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文化力作为文化的动态表现,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开发文化力首先要立足于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现化文化的建设主体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把两者融合、升华的集大成者。现化文化建设主体随着对现化文化主体建设的贡献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建设主体的清晰定位是文化主体内容完善的前提和基础。建设主体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建设能力决定了文化主体的内容、性质和质量,决定着主体建设的速度和优化程度,两者的矛盾运动勾勒出了现化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3,(5)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进程中,文化惠农政策调整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文化惠农政策缺乏刚性,二是文化惠农政策内容缺失,三是文化惠农政策出台滞后,四是文化惠农政策不够协调的问题。究其原因,文化惠农政策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文化惠农政策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制度设计和决策机制尚不完善等。为此,我们要科学制定文化惠农政策,加强宏观层面的总体政策安排,建立较为刚性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的特殊文化政策,以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收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载体之一。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不仅是检验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更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没有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  相似文献   

5.
鲍雪松 《实践》2009,(2):35-36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把握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形势、认清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矛盾.培育新农村文化建设新的生长点,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选择,也是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文化的涵义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已逾百种。总而言之,文化可分为物质形态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本文要讨论的是后者。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经济和政治给予很大的影响。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学、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等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文化概念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概念。从宽度上看,它是特定时代国家的文化思想的统一性与各民族、团体、阶层文化观念的多样性的结合;从高度上看,它是特定时代国家文化思想的主导性与各主要产业价值观念的层次性的结合;从长度上看,它是时代的现实文化与历史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董树理 《世纪桥》2011,(9):100-101
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和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观念是人的灵魂,观念文化体系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文化建设的目的,一是为了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二是为了创建和维护更加文明的社会秩序.文化建设的目标,一是追求知识文化的更加丰富和准确,二是追求技术文化的更加发展,三是追求观念文化的更加文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是观念文化建设.只有建立起集中了民族智慧和现代文化成果的完整的观念文化体系,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蔺伟  高雪峰 《实践》2008,(3):48-49
和谐文化在民族地区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反映和表现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兴盛,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利于边疆巩固、国家文化安全、壮大中华民族实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提出文化建设高潮论。随后,文化建设高潮的说法被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征引,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文化建设的主流话语。文化建设高潮论的特点首先是充分认识到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高潮并未到来,但文化建设高潮论的的提出,提振了广大人民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强信心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文化建设高潮论,始终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实践中,是理解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侯淑萍 《世纪桥》2012,(17):129-130
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必须把握重点环节建设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是构建企业文化之本,企业精神是构建企业文化之魂,企业形象则是构建企业文化之型,而文化的继承和融合则是构建企业文化之源。只有抓住了这几个重要关键点,企业文化才能符合企业、行业实际,才能突出企业个性特征,从而达到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成为员工和企业发展前进中的航标。  相似文献   

12.
确立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有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科学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拓展和提升文化空间,激发全国人民文化创造潜能和活力.要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一是要正确把握科学定位,着力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增强文化的整合力和凝聚力;三是要实现有机结合,努力使文化建设取得良好的共振效应;四是要锐意改革创新,努力使文化强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建设兵团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文化是兵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兵团文化;大力弘扬兵团精神,着力构建兵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职工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兵团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网络信息时代,传统教育模式中主、客体泾渭分明的格局被突破,教师与学生同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以实现师生共建、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目标的大学校园文化主体建设具有重要时代意义。文章梳理了网络信息时代大学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主体的嬗变,从理念调整、制度建设和实践创新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大学文化主体建设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是根本.干部文化建设是关键。干部文化是指以广大干部为主体,涵盖干部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外部形象等诸多方面的群体性文化。加强干部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先进的理念影响和规范干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工作方式。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劲足的氛围。因此。树立“阳光、真诚、责任”的文化理念,是当前加强干部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确立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有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科学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拓展和提升文化空间,激发全国人民文化创造潜能和活力。要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一是要正确把握科学定位,着力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和竟争力;二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增强文化的整合力和凝聚力;三是要实现有机结合,努力使文化建设取得良好的共振效应;四是要锐意改革创新,努力使文化强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校文化是学校及其全体成员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习惯的体现,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它推动学校管理改革,有利于办学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建设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整体的系统建设理念,使知识与价值系统、文化保障系统、文化管理系统、文化动力系统相互协调.其中,知识和价值系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文化保障系统是乡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管理系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保证,文化动力系统是乡村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统战文化以"和合"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团结与大联合,是统战文化永恒的主题。统战文化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体;政治性是统战文化的本质特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统战文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精神风貌、精神文明得以充分体现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文明城市的形成,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