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是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前夕的集大成的经济学家,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他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构成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商品经济运行的原则。他毕其一生对价值来源进行了细致思索,对竞争机制作用进行了深刻阐释,对积累的重要性及政府职能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虽然斯密的理论体系在现代看来有很多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斯密缔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使以后的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的决策者,都不能跳过亚当·斯密这座高山。  相似文献   

2.
迈克尔·霍华德是当代西方研究战争问题的著名学者,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剖析现有战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战争观。他认为战争是理性因素的产物,其根源一直都是政治家所知觉到的敌国权力的增长以及对于本国权力被消灭或者受到限制的恐惧;国家的存在既是产生战争的重要原因,又是维护和平的必要前提;民族主义曾经并将继续引发战争,同时也是国家进行战争的有力工具;战争必须加以控制,但很难被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3.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和华盛顿特区遭到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袭击。随后美国宣布掌握了充足的证据证明此次袭击为藏匿在阿富汗的沙特流亡富翁本·拉登所策划实施,在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拒绝交出拉登及其恐怖组织后,美国及其盟国英国开始了对阿富汗的武装打击。  相似文献   

4.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年生于美国芝加哥,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职于兰德公司、美国国务院和乔治·梅森大学,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该校高级国际研究院院长。1989年,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一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1992年,在前文基础上,福山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历史终结论”。2003年3月17日,应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邀请,福山教授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9·11’后的世界:历史依旧终结?”(The World after September 11:Is History Still Over?)的学术讲演。在讲演中,福山教授结合“9·11”事件后新的国际政治形势,阐发了他对“历史终结论”的一些思考。本文即根据此次讲演的录音整理而成,供学界参考,以期引起讨论。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有些是我们不能同意的,为尊重作者著作权起见,本文未加删节,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  相似文献   

5.
笑话     
《法制博览》2010,(10):1-1
交锋·拍手 同济大学教授质疑“击鼓传花式”的会议发言: 中国最缺少的是“交锋”,太多的是“拍手”!  相似文献   

6.
两只羊正走在去卖场的路上。羊A知道,他们一旦被卖,生命的终点就是在冷冻厂的屠宰车间。但羊B并不知道他们的命运。两山之间的土路上,他们跟一群羊一起被赶向前去。  相似文献   

7.
柴·火     
宋学葵 《工会博览》2008,(24):43-44
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营、醋、茶。” 七件事.为何“柴”的排行在先,我想,这肯定有其内在的理由。最为直观的感觉,应该是即使是有米,恐怕也难以为炊吧。  相似文献   

8.
约翰·赫茨的“安全两难”模型在国际关系教科书上广为引用,在国际关系研究者中也已成为一种通行用法。不过他关于国际政治的大量论著鲜有关注。然而,他的著作值得受到实质性的重新评估,理由有如下三项:首先,赫茨对现实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的兴起和发展贡献卓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的“现实的自由主义”概念;其次,赫茨的思想发展典型地反映出一位流亡美国的德裔犹太移民的“朝圣之旅”,他见证并研究了几乎整个20世纪(甚至更远);第三,赫茨是一个先行者,他认识到新的全球挑战无法单靠古典现实主义的手段来解决,以及接受“非现实主义”见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约翰·鲁杰大量借鉴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理论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国际体系演变这一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传统问题。国际体系结构具有二元性,既制约行为体,又由行为体所创造和再造。包括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在内的新功利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结构对行为体的制约,忽视了行为体建构和重新建构国际体系的能动作用。鲁杰以从中世纪封建国家体系到现代领土国家体系演变的细致分析,阐述了自己的体系演变理论:国际体系中行为体交往密度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单位分异原则,单位分异原则的变化导致国际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1.
1962年中国与印度因边界争议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导致两国交恶。不仅50年代的“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度—中国是兄弟)”的欢呼声消失,而且正常的外交关系也难以维持,相互指责的“照会战”成为两国交往的主要内容。经历了十几年的对峙和冷漠之后,1976年两国重新互派大使,开始恢复正常的国家关系。对于交恶之源的边界问题,双方都希望解决,同时也愿意在文化、经贸、科技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二十多年过去了,两国关系有许多积极的发展,总的看在不断地改善,但紧张气氛时有发生,边界问题尚未解决,西藏问题造成的疙瘩也没化解。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与法》2006,(1):48-48
“华立·北泉花园”位于重庆主城的都市后花园——北碚,地处重庆著名风景旅游区缙云山麓的北碚新城开发区。该区域拥缙云山和嘉陵江,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空气质量良好。是重庆主城最适合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型房地产项目的宝地。  相似文献   

13.
他是谁的?     
扎伊采夫家的电话响了起来。 扎伊采夫拿起了听筒。 “喂?是扎伊采夫吗?”一个女人的声音问。 “对,是我。您是谁?” “我是柳霞。”  相似文献   

14.
“9·11”事件以来,美国把反恐战争作为其实现美国价值观全球化的重要手段。美国主张的理由是维护世界和平、正义、自由等现代价值观,这是根植于美国历史传统和美国精神的。但美国如果把它的价值观上升到一种对外行为的目标和行动指南,就面临理论上和事实上的问题。理论上而言,它的主张不具备普世主义的性质,而在国际层面,不仅在被推广的地区,本土文明反而被激励起来反对之,而且西方社会内部也存在对美国式现代阶值观向全球推广的深刻反对。此外,美国能否走出帝国循环的规律,也是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欧汉的世界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这三大研究议题上。这些议题逐步扩展而来,相互之间逻辑关联紧密:相互依赖是制度运行的环境与国际合作的前提,国际制度建设是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主要途径,全球治理是理论的最新方向甚或最终目的。对于现实主义这个主要参照系和论辩对象,基欧汉的态度经历了从严重质疑、局部吸收到试图再度超越的转变过程。基欧汉自称“启蒙之子”,其理论虽然杂糅了多种成分,但价值取向与精神实质仍属自由主义的范畴,这在冷战后更为明显。基欧汉的制度主义或所谓“复杂的自由主义”具有较大的兼容性,虽不免遭到理论立场更为鲜明的传统自由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左右夹攻,却较为贴近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现实的多样性。其根本缺陷是以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利益为关照对象,规避了制度霸权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世江 《工会博览》2004,(12):61-61
日前,京城机电控股公司工会陪同全国总工会和北京市总工会领导接待了由主席汉斯·简森率领的丹麦总工会代表团一行。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在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移民问题则集中反映了这种影响。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后,移民问题急剧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并与美国国内种族关系上的张力以及各种族裔文化特性上的歧异和冲突结合在一起,弥散于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审视美国在国家安全、社会认同、个人自由三个层面上对移民问题的态度和行动,试图揭示“9·11”事件后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矛盾和紧张状态。而重新达致各个层面的平衡,则是美国当下在政治、社会和安全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19.
李伟 《法制博览》2010,(19):34-34
据《清稗类钞·狱讼类》记载: 乾隆庚子春,高宗南巡,回塑畴驻涿州,有僧率幼童接勰。  相似文献   

20.
有一天,我的上司对我说:“你们科人太多了,已经人满为患了,你哪怕裁掉一个也行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