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报道,刘福堂在海南省林业局在职15年,因敢言直谏,被称为"中国生态第一斗士"、"官场异类"和"海南官场扫把星"。而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凭良心做了该做的事,说了该说的话,没想到竟成了海南最出名的一个处级干部。  相似文献   

2.
破解官场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场潜规则是政治运行的痼疾,官员堕落的催化剂,官场腐败的保护网.其表现为官场的"网络症",纪检部门的"软弱症",制度建设上的"紊乱症".破解官场潜规则要"破网",形成正常的干部关系;要亮权,做到"阳光行政","透明用权";要治软,排除干扰,惩治腐败;要完善健全规章制度,弥补显规则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官饭的学问     
饭局,在官场上一直为人所重视,吃饭在官场上也历来有学问,重点就在这个"局"而非"饭"上。我们认为,在一年多来高层强力带动下,地方"饭局"的变化非常明显,但中国官场传统的饭局文化,仍需努力才能完全"破局"。  相似文献   

4.
正传奇英雄的人格障碍在官场上被视为异端、视为魔鬼的同时,在民间,海瑞却已经渐渐成了"神",成为老百姓希望的寄托。在老百姓的心中,海青天就是善恶的最终裁判者,是传奇式的大英雄。张萱《疑耀·司马文正海忠介》卷二载:海瑞从海南起复,入南京为官。进入南京那天,老百姓都涌到街上,"黄童白叟,填溢街巷以观公"。每天到海瑞宅第求见海瑞的  相似文献   

5.
正领导的态度,往往决定玩笑的尺度。遇到不喜欢开玩笑的领导,下属自然闭口不言,遇到喜欢开玩笑的领导,下属也不能"畅所欲言"。一名著名的官场小说作家曾说,中国的政治最像政治,中国的官场最像官场。中国的官场中,是没人敢同上级开玩笑的。不过一名官场内人士却认为,所谓官场内下级不敢和上级开玩笑的说法过于主观。"关键看开什么玩笑,尺度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6.
"宁在山头望监狱,不在监狱望山头."这是座山雕的"人生信条".在今天,这话如果演绎成"宁在官场望监狱,不在监狱望官场"问题是:一个官员,组织部门轻轻松松将他拔上来,纪检机关又辛辛苦苦把他拉下去,我们的官场,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正>广东:领导不得称"老大"廉政瞭望第7期《官员称呼的真讲究与"穷讲究"》刊出后,社会反响强烈。近日,广东省纪委发出通知,要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们"等庸俗称呼。在资深媒体人石述思看来,"老板"说明上下级尊卑分明,"老大"说明官场中的人身依附严重,"哥们"说明官场中人情第一,原则第二。禁止互相乱称呼容易,但解决官场病态扭曲的体制机制很难。  相似文献   

8.
<正>8月底,在山西官场倒下第8个副省级官员后,60多岁的老干部黄云叹了口气:"没想到,我们的官场生态会那么糟。"官场生态糟,"病人"自然不少。山西经过这段时间的强力反腐,官员的心态也在大起大落,一些自身有问题的官员已然无法承受这种变化带来的压力,表露  相似文献   

9.
文中 《先锋队》2012,(9):51
官场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官场依然健在。而古代官员离任时的场景,犹如一面明镜,折射出官员的美与丑和百姓的爱与恨,很值得后人玩味。贪官离任遗臭万年刮地皮的"天高三尺"  相似文献   

10.
正厚黑学、潜规则、官场术等所谓官场"亚文化"与我们党所倡导的健康政治文化格格不入,其存在和传播会扭曲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对官场"亚文化"说不,是一个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思想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清淤疏浚、激浊扬清,迎来全面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腐败大案后,官场难免受到冲击。13年来,冲击却在官场内外分裂——对官场本身的冲击越来越快被控制、消弭;对社会的影响逐渐扩大。对于罗荫国,茂名三缄其口。"不会有人愿意谈。"广东省茂名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邓汉波明确告诉《廉政瞭望》记者,即便在此前广东省"两会"上,时任茂名市委书记邓海光被媒体问及此事时,也就简短几句了事。这是茂名腐败大案后的一个碎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水必湍之",特别是在官场,不乏庸庸碌碌或唯唯诺诺之人。这种时候,如果偶有一两个锐意进取敢做敢为的冒尖者,就很容易被舆论当作官场"异类"看待。  相似文献   

13.
官场政治秀     
<正>现在是个"秀"的时代。人人皆可"秀",唯独官场政治秀要谨慎。作为一种方式方法,有时官场秀一下也未尚不可。然而,为民治国理政毕竟要拼硬功夫、真本事。对那种劳民伤财、误国误民的  相似文献   

14.
观点     
《先锋队》2012,(33):32-33
警惕官场"低调病"蔓延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强撰文指出:时下相当多的官员故作低调,个个比低调、玩低调,低调已成为一股浊流,一股恶浪,不断流淌、蔓延、传染,正气被逐渐销蚀,邪气慢慢膨胀,整个官场被圆滑、软瘫、守旧风气所笼罩,这就是可怕的官场"低调"病。这种病的病症就是不敢讲真话、不敢有所作为、不敢负责任、不敢闯新路。虽然从表面上看,患有"低调"病的官员,都处处、时时力避高调,故意或刻意低调,但一味低调的类别却并不一  相似文献   

15.
<正>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句话来形容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建设交通局原副局长姚久纲的官场履历显得很贴切。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才一年多,就被提拔为副局长,被人称为当地的官场"新星"。可这颗"新星"升起来才两年,就因腐败而陨落,成为一颗"流星",在项王故里上  相似文献   

16.
刘刚 《廉政瞭望》2014,(5):42-43
<正>中央巡视组巡视结束半年以来,江西掀起反腐风暴,而萍乡更是出现一系列官场"地震"。湘赣两省边界的萍乡半年来发生了一系列官场"地震"。从去年8月至今,包括萍乡原市委书记在内,4名厅级以上官员陆续被查。这场"地震"源于去年5月至8月的中央第八巡视组发现的问题。春节过后,江西萍乡政商两界的气氛十分紧张。  相似文献   

17.
谢光辉 《党建》2014,(7):47-47
正时下,"圈子"流行,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究其本意,"圈子"原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联系在一起的人群。而在一些单位和部门,部分干部为了升迁、逐利等私欲,整天琢磨找门路、拉关系,形成了形形色色所谓的"官场圈子"。圈子的形成,一要有核心,二要具备向心力。在"官场圈子"中,"核心"往往是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向心力"就是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规则"就是相互照应、相互  相似文献   

18.
正有专家表示:"这么多人在这个官场称谓上‘钻研’,说到底,是虚荣心在作怪,还是官本位思想没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场上的称呼最开始是称同志,领导之间也有直呼其名的,如恩来、少奇、小平等,这种比较亲切的称呼,体现出在一个党内,为了一个事业,超越官职大小的一种关系。其实,官方正式文件和场合中从未有过"官员"的称呼,更多是用"干部"和  相似文献   

19.
正东晋时晋明帝女婿刘尹虽贵为皇亲国戚,但为政清廉,造福一方。他去世后时人赞曰:"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古人所讲的"官官之事",就是骑马坐轿、宴请应酬等官场形式,讲究权威、场面、气派等,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腐朽政治文化,其遗毒对现实中的官场习气亦有影响。之所以推崇"居官无官官之事",就是提倡为官不摆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2013年,可以说是公权的"禁令之年",从"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再到"纠四风",规范吏治、整肃官场成为了今年各地政府的重头戏。见微知著,廉政瞭望将视角投射到一个西部县,在这特殊的一年里"帐薄"的变化,以及该县官场的生态变迁,为读者解读政府在新风之后怎么花钱,怎么省钱?本文调查对象为西县(化名),工业较发达,人口50多万,2012年GDP约为150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