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政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斯德哥尔摩到哥本哈根联合国环境大会,非政府组织都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与气候变化以及全球气候谈判中独立的和有价值的行为体,并且与国际政府间组织以及国家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关系又影响和改变着全球气候谈判的进程,推动着以国家为中心的环境治理模式向多元中心的全球环境治理模式转变。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影响的增强也给我国的环境外交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来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2.
李俏 《工会论坛》2006,12(5):164-165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21世纪初互动关系增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21世纪的未来几十年,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互动关系,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中国外交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社会组织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直接承接者。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三方的分析框架,有助于理解公共服务职能转承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间的互动。从三方的互动关系可知,监管与问责可作为观察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内在机理的重要维度。重新审视公共服务转承中的监管与问责实践可见,政府应聚焦公共服务受惠人及受惠程度,引导建立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在内的多元监管问责体系,最终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最优配置,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局自1971年被驱逐出联合国后,“外交”日益陷于困境。为突破这种局面、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台湾当局乃千方百计,妄图借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之机,“重返”国际社会。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阐述了台湾加入联合国的非法性、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他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谈地方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既不是相互对立,也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一种良性双向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地方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良好互动关系没有形成的原因是全方位的。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有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中,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都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两者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有助于公共管理效能的提升。然而,在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由于非营利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无法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增强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性和治理能力,对解决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日益增加,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与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而且积极地参与其间的活动。这些活动已经开始慢慢影响传统国际法律秩序,对国际法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隋书卿 《工会论坛》2005,11(6):114-115
国内条件、周边关系、西方大国的对华政策、国际组织的现状是当前影响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主要因素。中国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化解不利因素,争取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际法院规约》不认可政府间组织是国际法院的诉讼当事方,并且众多修改建议也未能实现。给予政府间组织诉讼当事方地位,具有现实意义,如有效解决涉及国际组织的争端和扩大国际法院职能等;当然也关系到修改法院规约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地方政府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非营利组织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带来复杂多面的效应。二者的互动关系,建立在互动动力和现实背景、资源掌握和实际影响力、现实社会心理和体制政策等条件之上。在实际的互动过程中,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社会非营利组织具有"官民二重性"的基本特性。它与地方政府的互动机理在于,社会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与地方政府、需求与争取、定位与能力、放权与自立、第一动力与持续动力的互动。必须推动地方政府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关系中,政府间国际制度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始终是一起成长与发展的;两者在同一时期产生,又在同一时期壮大。今天,政府间国际制度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与挑战,国际非政府组织也被赋予一些新的使命。从表象看,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而是变得复杂起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两者的互动关系却并不复杂,它们实际上一直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政府间国际制度作为正式制度,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方向起着塑造性作用,而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非正式制度,则对政府间国际制度起到了补充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初到1918年是非政府组织产生与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非政府组织主要关注了废奴、世界和平、工人团结、妇女运动等问题,在活动方式上表现为:积极参加政府间会议、与政府合作、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等。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存在于多个领域。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看,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客观上形成对社会组织的吸纳,但由于社会组织在补充人力、筹集资金、提供信息支持等方面占据优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政府部门的资源俘获。作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两个极端,行政吸纳和资源俘获在智慧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同时存在,而互动合作和协商共治是走出行政吸纳和资源俘获现状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出发,在讨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发挥这三个主体各自的优势,互相合作,满足不同人群的偏好和需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而建立的各种常设机构。①因此,广义的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但是国际法上的国际组织主要是指政府间国际组织,它不能违反国家主权原则而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任何事项。国际组织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它是以国家间的正式协议为基础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都应以基本文件为依据,不能超越基本文件所规定的范围。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成为国际组织的成…  相似文献   

16.
《外交评论》2016,(5):1-30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区域合作遭到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干扰和阻挠。非政府组织干扰中国的区域合作有国内、国际双重因素。在国内层面,针对中国区域合作项目的抗争行动内嵌在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中,政府执政能力不足、资源开发中原住民的边缘化以及快速的民主化转型导致民粹主义泛滥,并与国家发展中的经济民族主义相结合,成为非政府组织赖以动员的社会、政治资源;在国际层面,部分非政府组织成为西方国家遏制和削弱中国的棋子。中国需要扭转区域合作中过度依赖政府间关系的导向,重视非政府层面的联系。同时,需要促进公共服务领域内的投资,发挥私营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积极功能,并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消解非政府组织赖以动员底层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力吸引国际组织总部落户中国不但具有重要的外交意义,更能推动东道主城市全方位发展.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作为澜湄流域第一个执法安全类政府间国际组织落户昆明,可从多方面助力云南发展.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对国际组织总部管理经验不足和服务保障滞后等制约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城市外来人口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人员作为一个贡献于本地社会而又与本地社会生活和文化存在隔阂的特殊群体,如何看待和处理他们与本地社会的融合问题,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艰巨任务。而社会融合组织作为加速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载体,是特定时期和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社会组织形态。本文旨在通过对慈溪市和谐促进会的实证考察,深入分析社会融合组织在外来人口管理中的作用以及运行困境,通过重构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力图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而提出完善外来人口管理机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将后发展国家的政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空环境。各国间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的增强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受到制约 ,具体表现为 :全球性经济组织的运行是以参与国若干主权的让渡和转移为条件的 ;公众信息来源的日益广泛化、多元化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约作用的扩大 ;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政治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双重影响 ,而且由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时进行 ,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经济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经济法李振华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组织家族中的一员。就其成员而言,有民间与政府间之分。但与国际经济法有直接联系,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所谓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是指有关国家经过协商,依照它们所缔结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