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振宇 《学理论》2013,(13):150-152
从社会学的角色类型理论来看:高校学生党员在角色追求目标上是一种表现性角色,在角色规范程度上是一种规定性角色,在角色承担心态上是一种自觉角色,在角色获取方式上是一种自致角色。社会学视角的角色类型定位分析,有助于完善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强化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彰显学生党员应有的角色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杨青 《学理论》2011,(28):36-37
军队的形象塑造是我军军事外宣工作的重点之一。广告作为舆论传播的重要手段本身具有关注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心理的特点,凭借润物无声的特性发挥着重要影响力。军事对外宣传工作可依托公共广告传媒,充分发掘广告的特殊效应进行军队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致造就了一种特有的"萧红式"小说文体。她的小说,生动地刻画了许多生活在男权社会压抑下苦命挣扎着的女性形象。萧红不仅细致描写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悲剧的命运,而且将笔触伸向中国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在对女性生命悲剧的关注中融入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路,从深层次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毒害。  相似文献   

4.
钱珺 《学理论》2015,(2):124-125
月份牌广告画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上海,它既是民国时期传播品牌信息的一种特殊的广告载体,也是商家用以吸引顾客的一种有效的广告营销手段。月份牌广告画一般以女性形象为主要内容,从现代的广告策略角度出发,分析在创意相对匮乏的年代,月份牌广告画对女性形象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题材丰富策略;审美导向策略;结合时事策略;名人代言策略;名师打造策略。  相似文献   

5.
女性形象作为以男性文学想泉与价值取向的产物,长久以来被定义为附属品.它作为女性主义批评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代表,然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两性文学作家的笔下却截然不同.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去重新诠释女性形象,对传统男权社会被歪曲的女性形象范式进行拆解和重望,构建女性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6.
付佳琪 《学理论》2014,(3):144-145
辛亥革命时期先进女性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转变,女性突破了维新时期女性角色的定位,有了质的变化,从而迈入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并为五四时期女性角色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应看到,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社会转型的长期性决定了女性角色现代化的长期性,女性新的角色定位并不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7.
8.
白晓晴 《学理论》2010,(20):189-190
自古至今,女性形象在各类艺术作品中都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女性在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特质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这些形象艺术的剖析中,女性形象成为一个标志,给各个时代的艺术作品特点都有所归纳和诠释。在西方历吏的设计作品中,以女性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依旧屡见不鲜,在这些流传千古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丽丽 《学理论》2009,(30):223-224
文章从《聊斋志异》中“自然美”女性形象切入,充分挖掘出这些女子身上的美德、才智、能力,并肯定了其应有的社会价值。通过她们对真实人生、真实情感,对自由、自主精神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作者蒲松龄思考的深度所在,以及他独特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2)
作为生活在海外的女性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海外华人女性作家的共性特点,与生活实际格外贴切,所构造出来的女性形象也性格鲜明。因此,这样一种生活处境成为研究严歌苓小说的重要切入点。以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更深层次地分析出女性主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黄碧蓉 《学理论》2010,(23):111-112
随着社会发展,各个行业都向女性敞开大门,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领导行列。但由于传统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区别对待,形成对女性领导发展的阻碍,因此,拟从该角度出发探讨性别差异对女性领导人格发展的影响,提出发掘女性领导潜在双性化人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article1 analyzes the constructivist and realist approaches to research on voting behavior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evolving (Poland) and established (U.S.) democracies. The influence of a politician's image on affec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candidate is stressed in the first approach; the other approach stresses the role of affect in forming such an image. Using experimental data from th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each country, the research appli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show the best way to use image construction to influence voting behavior and, in the realist approach, the key role of aff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designing and creating politicans' image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lso show that Polish and American voters perceive slightly differently the socio-political reality created by the media, but in both countries political advertis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political images.  相似文献   

13.
白鹏  赵利仁 《学理论》2012,(7):153-154
产经新闻的独特性体现在:定位于目标人群,追求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在新闻宣传中渗透知识的内涵和新闻张力,做到精、专、深、细,深入报道读者所关心的企业发展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新闻,增强媒体吸纳广告的渠道和空间。以阜新日报产经新闻的发展历程为例,分析了产经新闻的特点及在广告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结果表明产经新闻能有效提升企业知名度,整合广告经营中的新闻资源,增强媒体在广告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清官名臣的光辉事迹被载入史册,其中蕴含着尊老孝亲、治国安邦、作风俭廉、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和精神特质的人格力量也随之流芳千古、熠熠生辉。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应深刻总结古代清官人格力量的形成机制,探寻其向现代转换的实现路径,建构新时代的政德文化:弘扬古代清官“修身正己”的人格力量,提高领导干部自持力;弘扬古代清官“勤政恤民”的人格力量,增强领导干部为民意识;弘扬古代清官“为政俭廉”的人格力量,引导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相似文献   

15.
同为美国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巨匠,德莱塞和菲茨杰拉德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之下,在创作的年代上有交集也有先后之序。然而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个性心理以及所受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文体风格迥异。因此,其笔下的女主人翁形象也大相径庭。德莱塞描摹的几乎全为被享乐欲望腐蚀的下层阶级女子,而菲茨杰拉德塑造的都是拜金虚荣的都市女郎。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作家关注的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人格丧失和道德沦丧的深层原由,展示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浮华与喧嚣以及深藏其后的衰败。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5)
对于女性异化现象,女权主义者早已有过论述。女权主义以异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现实,探索了女性在自身、社会、家庭中的异化。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发现了产生女性异化现象的原因,为进一步消除女性异化现象提供富有价值性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从对犯罪耗费理论的分析入手,总结了犯罪耗费的组成部分,对该理论进行了内在的分析,并由之引申出了效益观念,继而将犯罪耗费理论及效益观念引入了侦查领域,探讨了其在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思想是以探索人的本质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而实现思维方式的自我超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说明,最后落脚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马克思始终没有离开对人的关注,通过现实的实践途径关注和改善人类的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人本观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曲丹 《学理论》2014,(3):148-149
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红色英勇勋章》,小说中对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把他的恐惧和悲伤,懦弱和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在战争中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状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参战前对死亡的无意识心理,参战中对死亡的逃避心理,参战后直面死亡的抗争心理,它们恰恰契合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巧妙运用这一点,从人格结构理论视阈下对这部小说主人公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进行细致解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