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董清义 《理论月刊》2003,42(3):56-57
当代发展观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论、综合社会发展论和可持续发展观三个阶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单纯经济增长论以经济增长为价值目标,而忽视了人的价值和自然价值。综合社会发展论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了人的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以人类中心价值观为核心的自然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是一次价值观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原动力,它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整合。然而,经济的增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由于单纯经济指标的增长并不完全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因而经济增长就必然向经济发展转变;而无论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系统,人类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经济发展又必然向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再到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集中体现为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社会的和谐。我国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必须贯彻和实施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稳定增长的可靠基础;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和社会公正两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经济增长所强调的主要是物质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发展则是从更大的视野角度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的变迁、进化(或进步)状况。发展所要求的是“康乐,是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发展的涵义不仅在于“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更在于给人提供选择的自由”,即人的个性的创造性的公平、全面发展的自由。发展是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人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代经济已表明,经济的增长能够为保护与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但是单向过度的重视和追求经济增长,往往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样,经济即便发展了,也是不可能持续的。广东自八十…  相似文献   

6.
秦文 《前沿》2013,(15):85-8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较大幅度增长,然而经济总量的增加,并不必然地产生公平与正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敏感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凸显.在经济转型与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为我们勾勒出“美丽中国”的发展蓝图,其中蕴含了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等丰富内容.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的、辩证的正义观为价值准则,倡导勤劳致富,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维护环境正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和目标不是经济的单方面增长,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使全体人民获得幸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标准,因为只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和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收入差距过大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体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时期,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将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于要素驱动和资本驱动,这种资本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形成的经济增长路径依赖、锁定效应和制度体系不利于人的发展,也无法形成中国经济转型的真正内生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与人、经济、社会、自然等矛盾的化解和相互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为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发展而推进的各项改革及创新所生成的正向效应将构成中国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中国经济转型驱动力转化重点是要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体系,利益调整机制和人与产业、生态的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观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大川 《岭南学刊》2005,2(1):43-45
以经济上量的增长为追求目标的发展观;现代化的发展观;社会全面发展观;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佩鲁的新发展观;马克思的以“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共产主义哲学理想发展观,是近现代以来有代表性的社会发展观。本文对此逐一作了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11.
颜军 《理论月刊》2010,(3):25-2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当今中国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的需要、能力、交往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反面是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在唯物史观中,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发展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因而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引领,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此意义上,不平衡发展根源于人的不平衡发展,而人的不平衡发展又以人的不充分发展为前提。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化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莎 《长白学刊》2004,(3):10-13
党中央近日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去分析新的科学发展观,应该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协调发展"是发展的核心;"文明发展"是发展的境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强化并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纠偏"和"引领"作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4.
龚智鸿 《北京观察》2007,(11):46-49
北京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集中的地区。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萌芽于燕赵,奠基于辽金,繁荣于明清",并不断发扬光大。在近千年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相似文献   

15.
发展经济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对传统发展观批判的基础上拓宽了发展概念的内涵,在经济增长源泉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新制度主义的发展思路;新增长理论的兴起促进了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的融合;对资源耗竭和环境退化的担忧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发展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在市场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国家的权力在下降,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开发的最初含义是指欧洲市民社会的自我发展。然而,开发——市民社会的自我发展逐渐向国家权力体系的依存转换,政府与企业成为开发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开发的反思,开发的结构转型,内发式发展推动了亚洲市民社会的兴起。需要强调的是,亚洲兴起的市民社会是在对国家主导的开发体制反思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与19世纪的市民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内发式发展是亚洲市民社会兴起的一个主要推动力。这种协同、连带、共生的地域发展模式将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辩证关系,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现实国情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立足点都是对人类面临困境的理性反思,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Sustainable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benefits all participants Sinc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as proposed in 2013,China’s total nonfinancial direct investment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routes has reached$104.72 billion,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相似文献   

20.
China’s 30 or more consecutive years of expr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made it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Growing pressure to sustain economic growth has led to the country’s new policy of innovation and opening-up.It will generate suffi cient economic momentum to take China to the medium and high end of the industry chain,and at the same time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world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