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从湘鄂西红色文化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两方面来分析其形成原因,得出一个结论:一定的文化生态孕育出一定特征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以来,新的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一时红遍大江南北。湖北省委对省内的红色文化的资源开发与研究也非常重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也认识到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于今年5月派出8名研究生赴鄂豫皖、湘鄂西两大革命根据地所在中心地区红安、黄麻、洪湖、监利进行红色文化调研。6月15日历史文化学院隆重举行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湖北红色文化调研报告会。今年暑假,历史文化学院部分师生又兵分三路。分赴井冈山、鄂豫皖、湘鄂西三大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汤红兵 《党史文苑》2006,(12):14-17
本文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从湘鄂西红色文化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两方面来分析其形成原因,得出一个结论一定的文化生态孕育出一定特征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枫香溪会议是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从此,红三军走出了"左"倾的阴影,进入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辟的三大块红色苏区之一,也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第二方面军的诞生地。然而,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左”倾错误指导下的肃反风暴,使这块红色土地上的许多共产党人、红军战士没有倒在杀敌的战场上,却冤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下,红色苏区也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6.
千里金波的洪湖,涌现出一大批灿若星汉的英雄豪杰。他们在中国革命的长河中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当洪湖人民缅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光辉业绩时,不会忘记周逸群、贺龙的亲密战友、湘鄂西苏区和红三军的卓越领导人万涛同志。  相似文献   

7.
《红岩春秋》2008,(6):81-82
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由周逸群、贺龙、万涛、段德昌等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下,带领广大军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来的全国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与鄂豫皖、湘鄂赣根据地互为犄角,守望相助,唇齿相依,相互策应配合,对全国革命斗争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出发地。桑植的每一个山头,都经过了战火的考验;桑植的每一条小溪,都流淌着人民对子弟兵的挚爱;桑植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建设红色桑植,是我们的一份使命、责任和光荣。实施基础带动战略,提升发展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9.
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出发地。桑植的每一个山头,都经过了战火的考验;桑植的每一条小溪,都流淌着人民对子弟兵的挚爱;桑植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建设红色桑植,是我们的一份使命、责任和光荣。实施基础带动战略,提升发展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0.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典范,在其创建和续存的两年多时间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中国革命的的胜利都曾做出过重大贡献。本文在探讨红色文化生成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生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和领导核心、理论基石和文化渊源、主要载体和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F0002-F0002
监利县实验高级中学古老而又年轻.其前身为监利师范学校,为著名教育家熊瑾玎于1931年在当时的湘鄂西红色首府周老嘴镇创立。  相似文献   

12.
千里金波的洪湖,涌现出一大批灿若星汉的英雄豪杰。他们在中国革命的长河中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当洪湖人民缅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光辉业绩时,不会忘记周逸群、贺龙的亲密战友、湘鄂西苏区和红三军的卓越领导人万涛同志。  相似文献   

13.
正武夷山市(原崇安县)作为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创建地和中心地,创造了许多璀璨多姿的红色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一枝金花,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打响了闽北暴动第一枪,这里曾是闽北红军诞生地、方志敏式根  相似文献   

14.
冯晓蔚 《党史纵横》2013,(12):33-35
两人密切配合与“左”倾错误作斗争 1932年1月,关向应从上海中央特科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央分局的领导工作,担任湘鄂西军委分会主席和红三军政治委员,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军旅生涯。  相似文献   

15.
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到了上海。党中央想派他到前苏联学习军事,他考虑了一下说“还是让我回湘鄂西拉队伍打游击,干土地革命吧。”于是,党中央就派他和周逸群等7人,带着一本《共产党宣言》和两支手枪,前往湘鄂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贺龙和湘鄂西地区的党  相似文献   

16.
万生更 《党史文苑》2012,(10):56-58
陕西红色文化的历史见证价值使其成为陕西重要的文化品牌,西北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及西北根据地的革命精神、陕南苏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及陕南苏区精神、党中央在陕北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延安精神构成了陕西红色文化的三大品牌,陕西红色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品牌力。  相似文献   

17.
李诚  徐雯 《廉政瞭望》2010,(18):42-43
上世纪30年代初,湘鄂西根据地“大肃反”,红军杀红军,血染洪湖,人人自危,造成千古奇冤。不久前,因电视剧《洪湖赤卫队》在央视一套热播,此段历史又被提及……  相似文献   

18.
正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西苏区,是大革命失败后,由周逸群、贺龙、万涛、段德昌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带领广大军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来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以湖北的洪湖地区为中心,由散开的几块根据地组建而成。这些地域之间,有的虽然未完全连成一片,但都在湘鄂西特委及以后成立的湘鄂西中央分局、省委、苏维埃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湘鄂西根据地。1931年,由于敌人连续"围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所谓的"红"不单纯地指一种颜色,而是一种政治导向、政治选择和政治定位,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富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这一伟大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按照文化三层面的观点,红色文化也应包括物质、制度、心理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层面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建造或使用的遗址遗迹、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制度文化层面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的政治制度、政治机构、社会制度以及其他路线、方针和政策,而心理文化层面是指中国共产党人群体及其领导下的各族人民的政治信仰、思维方式、生活和生产观念、审美情趣等。建国后的"三线建设"时期与建国前的几个时期一脉相承,是大别山红色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而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大别山红色文化具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等特质。开展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要坚持求真务实原则、综合考察原则和资料至上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时期.有许多革命志士仁人,来到洪湖西岸的监利开展武装斗争。最著名的革命英杰有邓中夏、贺龙、周逸群、关向应、段德吕、鲁易、柳直荀、许光达等20多人。其中贺龙、周逸群、鲁易三人之间革命关系鲜为人知。贺龙的入党介绍人是周逸群,周逸群的入党介绍人是鲁易。他们受党的派遣,先后都来到了监利,为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