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的活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分析,当下全球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体现在四个方面:生产的异化导致人的尺度的丧失和物的世界的野蛮扩张;交往的异化产生了"物化"的意识;需要的异化刺激并放大了人的虚假需要;消费的异化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引发生态危机。用马克思异化理论揭示全球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湫杰 《学理论》2014,(1):38-39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并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现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在概念内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等方面,二者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姚顺良 《理论探讨》2007,13(6):38-41
关于"异化"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界已进行过长期和广泛的研究,但不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通过对"异化"范畴和"异化"理论形成过程的全面梳理,可以更为深入地揭示马克思接受"异化"理论的具体语境,特别是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身演化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以前"异化"经历了从"经济的日常观念"到"社会—价值的概念"再到"哲学的范畴—理论"三个阶段的演化。对马克思产生直接影响的是黑格尔和布鲁诺.鲍威尔,特别是费尔巴哈和赫斯的异化理论。马克思从异化思想萌芽到自己独特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并非单纯外部语境的产物,而主要是其实践批判不断深化(宗教和哲学批判—国家和法批判—国民经济学批判)、理论上对异化根源不断追问(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经济即财产异化—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对于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教育异化问题也随之产生,使得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发生了变化。在分析教育异化产生的根源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为指导,通过消除物对人的统治,确立合理的主客体关系和认识教育的价值来对教育异化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31)
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论述异化理论,揭示工人同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及他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作为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贾格尔从性别的角度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女性异化的四个维度,认为商品拜物教和资本主义父权制是导致女性异化和遭受压迫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发展——女性的全面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学理论》2010,(19):71-72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异化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者产生重要影响,她们将异化概念作为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描述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异化现象,阐发了她们关于女性异化思想,提出女性不幸福的真正根源就在于女性的全面异化,女性摆脱压迫的道路和途径就是要消除异化,消除人们传统的性别观念,女性解放要同全人类的解放相结合,实现全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邓海英 《学理论》2012,(35):26-28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人。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文化异化为人的异己力量,束缚着人的精神和创造,使人沦为物的奴隶,从而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分析了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文化异化现象,并且揭示了文化异化的根源,指出了消除文化异化的现实道路。全面把握马克思的文化异化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其异化概念和理论,其中的"技术异化"观点主张社会中若不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由于机器某种特定的使用方式使得工人这一群体受到了压迫和折磨,进而变成了制造剩余价值的单一机器。在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视角下,以现代科技带来的教育上的"异化"现象为例,将异化理论用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老子和马克思从不同的哲学思想出发对异化进行了深入思考。从异化的实质看,二者关于异化的逻辑前提、发生机理和发生动因存在不同。从异化的结果看,二者分析了异化对人、自然和社会产生的不同后果。从异化的扬弃看,二者的原则和具体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子和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比较分析,丰富了马克思和老子哲学的比较研究,对推进老子哲学现代化以及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0)
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工人在异化劳动中产生的物的异化和自我异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美学视角出发,工人阶级物质实践的异化而导致的审美主体的异化与审美对象的异化必将导致工人阶级审美实践的异化。本文在私有制这一导致异化劳动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工人阶级审美异化的直接原因,也就是异化了的审美范式的固化。而这种固化了的异化审美范式又会使得审美主体陷入审美异化的漩涡之中甚至忽略了这种异化。从工人阶级的审美异化现象出发,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逻辑近路即私有制是工人阶级劳动异化的根本原因,而物质实践的异化又是造成审美实践异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1)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以及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即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这四个规定对于我们研究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顾爽 《学理论》2011,(25):46-47
马克思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的,两种理论都以异化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异化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表现,通过分析比较以上两种异化思想,试图从多方位的视野角度审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卜晓东 《学理论》2013,(11):35-36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对比研究马克思早晚期的异化思想来看,马克思后期的异化思想与早期《手稿》中的相比,二者绝不是断裂或者削弱的关系而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晚年的马克思并没有抛弃他的异化思想,而是在《手稿》的基础上,又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赋予异化思想新的内涵,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4.
武秀伟 《学理论》2011,(17):7-8
马克思在吸收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异化现象,以及找出消解异化的方式,对我国当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隋洪波 《学理论》2013,(32):39-41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自由,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追随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澄清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问题"的本质,洞悉"人的问题"产生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彻底解决"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背景支援。  相似文献   

16.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概念内涵、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和扬弃途径上都有差异。马克思将异化的产生归结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而卢卡奇则认为是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表现形式上涉及了许多马克思没有论述的方面。马克思认为通过暴力革命来克服异化,卢卡奇则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7.
乔宁  黄明娣 《学理论》2009,(29):58-59
目前在教育异化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教育异化研究的表面化,对教育异化内涵理解的偏颇,以及对教育和教育异化的态度有失公正等现象。在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异化理论的研究和比较分析是教育异化研究的前提,需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以公正的态度研究教育和异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揭示的社会风险从三个层面呈现出来:经济学层面上的异化劳动、政治学层面上的政治异化和生态层面的自然异化.异化现象所包含的内在张力和紧张孕育着各种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即社会风险.人类化解社会风险的终极路径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9.
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在使我们感到喜悦的同时,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压抑和无助,人们通过劳动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人的力量,即劳动的异化或物化。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研究视角,探究和解读了当今社会潜在的一些由异化和物化带来的拜物现象。最后,要对异化和物化进行扬弃,才能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陆春蓉  朱丹丹 《学理论》2010,(20):67-68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出现道德异化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道德异化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因此,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探析当今社会存在的道德异化现象,诠释道德异化,认识道德异化的特征及其产生道德异化的原因,提出道德生态概念并针对道德异化的现象提出消除道德异化的三大途径,将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