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权制度渊源于古罗马法。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物权制度。在自由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交替时期产生的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在罗马法物权制度和日耳曼物权制度的基础上,首先使用了物权的  相似文献   

2.
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完善,在《物权法》中缺失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社会与法律两个方面。实践中,应当将居住权在婚姻家庭法中的发展作为突破口,通过“物权法+有关单行法”的多元立法体例。在我国的民法典体系内最终应当正式建立一个以物权法为核心、相关特别法为补充的全面现代的居住权制度。恢复其独立物权种类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前正值我国民法典制定之时 ,民法学界对民法典内容、体系编纂等理论问题存在较多的争议 ,文章认为 ,编纂民法典内容、体系的标准既不是民法调整对象的“重要性”、民法典的“创新性”或“进步性” ,也不是民法调整对象与“人”和“物”的“关联性” ,而是民法调整对象自身固有的属性。为此 ,作者提出民事主体资格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组成部分 ,其共性问题应当规定在民法典的总则部分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的结果而非民法调整的对象 ,并构成民法典的全部内容 ;民法典的分则部分可由产权编、债权编、继承权编和人身权编组成 ,其中产权编包括物权和知识产权 ,人身权编包括人格权和亲属权。  相似文献   

4.
民法典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总共1260条的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多项重要制度,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民法典的立法体例我国民法典的编排体例,有德式、日式、民法通则式3种主张。第一种主张是民法典分为总则、物权、债权、亲属、继承5板块,称为德式。第二种主张是民法典分为总则、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侵权、亲属、继承7板块。第三种主张是民法通则式,分为总则、物权、知识产权、债权、人身权、继承权、成员权、法律责任、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9板块。江平认为应该以大陆法为主,但对  相似文献   

6.
动产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动产物权的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妥当会破坏社会稳定,延缓经济发展。根据引发原因的不同,可把动产物权纠纷分为由于政府的介入而引起的动产物权纠纷和由于法律条文不完善而引起的动产物权纠纷;按照动产物权客体的内容,又可将动产物权纠纷分为资金动产物权纠纷和工具动产物权纠纷。对制定一部完整的物权法的几点建议:明确权责、明确规定“政企分离”、扩大保护范围、完善救济权制度和完善免责制度。  相似文献   

7.
《兵团工运》2021,(1):40-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总共1260条的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实施后,一些民事领域的单行法将不再有效.《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多项重要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很多"亮点",你知道了吗?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7,(5)
<正>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部分,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总纲,起统领性作用,担负着为整个民法典确立核心价值的重任,必然要凝聚价值共识,体现时代精神,回应公众关切。我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经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向社会公布,将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民法作为成文法国家中民事领域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文艺在《光明日报》发表《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指出,民法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以法典形式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将其转化为法律上和现实生活中具有操作性、执行力、强制力的具体制度。"物权编"从中国多层次所有制结构出发,构建了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的多元所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制度审核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国跃 《探索》2007,(3):184-188
《物权法》为新中国第一部形式物权法,它对我国既有的物权规范进行了制度审核,重构了不动产登记制度、征收制度、征用制度、遗失物规则和担保物权制度。《物权法》结合民事立法趋势、民法理论研究成果和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尚付阙如的预告登记制度、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善意取得制度、地役权制度和占有制度进行了创造性的构建,显示出立法者顺应时事发展潮流、借鉴他国制度设计、填补我国法律空白的勇气与信心。将来的民法典应当进而补充规定先占取得制度、添附制度、取得时效制度、典权制度,并规定占有与登记的权利推定效力,明确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王崇敏  王慧 《学习论坛》2005,21(11):77-78
在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学界就担保物权的立法定位存在很大分歧,其根源就在于学者对于物权的一些基本观念和范畴的认识存在分歧。从我国物权法研究的现状来看,担保物权的理论化之路不合时宜,而备受忽视的制度技术化之路有助于解决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担保物权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从﹃物权行为﹄理论看过户登记在房屋买卖中的意义季立刚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育,房屋买卖日益成为较为普遍的民事法律行为。但我国目前尚未编纂系统的民法典,对于民法物权理论的研究还较簿弱。因此对于房屋买卖等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一些主要法律问题还有待于进一...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政府治理范式、民法典的内容。民法典是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治理的重要依据。民法典通过赋予社会主体广泛的民事权利,为政府治理的多元化主体结构提供制度前提;通过构建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为社会主体参与政府治理提供有效方式;通过设定治理主体行为规则,为治理主体互信合作提供制度保障;通过肯定非正式规则的效力,为政府治理创设非正式制度提供借鉴,进而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对于土地经营权的性质,现行法律在立法上尚未明确,学界持有“物权说”“债权说”“二元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但是考虑到土地经营权的赋权既要遵循土地权利赋权的一般逻辑,兼顾土地的市场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也要尊重“三权分置”体系下土地经营权市场属性格外突出这一事实,在“三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将《民法典》中的土地经营权定性为物权更为适宜,这样有利于释放“三权分置”的政策红利,实现“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改革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向标,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作为《民法典》中最贴近市场经济运行的部分,《民法典》合同编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为本的法治指向。这种贯彻体现在《民法典》合同编的立法方式和立法内容上,体现在其制度设置、权利义务的配置上,还体现在其以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己任、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目标的实践上。《民法典》合同编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温暖,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当前我国物权立法对不动产物权变动引入法定公证制度的规定阙如,使得我国物权制度的法律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对我国不动产物权变动设定法定公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将法定公证制度引入我国不动产物权变动领域.  相似文献   

17.
德国民法典的编纂历经近百年,饱受各种因素之影响,于学派林立的夹缝中而诞生,之后历经百余年而经久不衰,其影响之广意义之大,无与伦比。在当前中国制定民法典之际,重新回顾德国民法典编纂历翟,对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历史背景、学术论战等都对我国有着重要启示。德国民法典的体系结构也将继续影响我国民法典的体系安排。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的13个显著优势、13个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时间表和任务图。这是长期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验总结,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制度保障。全面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依靠法治建设作为其有力的支撑,而依法治国从本质上讲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制度有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公有制结构,城市住宅用地制度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有效地发挥了用益物权属性和功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然而,现有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由于种种限制,还无法发挥它的用益权能,已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障碍。为此,必须对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进行顶层设计。文章提出农村宅基地流转创新机制:通过巩固宅基地所有权,强化宅基地用益物权;通过主体资格创新、流转客体创新,建立共有产权、有偿取得、有期限使用、宅基地抵押、宅基地继承等宅基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村宅基地与城市住宅用地使用权平等、平权的基础上,先允许宅基地有限有条件流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