

9.
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大包干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0年来,滁州人民始终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大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大力构筑以实施“三大致富工程”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大格局。一是实施粮食集约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0.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正在我国各地悄然兴起。从实际出发,分析土地流转的必然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然性1.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内在要求。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现行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为了稳定这一制度,1984年中央明确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针对第一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的情况,中央又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意味着农民获得了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当农民与集体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以后,…  相似文献   

11.
(一)把农村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商品生产上来是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一号文件) 指出:“今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疏理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这个重大决策反映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北京郊区来看,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放开了农民的手脚,使劳动效率迅速提高,产量和收入大大增加,农村有了更多的剩余劳力、剩余产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这份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文件,将着力点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了20个年头。现在回顾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对总结改革的经验,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推动当前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揭开了安徽农村改革的序幕70年代我在安徽省滁县地区工作。在此...  相似文献   

14.
政经视点     
一号文件回归农业:随着胡锦涛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1月1日文件在党内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从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下发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成为我国农村改革迅速推进的强大动力。时隔18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农村工作,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  相似文献   

15.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住安徽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力的再次大解放,被誉为农村第三次革命。(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可是,进入80年代中期,富裕起来的农民似乎成了“唐僧肉”,谁都想巧立名目吃上一口。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纷至沓  相似文献   

16.
宁杭  兆康 《唯实》2008,(11):7-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创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又为深化农村改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为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集体合作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8,(11):17-17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农村改革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30年的历程中,农村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经营体制。自1978年开始,首先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也就很快发展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与民主政治建设同步进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公民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公民的自由平等观、独立意志、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等日益增强,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少数转为多数,由局部转为全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农村改革,强调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1982—1984年每年中央第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问题,有力地推进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使农村政治…  相似文献   

19.
据1998年1月13日的《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中央党校王珏教授在“当代企业改革论坛首届年会”上发言指出,培育利益主体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关键。他说,只有在改革中得到最大的利益者,才能成为改革的依靠力量,这已经从中国历史中得到检验。如改革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贫穷农民从中得到了好处,坚定不移地参加和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施行。王珏认为,国企改革也不例外,必须培育其利益主体,即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相似文献   

20.
土地历来是农村改革的焦点和亿万农民关注的热点。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一轮承包即将到期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再延长30年不变”、“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的政策规定。作为大包干发源地的安徽省,怎样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政策,发挥其政策威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