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不和父母经常见面,电话联系也不多,或者成长过程中和父母的沟通效果差,对他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乃至一生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两个印象深刻的案例。这两个都是全国有名的案例。一个是大家都熟悉的贵州毕节案件,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一个村子里发生4名儿童服食农药自杀案件。家里房子是新盖的,孩子身上有个银行卡、卡里有钱。可以说,4个孩子穿衣、吃饭、上学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缺少陪伴  相似文献   

2.
李娜 《新疆人大》2013,(1):31-32
截至2012年11月底,已有近1600名新疆籍流浪儿童回到新疆。对新疆“接回所有内地流浪儿童”这一新政,人民网在“点评语”中这样写道:这是一次力度和规模罕见的超出政区范围的行政行为,把全国新疆籍流浪儿童接回家这一铁腕行动的背后,充满了政府浓浓的爱意。但流浪儿童接回后又该如何更好地回归社会呢?如何实现张春贤书记要求的“让他们回到家乡,得到良好教育,健康成长”的目标呢?这也正是艾尔肯·塔西买买提等12名代表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加强对流浪儿童管理和教育的议案》所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从问题流浪儿童在原居住地、街角社会与救助机构的生存状况,可以窥探到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犯罪是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的。问题流浪儿童在工读学校和救助站这两种救助机构中的生存状况与获得的"新生"感受不尽相同。进一步完善预防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救助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儿童流浪,并非今日有之,也非中国所独有,它是具有历史渊源并且带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儿童流浪的多寡,不同层次地反映f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往往与这个国家自然条件的优劣、贫富之间的差距、人口自身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笔者曾对湖南省怀化地区收容遣送站1994年中所收容的837名14岁以下的流浪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中,因贫困被迫外出流浪的405人;逃学与盲目外出闯世界的353人;被家庭遗弃的10人:被拐卖的16人;被黑社会诱惑浪迹社会的53人。这些孩子的家庭出身各异,有农民、工人、干部、知识分子、个体户等等。从客观…  相似文献   

5.
对流浪儿童和孤残儿童,党和政府、社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有效帮助他们也是民政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做为媒体,我们理应把更多的目光和镜头投向这些特殊困境下的孩子们,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本刊记者先后走进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广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采写并将陆续推出这组特别报道--《关注特殊困境下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6.
谢琼 《中国民政》2007,(2):39-40
流浪儿童是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和人们同情的一个特别弱势的群体。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流浪儿童问题日显突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是在对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流浪儿童所做的一个特征概括,旨在为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与社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因离婚而导致的儿童流浪现象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1988年,进入牡丹江城区被收容的流浪儿童256名,抽样调查190名,因父母离异而导致流浪的12名,占6.32%,引起儿童流浪的9大类原因中居第7位。而5年以后的1993年进入牡丹江城区被收容的流浪儿童217名,抽样调查140名,因父母离异而导致流浪的36名,占25.71%,在引起儿童流浪的9大类原因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伟 《中国民政》2011,(8):49-49
流浪儿童是我国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接受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流浪儿童大部分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失学的年龄日趋低龄化。根据《儿童保护公约》及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接受9年义务教育是儿童享有的权利,国家有义务保障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对于流浪儿童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原因,部分少年儿童离家出走,流浪乞讨正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针对这一情况,委托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就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及对策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本课题以“发展性保护”作为流浪儿童保护社会资源整合的基本思想内核;以国家、社会、社区、家庭作为儿童乃至流浪儿童的保护主体;以我国流浪儿童基本态势、流浪儿童保护状况、国外流浪儿童保护相关立法、构建我国流浪儿童长效保护机制为主要内容;以面向国家有关政府部门、面向我国若干城…  相似文献   

11.
马迎 《中国保安》2004,(20):8-9
9月28日,中秋节。这一天,本刊记者带着杂志社全体员工的关爱和问候,来到北京市未成年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与坚守在岗位上不能与家人团圆的11名保安员们共度中秋佳节。在这个普通的救助站里,目前共收容了35名无家可归的儿童。每一天,队员们除了有门岗执勤和流动巡逻之外,还负责接受和遣送被收容过来的孩子,并协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看护他们,包括孩子们的活动、吃饭、休息,更细致到早晚的洗漱。给孩子们训练、为他们讲述安全知识、与他们聊天排解心理困扰,也成为了队员们附加的工作。这些都需要他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工作枯燥而单调,…  相似文献   

12.
李刚 《人民公安》2006,(5):18-19
他们蓬头垢面、衣衫不整,他们以捡拾垃圾为生,他们流浪在街头……一个新生命降临人间,本来应该享受着春风沐浴、阳光滋润的幸福生活,可是,有一部分孩子过早地面对了无依无靠,在流浪路上孤独无助地徘徊。对这些未成年人来说,流浪,是无助而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大同市委会为希望学校儿童送温暖、献爱心大同希望学校于去年十一月三日由大同型煤厂创办。二○九名学生是来自全国八个省市的失去双亲的孤儿。他们来校前大都生活在贫困地区,由于家庭的变故,相继失去亲人。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更无安定可言。许多孩子都有过辍学流浪...  相似文献   

14.
石速 《小康》2011,(9):50-54
他们是扒窃者,也是受害者,一条巨大的黑色利益链曾扼杀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解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而教育和安置好这些孩子,则是一项更为长远细致的工程。新疆,正在以各种行动,给回到故乡的流浪儿童一个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5.
没家的孩子像根草——一个流浪儿的坎坷经历张琢真编者按: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可是,当您为自己孩子的成长殚精竭虑,努力创造优良的环境,供他们健康成长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许许多多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温暖而迷失于茫茫人海,流浪在...  相似文献   

16.
流浪儿童问题近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原本应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宝贝”却在街头乞讨、在墙角受冻,一些孩子甚至以非法手段生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民政部门每年救助流浪儿童约10万人。而实际上,这一群体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些。面对庞大的救助需求,如何突破政府包揽的旧有救助模式,激发、释放民间“协同”之力量,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课题。福建省泉州市首先破题,市救助站与香港NG0(非政府组织)合作,探索走出了一条流浪儿童救助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类家庭——洒向流浪儿心田的阳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承明欣  殷海晴  张磊 《人权》2005,(3):30-31
一个温馨的家庭,但家庭成员却不是一家人,孩子们是流浪儿救助中心送来的,父母是社会上招来的。这种特殊的家庭,就是我国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一个全新模式:类家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一些少年儿童离开家,流落他乡。为了让这些儿童结束流浪,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全国各地的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相当一部分被送回家的孩子不久之后又重新流浪在城市街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河南省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提出了“类家庭”这一新的救助模式。该中心负责人谢新爱说:“…  相似文献   

18.
完善我国流浪儿童监护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 《理论月刊》2007,(2):152-154
流浪儿童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又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但无疑也是个重要的法律问题。保证他们良好的生存、发展状况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法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她深爱着福利院的每一个孩子,把她们当作儿女般呵护、教育,用母爱为他们托起爱的港湾。今年45岁的李明英是钦州市儿童福利院的一名孤残儿童护理员,多年来,她把孤残儿童当作儿女般呵护、教育,用母爱为他们托起爱的港湾,最近她获得国家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  相似文献   

20.
冯元  彭华民 《前沿》2012,(9):103-106
近十年来,随着流浪儿童问题凸显,治理流浪儿童问题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已在社会各界形成广泛共识,随着对流浪儿童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总体而言,这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少困境。本文从社会工作伦理视角对当前流浪儿童救助困境加以探讨,分析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