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警察职业幸福感是民警物质、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所获得的一种持续快乐体验,受警察个体主观认知水平及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警察文化具有隐形激励功能,有助于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育现代警察精神,规范职业行为,优化组织文化氛围,提升警察职业活动的幸福感。通过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制度保障多个层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切实提高民警个体对警察文化的认同度,是进一步完善警察文化激励机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提升农民精神生活质量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提升农民精神生活质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给出了系统综合的提升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民生活逻辑背后的一套文化价值体系指导着农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贵州B村是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庄,农民的生活逻辑呈现为"生活本位"。"生活本位"逻辑的核心在于对当下生活过程的体验与满足。个体在当下的生活过程中不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从中获得心理满足与价值需求。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生活本位"逻辑下形成的低经济效率的劳动力利用机制、低度循环的家庭再生产机制和强生活幸福感的价值生产机制,指导和安排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本位"逻辑阻碍了农民家庭向上流动,但也缓和了乡村文化失范危机。  相似文献   

4.
幸福和尊严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幸福不仅与主体自身状况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客观社会条件的影响,而这些幸福的条件的保障与供给,政府的角色都不可或缺,都负有重大的责任。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外部条件,努力让人民获得更大的幸福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诸如年龄、性别等自身因素,通货膨胀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及人文环境、体制环境等环境因素。本研究从收入水平、医疗条件和服务、安全感等14个方面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展开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启示为:影响幸福感因素随着所处物质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当下非经济因素正成为提高居民幸福感关键。提高居民幸福感靠发展并正确引导人们对幸福的认知。本文同时建议,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服务型政治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多方面提升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贾会彦 《工会论坛》2009,15(2):113-114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对幸福及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原因,并从教师个体、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精神生活领域还存在精神支柱缺失、精神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设施匮乏等问题。解决农民精神生活问题,提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伴随银发经济的不断发展,银发族文化娱乐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文化娱乐服务目前存在产品产品和服务类型单一、娱乐活动场所有限、服务信息错位现象、文化娱乐场所环境差质量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老年文化娱乐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老年文化娱乐服务的对策,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精神文化保障,提高其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犯罪是由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引起的,包括客观环境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等,其中,文化环境因素往往直接影响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并渗透到人的心理、精神等内心世界,具有相对持久性和稳定性。由此可见,文化环境与犯罪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认真研究农村不良文化环境对农民违法犯罪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农村现代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动力,要求胸怀“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培育“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坚定“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赓续“踔厉奋发”的奋斗精神。当前,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认知偏差、农村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农民精神生活贫富差距依旧明显、共同富裕共建共享机制亟需完善等难点挑战,要从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贯彻全面协调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等方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出现的问题出发,分析其原因,并为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影响高校女职工主观幸福感的成因有内外两大方面:内在成因是人格和能力、教师职业特点以及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观;外在成因是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男女平等的保障程度以及高效人际关系现状。我们可以从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及发挥“女教职委”作用等方面着手来提升高校女教职工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青年文化是由青年群体创造并得到青年普遍认同的文化,它有助于95后大学生精神活动的开展、精神生活状态的提升和精神生活方式的丰富,但青年文化也带来95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超越性不足、精神需要内外结构不平衡、精神生活幸福感不强等问题.为此,必须通过构建理论、开展活动、优化组织、搭建平台等途径促进95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优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幸福和尊严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幸福不仅与主体自身状况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客观社会条件的影响,而这些幸福条件的保障与供给,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为民众的幸福生活创造外部条件,努力让民众获得更大的幸福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大众的幸福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发展、社会建设、公平正义、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而这些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政府都承担着重大的责任,需要持续地努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青岛市农村社会组织蓬勃兴起并成为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农村社会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美化农村环境、救助贫困农民和留守失学儿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推进农村民主、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目前还难以摆脱对政府的依赖,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制定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长远规划,制定统一规范的宏观政策法规,以保证农村社会组织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政治意识淡漠、乡镇职能转变不到位、农民观念保守和法制建设滞后。在国家主导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格局依然存在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供政策指导、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可以有力地促进农民的发展,二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农民经济权益保障是推动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有利于农民本质力量的提升,促进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以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为根本,从相关制度的完善、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来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创造农民发展的条件,探寻农民经济权益保障与农民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表现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强调个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和精神生活的丰盈充沛;社会层面,倡导社会精神财富的共创共享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国家层面,力求焕发出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实践,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鲜明彰显。新时代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起点和归宿,促进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提质增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五保户老人是我国农村敬老院的主要养老对象,政府对五保户老人的保障范围涉及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五个方面,"五保"的水平及程度直接关系到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本文以安徽省F市C镇和H市Q镇敬老院为例,分析农村敬老院在经济帮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供养现状,并试图探讨其中潜在的文化张力及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农村文化建设是三农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缓解城乡差距不断加深的重要精神动力。本文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文化形式单一、文化硬件和软实力不足和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提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