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学即人学.为了通过现实文学作品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的情感,并向世界介绍中国.已经来中国5年的美国记者斯诺先生于1932年开始着手翻译鲁迅先生等当时著名作家的作品,准备编译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并计划先行编译一本《鲁迅短篇小说选集》.这项工作,斯诺物色到苏州东吴大学毕业、精通英语的姚克(姚莘农)合作.姚致信鲁迅说明计划.鲁迅遂在内山书店约见姚克,相谈甚洽.1932年末,通过姚克,斯诺与鲁迅先生会晤.时林语堂先生在座.斯诺在印象记中言及:“我所看见的是两双非凡的中国人的眼睛”,称赞“鲁迅那双伟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7,(8):56-57
剑箫在7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鲁迅先生逝世迄今已有70多年,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人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一友人撰成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相似文献   

3.
雪堂 《前线》2012,(9):55-55
手边这本新问世的《鲁迅忧思录》,作者是鲁研界人所熟知的学者孙郁。作为鲁迅博物馆原馆长的孙先生,因为接触到相对更多的,被他称之为迅翁的鲁迅先生在世上生活过的痕迹和实物,必然会有自己的感慨。孙先生对于迅翁的话题不仅敏感、执着,有长期的材料积累和思考,而且付出真感情,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心灵上的探寻”。《鲁迅忧思录》又是这样一部佳作,很值得拜读。  相似文献   

4.
女作家萧红以一部荡气回肠的《生死场》而驰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先生曾著文说,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生死场》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的评价之高颇为鲜见。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可谓研究者甚众,论述颇多。然而,研究者们多是论说它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以及创作方法手法的运用等等;至于把它当作一部典范的中篇小说,从体裁特征上去加以讨论,据我所知,仅有孙犁一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孙犁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这篇作品,不只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成为永不磨灭的艺术珍品,也是我们研究中篇小说创作的最好范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的茶道诞生于战乱年代,它是对乱世的一种"禅"悟。日本的武士除了讲究技术、身体和勇气的训练外,还讲究"禅"法。茶道与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两大重要内容,武士道是关于"死"的哲学,而茶道讲的是"生",两者构成了日本的生命理念。有一个故事颇有意思。一个修茶道的人喜欢上了武士的装扮,一次他以武士的形象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个真正的武士。武士要与他比武,修茶道之人知道比起来一定会输。他明白自己要死了,就去找一个高僧一起喝茶,他给这个高僧做了最后一次茶道,他全神贯注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是李大钊诞辰125周年,后藤延子[1]先生《李大钊·留日学生群体与日本社会思潮》这部书稿,经由韩一德先生几年的苦心译编,在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王学珍会长和古平秘书长的重视与支持下,终于即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面世。在付梓之前我有幸受而读之,是以,在此发表我的一点评论意见。一、一部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之作中日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从近代交流史来看,鲁迅与中日两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是始终居于首位的。那么,鲁迅之后谁又能居于第二位呢?历史  相似文献   

8.
(一)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生115周年。先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在万家墨面、风雨如磐的暗夜中,用手中紧握的如椽大笔·奋战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至今已经60个年头了。先生病逝后遗体上覆盖着“民族魂”的大旗·集中表示了一切具有良知的中国人对先生无限的景仰和永恒的祭奠。(二)毛泽东同志以其横空出世的气魄,博古通今的学识和精辟独到的见解,经常评论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而对于鲁迅先生.他连用了三个“伟大”一个“空前”。这个最高的赞誉,在毛泽东评价的杰出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毫无保留地说,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郭庆晨 《党课》2008,(8):124-125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会很容易地让人想起鲁迅先生那著名的“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10.
晓方 《党史纵横》2001,(8):35-35
尚钺先生于1902年出生于河南罗山望族,幼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1921年考入北大预科及英国文学系,此间曾接受鲁迅先生的指导。他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罗山一带举行革命暴动。1928年被国民党逮捕并施以酷刑,尚钺坚贞不屈。鲁迅先生对此事极为关注并请人将其保外就医。尚钺经楚图南介绍来到吉林省吉林市毓文中学,以教书为公开职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尚钺为了帮助党团的工作,选择了李大钊、鲁迅、高尔基的一些文章和作品,让学生阅读,并进行一点启蒙式的讲解。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一位叫金成柱的朝鲜族学生,虽然只有十五六岁,…  相似文献   

11.
由辽宁省鲁迅研究会、辽宁省社科联主办,渤海大学社科联和文学院承办的辽宁省鲁迅研究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于2015年9月19日在渤海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鲁迅普及与国民素质教育",来自省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赵京华先生和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董炳月先生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战后日本鲁迅研究、如何打破鲁迅研究的困境、鲁迅作品教学、鲁迅思想与文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其最大亮点是,凸显了一种在"多重对话"中全力突围的意识,即通过与现实的对话、与民间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鲁研专家、地方研究者与一线的鲁迅传播者之间的对话,努力推进鲁迅研究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古文底子非常好,但他是坚决反对青年人用文言写作的。鲁迅先生是有过教训的。1909年,他在日本和弟弟周作人很用心地用古文合译了《域外小说集》。书出版以后,鲁迅先生亲自写了广告,刊登在上海的《时报》上。与此同时,鲁迅还将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精神     
毛泽东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三魂》中坚定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  相似文献   

14.
马紫晨 《党员文摘》2023,(13):40-41
近日,一句“孔乙己的长衫”使鲁迅忽然间回归大众视野。不过,当我们将目光从中国移开,聚焦在邻国日本,似乎又能看到不一样的鲁迅形象。世界对鲁迅文学的首篇报道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鲁迅的作品(故乡)被选入日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的中学国语教科书……种种迹象都显示着日本对鲁迅的极大认同。那么,日本人为何如此喜爱鲁迅,甚至崇拜鲁迅呢?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近代化的旅程中,“町人”(城市商人)对儒学的发展有着别样的意义。在武士阶级一统天下的德川时期,町人阶级在传统的儒教中找到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对传统的儒教思想大加阐发,论证出一种适宜于普通市民社会的伦理思想。町人思想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理解与其秉行的义利观使传统儒学在日本更趋现实化。作者认为,日本近代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儒学在近代日本不断得到整合,挖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珍 《红岩春秋》2010,(3):76-78
鲁迅与日本,特殊而微妙的情缘——于鲁迅,带着“心随东棹忆华年”的深深情结,没有任何异国如日本这样同他的人生联系如此密切;于日本,近代以降的中国已鲜有文人能及鲁迅延续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影响。此份情缘,亦为当代中日友好之路的铺展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7.
一、一阔脸就变这是早已为鲁迅先生所痛斥的陋习,然而这种千百年来存在于阿Q及其后人血液中的劣根性,并未随着鲁迅先生的深刻批判而绝迹,有时还以非常冠冕堂  相似文献   

18.
1971年夏,周恩来在与访华的日本友人尾崎秀树交谈时,曾深情地提到一件他认为是阴差阳错造成的终身憾事:青年周恩来十分敬慕当时已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鲁迅的文学活动与道德文章,堪称青  相似文献   

19.
庄胜 《党建文汇》2002,(16):34-34
一名日本老兵承认亲手杀害了328名中国人;一名前陆军军士描述了他将几个婴儿扔进火堆的情景;另一名日本军官则表示,他杀死了一名中国妇女,并把她的肉割下来分给他的部下吃!这是日前在日本首次公映的一部长达3小时的名为《日本鬼子》纪录片的几个真实镜头,其制作人员全部是日本人。  相似文献   

20.
自从鲁迅先生笔下有了“看客”,麻木便成了看客的代名词。看日本人残害骨肉同胞,看清政府屠杀革命志士,吊长脖子,像个烧鸡。其情其景可悲可叹至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世道变了,然而看客遗风未绝。有组漫画:一病人吐痰于地上,蹲下察痰里是否带血,一会儿人们竟将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令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