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伟 《理论前沿》2007,(12):23-24
资源与环境的代际正义是指资源与环境在代与代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与使用。要实现资源与环境的代际正义应树立起代际责任意识、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自觉维护后代人的权利等价值观念,通过确立代际之间恰当的“储存率”、实行可持续发展、把自然界作为伦理关怀的对象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2.
代际问题的现代凸显,引发了大家对代际正义的关注和研究,而代际间是否存在正义,是代际正义必然遇到的第一理论问题。功利主义所倡导和要求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基本原则对代际正义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功利主义自身的矛盾性以及论证上的缺陷使得这种支持又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正义问题正在变的日益重要,电视、杂志、互联网、学术界等激烈的讨论无不涉及正义问题。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正在影响着经济、政治、社会目标的选择和实现。作为分配公共资源,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其本身和其运行都应该体现正义的要求。只有根据人们持有的正义原则建立和运行的制度,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只有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制度,才能得到拥护、顺利实施、达到制度建立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红色记忆是人民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种政治心理叙事呈现形式,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国家认同结构存在着重要的影响。随着革命亲历者的逝去,国家有必要加强年轻一代的红色记忆建构,使之代代传承,强化国家认同,夯实国家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历史记忆既是共同体成员对历史进行回忆、反思和承继的动态过程,也是唤醒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意识、价值追求与行动意志的积极力量。在国家认同建构的路径中,历史记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出发,在厘清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互动逻辑的基础之上,探究历史记忆的国家认同价值,为传承历史记忆以建构国家认同发掘具体理路,在历史记忆的长河中为国家认同的建构强基固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论述,并对相关观点作了简要的评述,然后采用微观研究的方式,将民族认同进一步细分为民族政治认同、民族经济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并主要集中于民族政治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联性展开了深入的论证,得出了民族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与竞争关系,以及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不具有必然联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台湾民众和大陆的文化认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进而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因此,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达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理论成果,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与正义精神。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存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正义主题和制度与美德两大载体,也内在地包含着民族国家正义和国际正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和实现正义理想和正义事业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与正义精神。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存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正义主题和制度与美德两大载体,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民族国家正义和国际正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的特点。坚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原则,认清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因素,并在实践中落实对少数民族的全方位的政策,对于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本质上,自由以绝对的形式成为人之存在的前提,而自由的现实化之路充满艰辛.正是在对自由的追求中,人们选择了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没有绝对无自由的法,也没有绝对不需要法来保障的自由.法的正义价值是人的自由本质在社会制度层面的展开,法在制度层面的最核心价值就是对正义的追求,保护每个人所应得的权利,防止他人滥用权力(权利)干涉自由.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是多民族国家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重要课题。促进四川藏区民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符合四川藏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公民教育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现代公民教育应当成为四川藏区群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生存方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笔者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从代际理论的视角出发,指出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以期形成一种代际思维,维持文化生态平衡,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提高各政党成员的国家认同对实现政党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文化的力量增进民主党派的国家认同主要应在增进民主党派对爱国主义传统、国土意识、国家至上理念、国家象征符号及礼仪庆典等的认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现代民族国家大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成员的身份是多重的,因而他们的认同结构也有层次性。国家认同整合了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信念,体现多元一体的价值,居于最高认同层次。为实现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国家认同通常借助政治符号的作用使多民族国家成员对国家的感知具象化;并且通过政治仪式以情境化方式在时空场域中凝结共同记忆。新中国70年的建设实践表明,多民族国家在发展建设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通过共同繁荣保持民族的特性与文化的多样;同时在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中增强了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国家认同是本国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使得公民愿意积极为国家效力,并且在它有危难时愿意牺牲自我为之奉献和效忠的心理和行为。国家认同包括历史文化认同、经济福利认同和政治制度认同三个层面。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都是人类归属感的本能需要,在历史文化上存在着有机契合,表现为政治理性诉求,以忠诚与奉献的具体行为为最终归宿。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内核。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根深叶茂,大多数台湾民众在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叙事中理解和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记忆。但是,在复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台湾民众的社会记忆与大陆民众的社会记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台独"势力的操弄下,台湾民众中华文化的社会记忆有逐步淡漠的趋势。因此,在两岸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唤醒两岸同胞共有的中华文化记忆,构建两岸同胞共有的新的社会记忆,消解两岸同胞差异性的社会记忆,对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法律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国际私法统一化运动生生不息.探究该运动之理论先导,有利于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理性促进其发展完善,进而推动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