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开拓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强烈的爱国主义、坚定的社会进步思想和鲜明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是李大钊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因素,由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中国化的基本立场.从时代要求出发,历史地(实践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建党后,李大钊在革命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得出了许多重要的认识,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灵魂。新的历史条件下,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了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本问题,发展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废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终身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全新构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全面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被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起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相似文献   

4.
在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深入研究、学习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与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最初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拓者。他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理论探索,并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在无区分的情况下使用二者的。因此有必要从下述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辨析:其一,这两个命题的是否成立;其二,中国化的具体途径分析,就成为澄清问题之必须。最终说明学界对中国化的研究从一般转向了具体,从关注"怎么化"走向了"如何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进到新的理论境界,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绝不停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8.
研究叶剑英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叶剑英坚持讲党性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坚持纪律性推动党的军队和军事建设,坚持先进性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坚持人民性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辩证性增强指导发展能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重要贡献。研究叶剑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深研叶剑英的原著及相关史料,做好比较研究、专题研究,建立视域融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密切相联的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开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的治国理政方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二是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三是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始于井冈山。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就开始经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但这个“结合”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中国化“开篇”的界定应有两个尺度、“化”出两大成果:一是实践成果——开创出一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二是理论成果——创造出一个中国革命新理论。“开篇”的核心和主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有别于苏俄模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井冈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篇”的发祥地。井冈山时期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奠基石。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对坚持人民至上的新丰富、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新突破、对人民民主思想的新拓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新挖掘、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新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对世界历史思想的新跃升、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新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属性。从动态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推动力量;从静态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建构原则。在要素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包括了三个方面:中华民族总体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工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客体。当前,遵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要素,需要大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应用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由此而产生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涉及到很多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问题更是如此。毛泽东率先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新时期我们着重研究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及其卓越贡献,对于我们正确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会起到深远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大要求。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来自于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实践紧密结合的杰出典范。  相似文献   

16.
彭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培养一支党性修养好、实践能力强的年轻干部队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彭真诞辰110周年之际,系统考察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对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特点与民族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这一重大命题自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后,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无不体现时代性、实践性、民族性、创造性的显著特征,是时代特征与实践要求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最终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透过历史呈现邓小平的理论探索与亲身实践,有助于完善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离不开主体的作用.不同的主体在结合的过程中起的作用都可以看成是中介作用,这是他们作用的共同性.不同的主体类型所起的中介作用又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业理论队伍,中国共产党领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课题,只有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重点抓好三项基本工作:(一)切实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撑;(二)准确把握大众需要致力于维护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认同基础;(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社会制度创新相结合,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