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国家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政治认同。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国家凝聚力,就是要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达到政治认同。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强化政治认同,就要注重文化认同的力量,因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其中政治文化是联结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中介。要获得较为持久的政治认同,需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寻找政治认同的现实因素,这些现实因素主要有文化经济、共同利益、价值观认同等。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影响民族团结的核心因素。以文化认同增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发展先进文化,增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强化国家文化认知,增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与党的长期执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认同涉及的其实是政治学的一个最古老的最基本的问题,即如何使政治统治取信于民。严格讲,任何社会都有产生政治认同危机的可能,只是发生危机的程度有所不同。如何克服危机是每个政权统治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执政5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也同样如此。一个执政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取决于民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政党的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还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问题,这是党长期执政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论述,并对相关观点作了简要的评述,然后采用微观研究的方式,将民族认同进一步细分为民族政治认同、民族经济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并主要集中于民族政治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联性展开了深入的论证,得出了民族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与竞争关系,以及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不具有必然联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论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化认同是一切社会认同的核心和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文化认同推进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现代政治认同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现代政治认同作为公民对于政治共同体、政府及其基本制度的认可与支持,是一种积极的、理性的、多层次的政治认同。它是维系现代国家中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政治心理基础,因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此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的全面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实现社会稳定特别是政治稳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治认同在实现政治稳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前提,是政府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有利于政治系统稳定性的维系。增强政治认同促进政治稳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二是加快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三是树立国家整体认同标准,培养公民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借助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各阶层和谐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统战工作协调阶层关系,主要是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文化统战协调我国阶层关系就是借助文化力量,在共同价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团结起来,通过增强文化认同进而增进他们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农民对党政治认同问题可借助传统农民——新型农民、非执政党——执政党、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三条线索构建的分析框架进行梳理,借助这一分析结构,提升农民对党政治认同度的机制设计应当从三个维度出发:一是促进机制的有效性;二是促进机制选择的民主法理性;三促进机制选择的伦理正当性。具体而言,就是构建党在农村执政权获得途径的认同机制;构建党在农村执政权行使过程的认同机制;构建农民对党在农村执政效果的认同机制;构建农民对党执政理念的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是指国民对其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和自豪感。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都有内地汉人与各少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在国家认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云南少数民族同胞自古就有"慕义向化"的倾向。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诗人在汉语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于诸多作品中流露出了对中国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强烈认同,充分发挥了文学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挖掘云南少数民族诗词中的中国国家认同,将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资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必须先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利益认同,并升华到价值认同。充分认识并自觉运用这一特点和规律,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头换面,使大学生呈现出价值观念混乱、政治信仰模糊、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等消极倾向.对此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政治认同关系到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与稳定性的程度,关系到政治制度贯彻的好坏,以及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其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当前的政治稳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认识其认同现状并探究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策略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意味着农民对党的信赖感和归属感。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事实上正在直接行使公共权力,这种权力应该获得农村社会力量的认同。进入21世纪后,农民对党政治认同的主体、客体和环境要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了的要素交织在农民对党政治认同实践中。同时,农民对党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趋于多元化;公平公正成为党获得农民政治认同的现实基础;农民对党政治认同度呈现出复杂性、层次性和区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政治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支撑,网络政治行为往往直接映射到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并对政治认同产生深刻影响。政治认同是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进行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国家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引导下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碎片性、不稳定性等特性对政治认同主体、客体产生了分化、挑战与解构。网络政治文化视阈下政治认同的建构主要从培育理性的政治认同主体、构建适应型政治认同客体以及规范自治型网络媒介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趋势使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民族认同理论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引起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民族认同的概念非由民族、认同两概念的简单组合,但同两者的内涵、外延有着密切关联;民族、认同两概念的双重属性能推导出民族认同的双重属性。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拓展和创新了爱国主义,在实践中有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和各民族共生共荣。民族认同理论通过课理论内容的契合和教学实践的渗透实现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中青年人士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认同情况、政治参与状况与态度、重大政治观点的认同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方面有不少共同点,也存在明显差异。要着力增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对无党派人士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党外知识分子加入民主党派的主动性,适当提高无党派人士在政治资源分配中的比例,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改进对党外中青年人士的培养和锻炼。  相似文献   

18.
台湾政治认同现状要求两岸积极建构政治共识。辛亥革命珍贵的历史遗产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提供了丰富资源。我们要深入继承辛亥革命遗产,采取立体措施积极推进两岸政治共识建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海归知识分子已成为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群体,其政治认同和现实表现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冲突和国内改革中社会阶层分化、利益格局调整等对政治认同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应与时俱进,深入分析海归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现状与主要原因,并着力探索培育和增强海归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和谐社会,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析当前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是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包括了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具体地说,包括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等各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建设可以从政治认同的获取和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获得两个角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