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耀华 《各界》2011,(9):45-47
长平之战,秦昭王强令白起撤兵之后,形势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初秦昭王答应韩、赵的求和是有条件的,就是“割韩垣雍、赵六城”。秦国退兵后,韩国如约向秦国献出了垣雍,赵国却反悔了,不但没有割让六城,而且还遣使齐国,欲联齐抗秦。秦昭王知道自己被赵国耍了,气得暴跳如雷,立即下令自起率兵伐赵。  相似文献   

2.
晏婴推荐的人才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裔,他的原名叫田穰苴,曾为大司马一官,所以也被称为司马穰苴.提起田完,现在的朋友大多并不熟悉,不过在春秋时代,田完却称得上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田完本来叫陈完,是陈国的王族,后跑到了齐国,得到了春秋五霸第一霸齐桓公的重用.后来陈完娶了齐国的公主,从此以后以田为姓,自称为田完.田完的后人历任齐国的重臣,因此逐渐掌握了齐国的朝政大权,田完的后人田和甚至自立为齐威王,夺取了齐国的政权.这是后话,总之田穰苴生长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家庭.  相似文献   

3.
一傅众咻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大臣戴不胜为使宋君受国人拥戴,很希望他明礼义,做善事。因无良策,便向孟子请教。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让你的君王做善事吗?我先问你一个问题。有个楚国大夫在这想让他的儿子学会讲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回答说:“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干扰他,这样,尽管天天鞭打他,逼他学会齐国话,也是办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临淄城中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你就是天天鞭打他,逼他讲楚国话,也是办不到  相似文献   

4.
孙杰 《各界》2008,(9):49-52
一   文姜是齐国国君僖公的宝贝闺女,更要命的是,上天还给了她绝世的美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少女要出嫁了,这世界会怎样?一个字,抢!   当时全中国(相当于现在全世界)各诸侯国的目光都投向了齐国.郑国人还给齐国的这位美人编了首歌:"有女同车,颜如舜花,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相似文献   

5.
振如 《瞭望》1992,(Z1)
春秋初期齐国的相国管仲,是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政治又懂经济和军事的全才。他在齐为相40年(公元前685年—646年),使齐国得以富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还是个改革家,在经济、政治若干方面进行了不少的改革,取得了成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后  相似文献   

6.
贪心的后果     
张蕾 《党政论坛》2012,(12):15-15
齐国和鲁国是邻居,表面上友好来往,其实内心恨不得一下子将对方吞掉。有一天,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大臣管仲说:“现在鲁国发展势头很好啊,照这样下去,它的综合国力总有一天要超过我们齐国,到那时候就麻烦了。爱卿,你可有什么办法钳制一下鲁国呀?”  相似文献   

7.
岑燮钧 《各界》2011,(3):47-49
晏子与孔子是有点过节的。本来,孔子在齐国做访问学者时,与齐景公有多次交往,并且给景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景公打算把泥豁田封给孔子。可是,晏子却劝阻了景公,说儒者是一群说得天花乱坠却不懂实务的人,那一套周朝的礼乐制度早已过时,不适合齐国,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张邻居向李邻居借把菜刀,用过以后要还;如损坏了或遗失了要赔偿。借的时候彼此心照不宣,无须形成契约文字。这便是‘君子协定’。但是,它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在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却不行。否则,就有可能吃大亏。周赧王二年(公元前三一三年),秦国想征伐齐国,顾虑齐楚有盟,便派张仪使楚。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秦国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姻,永结盟好。’楚王很高兴,便把国相的大印授予张仪,并重重地给予赏赐。随后下令与齐国断绝邦交,派一将军同张仪回秦国接收土地。回国后,张仪假装从车上跌下负伤,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忖:大概是他觉得我们与齐国断交不够吗?于是,又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于是秦齐和好。至此,张仪才上朝亮相。见了楚国使者,故作惊讶:‘你怎么还不去接收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地方呢!’从六百里到六里,整整缩小了一百倍。楚使瞠目结舌,进行反驳。张仪冷笑一声:‘当初我  相似文献   

9.
假如你有机会到山东省章丘市旅游,在路过市南郊长城岭时,千万不要错过参观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长城,这就是建于两千多年前的齐长城。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齐国是最早修筑长城的诸侯国。据《竹书纪年》记载,齐威王时曾组织民工将黄河岸边的古“防”城与各关隘的城墙连接起来,修成一道长一千多里的长城。它西起古清河畔的平阴,东至黄海之滨的珠山,经由几十座大小山脉,跨十几个县市,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上行下效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记载:齐国国君齐灵公有个怪癖;喜欢看妇女着男装。他别出心裁地让宫女都穿上男装,扮成男子模样。消息传开,上行下效,齐国各地妇女都学起来,纷纷穿上男装,弄得不伦不类,风气很坏。齐灵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很生气,派官吏四出  相似文献   

11.
云中君 《各界》2013,(1):32-35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齐国发生一件大事,国君齐庄公被上卿崔杼弑杀了。  相似文献   

12.
王元 《各界》2013,(2):38-42
一飞冲天 多年以后,当淳于髡站在丹陛之上,面对巍峨的齐国王宫时,也许会想起遭受髡刑的那个遥远的日子。那时的他还是个贫寒人家子弟,出于未知的原因,触犯了齐国严苛法律中的某些条款,被判处髡刑,也就是当众剃掉头发,然后罚去作苦役,人们从此称他为淳于“髡”,原来的名字,或者有没有名字,史书都没有记载。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5,(Z1):55
姓氏起源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为姜子牙。西周初,姜子牙受封于齐,建齐国,是为齐太公。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齐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因认为国家已不复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为今天的章姓。  相似文献   

14.
稷下之殇     
郑骁锋 《各界》2010,(10):49-52
一国之君与一介布衣,谁更尊贵?问这句话的人,究竟是愚蠢,还是狂妄? 两千多年前,在齐国的王宫内,齐宣王和齐人颜周就探讨过这个问题,机锋的开头就充满了火药味。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6,(6)
正1928年~1930年间,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满怀强烈的尊崇圣贤和不屈的精神,创作了闻名于世的油画《田横五百士》。这幅画全长349厘米,宽197厘米。画面内容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划了古人不屈的激情和豪迈。说起《田横五百士》,它取材于《史记》。田横是齐国的后裔,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田横一家也加入进来。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五百多士兵困守在一个孤岛上(现为田横岛,在山东)。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而且人品高尚,带兵打仗也是将帅之  相似文献   

16.
戴柏茂 《各界》2013,(11):65-66
管仲(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作为齐国的宰相,他辅佐齐桓公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后人将其言行著作收编成书,名为《管子》,内容极丰,尤以经济论述见长,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我国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献。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大臣叫甘茂,因遭奸臣陷害,不得已逃往齐国。当甘茂逃出秦国的边境函谷关时,正好遇到当时很有名的纵横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发展在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发展过程中达到了高峰,长生不老术的兴盛与邹衍的学说有着直接关系.长生不老术从战国时期的齐国萌芽,在秦始皇、汉武帝那里发展到了极致,而到东汉时期道教形成以后,也就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流派.长生不老术最初应当是养生思想发展的另一阶段,与后来道教中的"造神运动"还不能相提并论,与后来人们认定的"迷信"更不可归为一隅.在诸子驰说、风云趺宕的战国时代,长生不老术所反映的只不过是人类对于生命价值的认知程度,是对生命高度珍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曹沫,春秋鲁国人氏.鲁庄公对他很赏识,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三战皆败,鲁庄公心怯,赶紧割地求和.后来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帮助鲁庄公要回了土地.  相似文献   

20.
识人与识山     
相传,齐国有位高士名叫北郭 骚,这个人才高志洁,光明 磊落,但极不善处世,所以贫穷潦倒。在这种情况下,他去造访宰相晏婴,请求赏赐一点东西奉养老母。晏婴了解到北郭骚的为人之后,便给了一些谷物和钱。不久,晏婴被齐国君主景公怀疑图谋不轨,只得亡命他国。临走时,他突然想到北郭骚,就顺道前往他家,一则告知情况,二则辞别。北郭骚闻言后没有任何表示,只说了一句客套话:“一路上多多保重。”如此相待,让晏婴十分难过,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很有感慨地说:“难怪我必须逃亡,我根本就不会看人。”然而,就在晏婴离去之后,北郭骚前往王宫对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