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壮海 《传承》2011,(4):58-59
随着"文化软实力"之说渐为人知,文化是实力、文化即国力等思想观念也随之更为深广地流行于世。"软实力"理论的最初提出者和系统阐发者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理论体系中反复论证文化这种软实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多种角度表达了他对哪种文化才能够生发软实力的回答。当然,这位美国学者更多的是依据他眼中的美国文化的一系列特质而展开其论说的。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南方大雨让城市基础设施遭受严峻考验。无独有偶,《大众科技》认为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亟待改进,并列出了"重建美国"可能用得上的多项最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卓华 《群众》2014,(12):90-91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人口流动性极大的国家,美国人换工作和搬家比较勤,从一个城市一个州搬到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州去,甚至从西海岸搬到东海岸去,在他们看来都是很简单的事情。美国人的祖先最先从欧洲移民到北美时,就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哪里有面包,哪里就是祖国。"现代美国人继承着这种精神,哪里生活好,哪里就是家园,美国人平均一生要搬十几次家。  相似文献   

4.
2011年8月初,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以下简称"标普")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失去"AAA"评级。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和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在美国评级下调过程中无疑将会受到负面影响。然而短期内美元的国际地位难以替代,目前并不是减持美国国债的时期。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有必要加快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金羊 《人民政坛》2012,(5):47-47
美国:法律和调解"双管齐下" 美国每年死于医疗事故者在人数上超过死于交通事故者,但"医闹"却很少发生。这是因为200多年来美国医生一直有面对患者必须"透明"的好传统,而时下又开始实行严格的"知情认同"制度。具体来说,即是医方必须向患方和盘托出其真实的病情、  相似文献   

6.
近来,台湾岛内就马英九当局有条件开放含瘦肉精的美国牛肉进口问题引起很大争议,甚至演变为政治风暴。许多人不解,美国为何非要台湾"吞下美国牛肉"?马当局为何敢冒政治风险做出"有条件开放的政治决定"?为何中国大陆、香港没有开放美国牛肉进口,而台湾非要开放?其实,问题并不复杂,这是国际关系大框架与台美特殊关系决定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薛涌 《同舟共进》2012,(4):7-10
2012年美国再次迎来了它的大选年,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在美国大选主题中重新浮现。未来中国是否会取代美国主宰世界?以美国为主宰的世界秩序是否必然与中国发生冲突?文章指出,真正值得世界忧虑的并非所谓"中国威胁",而是可能出现的"主宰真空"。  相似文献   

8.
两岸青年的认同问题一直是台湾研究的热点。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塑造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取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美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影响,两岸历史教科书所呈现的美国形象有很大的差异,编撰者甚至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大相径庭的表述,从而造成两岸青年学生对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取向。本文通过对大陆"人教版"和台湾"南一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美国"形象的比较,指出其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阐释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按中国自己的标准,中国每33个人里才有一个"穷人";而按美国的标准,美国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穷人"——这样的结论,不那么令人信服吧。  相似文献   

10.
"创业时父亲没给一毛钱"。王雪红在王永庆的女儿中排行老三。1975年,17岁的王雪红远渡重洋,去了美国。她的哥哥、姐姐都在英国留学,而她就读的却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此,王雪红后来解释说:"父亲当时说,世界的经济中心已经从英国转到美国,因此让我到美国留学。"1988年,王雪红在硅谷接触到一家做芯片的小公司,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左艳红  董爱国 《前沿》2010,(20):129-132,159
19世纪初美国历史上发生过一次重大的、未遂的分裂阴谋——"艾伦·伯阴谋"。作为副总统,艾伦.伯利用美国西部一部分人对杰斐逊政府的不满情绪和美国与西班牙可能发生战争的机会,与时任路易斯安那领土总督的威尔金森一道合谋将西部从美国分裂出去,后因威尔金森的返悔而败露,被联邦政府一举挫败。美国政府对该事件的态度反映了美国人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面临如何处理与台湾关系的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虑,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这种做法符合美国的战略和实际利益。但这仅是解释问题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就是根深蒂固于美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改造中国"的使命。概括起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是其战略与实际利益以及"改造中国"使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背景下,美国将会持续设法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3.
言论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美国宪法条款的言论自由为广义概念,包含了"纯粹言论"和"象征性言论"。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是受到限制的,具有相对性。该条款在美国的司法适用中时而宽松时而收紧,均需进行个案裁量,与具体的案情以及社会现实和国家利益考量密切相关。言论自由相对性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一权利在我国的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宋均营 《理论月刊》2010,(6):139-143
日本前首相鸠山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区域合作新构想,这既是为解决国内外危机而提出的应对方案,也是其"友爱政治"理念的反映。本文从"概念分析"的视角界定了"东亚共同体"的基本含义;从"内容分析"的视角阐述了鸠山构想的主要内容,并论述了它对以往自民党政权相关政策的继承和超越;从"影响因素"的视角分析了鸠山构想面临着美国因素、中日和解的前景、东盟政策的变动以及鸠山政权本身的命运等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合作面临转折的重大时期,鸠山构想值得欢迎,但发展前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康丽颖 《人民论坛》2010,(9):244-245
高技术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最先形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美国高技术城市的专著,是此领域的探径之作。了解世界科技强国的高技术成长道路,从中寻求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对处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警务革新的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理解当代生活变革中可接受的一部分,并且成为统筹与促进积极的社会与科技革新的重要的科学决策。尽管警务革新的普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然而,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将20世纪末最后10年的美国警务革新作为一个将普及警务革新的范例运用到对警务革新认知中去的一个案例进行研判,就会发现这一时期美国的警务会出现这么多的革新措施并不是偶然的。的确,这些革新可以被理解为是为了应对美国警务面临的一系列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同时又产生了被学者定义为警察、学者与公众中产生改变的"感知需求"的革新普及。我们认为警务革新的路径也可以放在对规范警务模式的批判情境下进行解释。此时警务学家应该走出仅仅简单描述警务革新战略的误区,进而深入分析警务革新出现的原因、途径以及形式。这也正是我们论文的研究目的,但我们对于警务革新的普及的研究还是浅显的,对他国文化及警务进行更加广泛而系统地考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城市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的城市治理理念中,政府治理往往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在市场、企业和社会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都退出,但是在保证社会服务的公平、合理方面,政府则积极充当宏观调控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2012年2月24日,在摘得奥斯卡桂冠一年后,迟于美国上映一年多的美国影片《国王的演讲》(theking's speech),终于进入中国院线上映。 这得益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月访美期间,在美国洛杉矶签署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未来,中国观众也许不会在大银幕前等待的太久。被媒体统称为"中美电影协定"的备忘录中有三项重要的协议内容,其一是中国承诺将在之前长期的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配额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  相似文献   

19.
李求深 《传承》2011,(2):59-59
乍一看这个题目似乎有点怪,美国当然有方舟子,因为学术打假的斗士不但有美国绿卡,是美国华侨,而且将来也是要回美国去的.但话说回来,美国又的确没有方舟子.方舟子虽然因为在美国居住多年而被许多国人认为是靠谱的"美国专家",但在美国却鲜为人知.虽然他曾经多次接受包括〈科学〉在内的国际传媒采访,但每次采访围绕的都是他在中国的所作所为.美国不但没有方舟子,也并没有方舟子之类的靠学术打假扬名立万的公众人物.换言之,即使有美国人愿意从事学术打假,这至多只是生活方式,而不成其为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20.
黄林林 《求索》2013,(4):168-170
"9·11"是美国历史上继"珍珠港事件"之后遭受的最为严重的袭击事件,也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它留下的创伤和阴影是深刻的。文学是现实的写照和揭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9·11文学在美国如此兴盛,这与美国文化密切相关。恐怖主义的凶残为9·11文学提供了材质,却并不能决定它的兴盛。从根本上来看,9·11文学的兴盛,是与美国的社会心理需和读者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本文试图就9·11文学在美国的兴起及其接受学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