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孔子讲"郑声淫"及《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的论断出现,郑卫之音就遭受到猛烈的抨击。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关于以"淫"定性"郑卫之音"是否合理的探讨,朱熹的《诗集传》也以"淫"定性"郑卫之音",但对同于或甚于"郑卫之音"的"齐鲁之风"却未加批判,甚至予以默许。在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背景下,朱熹对此持如此相反的态度,因此就有必要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表达上,朱熹与王守仁关于欲望的论述是相似的,他们都认同"去人欲、存天理"。同时,他们指出欲望不仅指固定的外在现象,还与心的状态密切相关,如朱熹认为欲望并不仅指声色货利之娱、宫室观游之侈,还应该表现为"心失其正";同样,王守仁也指出非外诱之心,有其私便是"欲望"。可是,两人领悟欲望的方式却不同,朱熹认为"欲非本性所有",而王守仁却认为"欲非本心所有"。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乃是心与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何兆泉  胡晓静 《求索》2011,(6):143-145
南宋张栻师从衡山胡宏,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卓然自成一家。《孟子说》是张栻生平后期完成的代表作品,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心性论等各方面,均有发明创获,也反映出与朱熹思想的具体差异,故不能简单地用朱熹来化约和抵消张栻,说张栻归于朱熹,或者说张栻转向朱熹。  相似文献   

4.
朱熹是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其道德修养论尤有独特创获。"明天理,灭人欲"是其道德修养论的核心。他指称的"人欲"亦即人之"私欲"。为了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朱熹提出了一系列自我修身的重要方法。朱熹的道德修养论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5.
身为臣子为君父之健康而祈祷,此为人之常情。朱熹曾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就"理"而言,人之寿夭祸福为命定,不会因为祈祷而改变;就"事"之层面而言,则需要以"公私"断之。若臣子为君或者弟子为恩师祈祷是出于"天理之公"之至情,便值得肯定;但若只是为一己之幸福,则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真德秀作为朱熹的私淑弟子,其为家人或者自己之安康而撰写了青词,此文体本身固然属于道教,但考察其内容即可发现,真德秀依然恪守了朱子学之公私观。  相似文献   

6.
张栻的工夫论是一个完整的、前后相续的动态系统。在思想及生命的成长历程中,他不断地“省过矫偏”,从而对前说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提出察识与涵养相须并进的思想。这标志着张栻工夫论思想的成熟与确立。“己丑之悟”,是朱熹思想转变的一个起点和标志,朱熹思想的转变并不能说明和代表张栻思想的转变,“己丑之悟”与张栻思想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己丑之悟”的真正内涵和精神。本文集中探讨张栻工夫论思想确立之历史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宋朱熹继承北宋五子的儒学思想,将儒学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儒学成为极具思辨性的学说思想体系。朱熹认为理乃是宇宙的本体,"理"与"气"合而化育万物,宇宙万物莫不有"理"。"性"亦是"理",未发为"性",天命之谓;已发为"情",性之用;"性""情"统于"心"。为学要穷理,穷理而致知,致知而力行。力行须依"理",乃圣贤之道。  相似文献   

8.
正70多年前,取材于福建省古田的一部家族兴衰史诗,在林耀华教授的生花妙笔下诞生。光阴荏苒,沧海桑田,曾经是朱熹理学过化之地的古田地处贫瘠,如今则盖起了高楼大厦,经济节节高升。古田地面,人才辈出,林耀华先生属旧学与新学融会贯通之大家,他写的人类学小说《金翼》享誉世界,随着交通信息通达,小说中的家乡旧地原型,古  相似文献   

9.
杉洋老祠     
缪华 《福建乡土》2013,(3):33-34
由于行程仓促,杉洋的4大宗祠,我们去了3座,独缺位于村中的彭氏祠堂。而李氏的凤林祠、余氏的蝉林祠和林氏的联珠祠,或于阔野或于山间或于古道,分布在杉洋村的3个方向,成鼎立之状。古田杉洋,昔称三阳、蓝田,盖因肇基拓主余氏始祖曾3次迁徙,便以"三阳"名之。这是一个"先贤过化"、人文荟萃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宋代大家欧阳修、王安石等与蓝田名士有过深交;而宋代的理学家朱熹曾流寓于此,并设书院讲学。中国的家族观念是极其深重的。尽管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出自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之手,诗中提及的半亩方塘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南溪书院内。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在尤溪城南郑氏馆舍诞生,这里便是后来被宋理宗皇帝赐为"南溪书院"的地方。朱熹建构了以"义理、天命之学"为核心的理学,把儒  相似文献   

11.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之本、从政之要.南宋理学家朱熹有言:"克勤小物最难.欲当大事,须是笃实."意思是,能勤勤恳恳地做一些小事最难能可贵.要想担当起大事,必须忠诚老实、脚踏实地.  相似文献   

12.
船山诗学的内在矛盾的哲学根源主要源自他的性情论思想。一方面,受命于天的"人性"是隐藏不见的,"性"隐"情"(欲)现,"性"的显现必须通过"情"(欲);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人心"在与外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先天之性"才发见为"后天之性",产生了"情感"倾向。由此,船山在批判朱熹性情论的基础上,厘清了四端是性,七情是情,从而明确地认定"情"是不善产生的根源。基于这种性情论,船山在其诗学批评中,对诗歌本质是抒情还是载道问题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3.
赵乖勋 《求索》2011,(6):186-188
对屈原的评判,有诸多观点,学术界由于朱子对屈原的过分评论,"伤原之甚",最终引来了诸如"与班固一样,曲解《楚辞》,贬低屈原"的非议。朱熹认为"夫屈原之忠,忠而过者也。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进而提出屈原不应"故捐生以赴死","抒怨愤而失中"的观点。朱熹关于"屈原之过"的观点,是基于朱熹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发的。从朱熹的"屈原之过"之因来看,朱熹身处的南宋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外又受强敌威胁,朱熹期望国家中兴,由此朱子萌生了忠君尽善尽美,从而感叹"屈原之过"。从这一层面上讲,朱熹的"屈原之过"之论也彰显了朱熹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杨健康 《求索》2007,(9):210-212
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诚为道德的形上本体,信为诚体之用,朱熹将两者分疏,把诚信之德的合理性确立在天道与人道的基础上,完成了天与人的合一和自然之理与人文之理的贯通,实现了本体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联结。  相似文献   

15.
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能够化水为理,融情于水,写出这般精辟之语的朱熹,若非武夷山水的蕴养,也未必有这样的智慧。朱熹在武夷山居住近五十载,这一带的山水花木,早已如方塘鉴影,徘徊于朱子心中了吧。人心总是本能亲近自然,我们的祖先最早是从大自然中垒起一砖一瓦以容身,  相似文献   

16.
卢腾 《福建乡土》2013,(2):25-25
政和县云根书院,是宋朝朱熹之父朱松任县尉时创建,历经元、明、清,时废时修,至清末圮毁。前几年,在地方政府和社会上乐善好施人士的通力合作下,得以重修。古时,朱熹曾在此习读、讲学过,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17.
铁城之福     
1邵武历史上叫过县,称过府,更多时候唤为军。不名花,也不说树,却号铁城。盖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地理形势;二是人物性格。古人称地势高下为形,地形险阻为势。邵武可谓形势大都,《山海经》言,"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而邵武为闽西郡,自古就以山川著名。按朱熹的观点,岷山之脉,其一支东过浙江,北其首以尽会稽,南其尾以尽闽越。江南诸山及五岭是皇都第三、四重案,而邵武正当屏卫王室的第四重案之巅。邵武所在,虎踞龙盘,"左卫福山,右旋寿屿,前踵重岗,三峰峙其南,后拥金汤,万峰耸其北。"翻开旧志,文人骚客几乎穷尽语词状写山川  相似文献   

18.
朱熹思想之于湖湘学派●金春峰朱熹曾受教于李侗,属于程颐、龟山、罗豫章一系,故常被认为其思想直接承继于程颐。实际上朱熹丙戌“中和旧悟”前,一直笼罩在章句之学与佛禅的影响之下,并未有以自得。朱熹之有“中和之悟”并由此而建立起自己的心性观及哲学体系,是与湖...  相似文献   

19.
"思无邪"是孔子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传统儒学的"归于正"与朱熹的"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以道德理性为本的"美刺"诗学观,因其明显的附会曲解而时遭抨击;学术界对其的解析仍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思无邪"本是孔子断章取义,其义当释为"不歪曲,不虚假",孔子本意当是指《诗经》三百篇皆为"直抒性情"之作,他强调的是"性情之真",而非"性情之正"。  相似文献   

20.
朱熹《仁说》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仁说》剖析金春峰朱熹完成“中和新旧说”以后,乾道八年(公元1142年)写《仁说》。《仁说》承前启后,发天人之蕴,对于了解朱熹思想体系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分四节予以剖析。一天地生物之心《仁说》最为特别的地方是,以“天地生物之心”为仁的天理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