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有隐匿性、多样性和封闭性等特征的"00后"网络流行语,反映和折射出了这一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解读该群体代表性网络流行语,深入剖析并概括出其背后所蕴含的"00后"八大社会心理特征:即焦虑心理、从众心理、网络消费心理、"泛娱乐化"心理,"显摆"心理、孤独心理、戏谑心理和成人化心理.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培育广大青年群体健康社会心理状态的对策措施:政府应为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应为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应为青年群体良好心理品格的塑造营造和谐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刘勇 《理论前沿》2009,(19):29-3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泄愤事件。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看,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参与者借机来发泄郁积在心中的失落、逆反、盲从和渴望政治参与等心理的非理性行为。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去构建积极防范这一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框架机制,应是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事件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3.
主观幸福感在国内外均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女教师这一群体,此方面研究还是一项空白。本文作者从切身体验出发,结合相关调查研究,将这一群体与其他群体、这一群体中不同人群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了影响因素,并从社会、组织、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了如何通过心理支持以提升这一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4.
谣言的传播有复杂的心理动机。从个体心理来看,谣言可能是恐惧和不安情绪的表达,也可能是报复、欲望、利益等动机的释放,还可能是期望的另类表达、沟通与说服的润滑剂。从群体心理来看,谣言是一个集体作品,它遵循群体心理中的群体疯狂与理性泯灭、沉默与从众、群体极化与偏颇吸收、相对剥夺感与社会怨恨等规律。从政治心理的视角分析,谣言是一种反权力、权力的补偿渠道、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和特殊的政治监督。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傍老”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对于大学毕业生“傍老族”这一特殊的群体,笔者主要是从其产生的根源、造成的危害及如何走出这一误区等层面进行解读和分析,并希望这一群体能从根本上改变“傍”的依赖思想,能够在心理上成熟,在经济上独立,真正长大成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1年在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若干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进行的一次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问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基础上,运用李克特量表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探索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评估体系,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表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由于学校的跨文化特色、学生群体社会属性的特点等,使得该类院校大学生政治心理在总体上具备和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共同特性,也呈现出了有别于其他普通院校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一些新特征。这对积极引导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构成及其致贫原因2001年,亚洲发展银行组织国内外专家共同进行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课题研究。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的城市贫困人口(即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总数已达1480万人,这一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另据2000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在职职工、下岗职工、企业离退休人员占其总数的54%,失业人员占17%,“三无”人员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抚)养人的占6%,其他人员占23%。我国目前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即非通过救济难以维持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政治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从政治生活的“边缘人”逐步走向社会政治生活之中。在政治地位变化的同时,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人员构成变化及社会对阶层意识的觉醒,使私营企业主的群体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分析这一群体心理的变化,有利于促进统一战线工作这一新的增长点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是每个国家都不能回避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问题显得格外沉重.如果解决不好,势必造成社会的剧烈震荡.针对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镇贫困人口增加,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国家改革和重建了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校园群体心理环境的论域和视角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行理性梳理,分析了影响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症结和深层缘由,为贫困大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疏解成长、成才过程的负面心理压力和心理矛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性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认知片面、自我定位偏差、就业及职业胜任出现问题、心理调适能力与人际调适能力低下等几个方面.我国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性危机凸现了转型时期特殊社会背景及其呈现出的结构性、普遍性、双重性及伴生性特征.这一问题应从教育改革、加强适应性教育以及大学生个人调适等几个层面寻找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单亲的心理社会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亲是指单独与子女生活的一方父母.在中国,离异和丧偶是成为单亲的主要原因.如何客观地评价这一群体,帮助其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依据定性研究中的行动研究方法,探讨了单亲的心理困扰、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心理社会干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基本成果有4方面:1.单亲的心理发展历程分为婚姻危机、成为单亲、单亲生活、个人成长、走向再婚5个阶段;2.单亲心理成长与发展有3个重要理念:单亲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角色、单亲生活可以是快乐的、成为单亲是自我成长发展的一个契机;3.形成了分阶段及多样性的心理干预模式;4.通过心理社会干预,单亲在自我探索、积极人生态度的建立、健康人格的塑造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并进一步促成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单亲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群体事件的目的、人员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仰型"群体事件发生的规模、造成的消极社会影响,已经越来越值得关注.要想及时有效地控制和疏导"信仰型"群体事件,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须认真研究引发"信仰型"群体事件的深层社会心理原因,以及事件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利益群体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政党制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我国社会利益群体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利益需求和取得途径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 ;低度社会分化将向高度社会分化转变 ;畸形分化将走向规范 ,社会心理趋于稳定。这种社会利益群体的新变化从执政党的合法性、执政党与各参政党的党际关系、政党的制度化与法制化等层面对中国政党制度构成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心理深刻反映了这一组织的许多细微特征,是深化对农民工非政府组织进而社会组织研究的新的切入点。伴随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心理研究的破题,分析方法的创新(包括对传统分析方法的创新型运用)也应提上议程。借助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心理在群体与个体的心理差别、通常状态下的倾向型表现性格、与社区民间组织的心理关系等方面均有不同于传统看法的揭示,尽管这种揭示是经验的、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浅析暴力事件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群体性暴力事件的个体之所以与群体行动保持一致,采取比单独行动时更大胆的行动,敢于公然实施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因为其心理和行为受到了群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方式及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从众行为、心理暗示、情绪传染、行为模仿、去个性化。  相似文献   

17.
“屌丝”一词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社会现实和自身改变的一种无力的心理状态。作为2012年度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屌丝”一词被当代青年争相认领,是认识当代青年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的媒介。探究和把握“屌丝”现象的成因,是深入研究当代青年群体在流行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屌丝”的流行与过度泛化折射出青年传统观念的丧失、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对自身状况的自嘲等心态,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社会风险视阈下返贫风险的类型与防控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已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贫困人口从脱贫到真实实现小康生活目标需要一个过渡期,但在这期间贫困人口的发展将面临来自自然、社会、市场、疾病等风险的侵袭。要降低这些风险的损害,关键取决于政府、社会、基层党组织和贫困人口共同组建的风险防御体系的科学程度。因此,要真正实现精准脱贫,就必须整合各种力量对不同类型的返贫风险进行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9.
以城市贫困人口犯罪为视角考察贫困与犯罪的关系,可知贫困与犯罪虽然不是必然的链接,但是贫困与犯罪率之间有很强的正效应.经济贫困、心理失衡、社会保障缺失、社会贫富分化、亚文化等与贫困者相关的因素,对贫困者走向犯罪有着很强的激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成员既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前者包括社会焦虑、不公平感、不安全感、相对剥夺感和受挫感;后者包含趋利避害心理、挫折—攻击心理、受迫害心理、社会认知偏差、偏见、个性缺陷。通过情绪唤起、自我合理化、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奖励、满足宣泄消极情绪需要、行为认同、集体安全感等方式,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成员的心理能量转化成群体冲突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