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7月,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发表了《致蒋经国先生信》,这封信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同时,《人民日报》也于7月25日全文刊登。1982年8月,台湾的国民党中央报纸登出宋美龄《给廖承志公开信》、  相似文献   

2.
廖承志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侨务活动家,他与海外华侨华人和台湾国民党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祖国统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2年7月一个炎炎的夏日,廖承志饱含激情,挥墨致函蒋经国,表达了海峡两岸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的诚挚心愿。此信发表后,立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本期适逢《廖承志致蒋经国信》发表20周年,本刊特邀作者撰写此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3.
1981年10月,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台湾当局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建议”发表不久,叶剑英接见应邀由香港到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的原蒋经国机要秘书沈诚。沈诚到京前专程去台湾请示蒋经国,蒋经国对沈诚此行“既不鼓励亦不禁止”,实际同意沈诚去北京,并嘱沈代他去溪口老家看看,“最好能拍一些现场照片”。叶剑英同沈诚探讨国共和谈的可能性,要沈诚向蒋经国转达中共的和谈诚意。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希望国民党“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8月17日,宋美龄在台北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称第三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4.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在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公开信用个人的私谊,洇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也切合廖蒋二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国共产党民族大义昭然明示天下.  相似文献   

5.
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成功开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新纪元,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廖承志致蒋经国信》中所说:“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伤民族元气。”而今,在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在祖国海峡两岸同胞还遥相对望的今天,让我们再来追思与回顾抗战初期,八路军与国民党军并肩战斗,屡挫顽敌的几则著名战例。平型关大捷——戳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7年7月底,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即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大举进攻华北。8月下旬,沿平…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致信的缘由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他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  相似文献   

7.
《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刊登了《董必武给何叔衡的信》(1929年12月31日),同时编者写有“信由何地寄往何地,尚待考证”、“‘张同志’,未详,尚待考证”两个脚注。笔者试对以上两个问题、何叔衡为什么要给董必武写信及信的内容作以下考证。何叔衡1929年12月26日给董必武写信,是缘于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两次听了张国焘关于建党初期情况的讲课后而写的(一)1929年,何叔衡和张国焘都在莫斯科。《中共党史简明词典》有关“何叔衡”词条中的说明是:“(他)1928年赴苏联学习。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①(另《中国现…  相似文献   

8.
一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他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相似文献   

9.
1938年7月三青团成立时,自苏联回国不久的蒋经国正在江西任职。1939年7月蒋经国担任三青团江西支团部筹备处主任,负责筹建江西支团。在随后的六年中,蒋经国以赣南为立足点,积极筹建、发展、经营三青团江西支团,为其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1947年党团合并时,蒋经国已经崛起,逐步形成了“新太子系”。从溪口到江西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一边令其在溪口雪窦寺补课,研读《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和《孙文学说》等,一边思虑如何让他出来锻炼锻炼,长长才干,以便日后担当重任。嗅觉特别灵敏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抓住了这一既能讨…  相似文献   

10.
冯玉祥将军教子甚严,他的长子冯洪国,曾与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廖仲恺之子廖承志一起留学苏联,时称“莫斯科三大公子”。冯玉祥对他家这位“公子”要求十分严格,绝不允许沾染公子哥儿习气。1935年6月14日,冯玉祥写了一首题画诗赠“洪国吾儿”,画是何人所作不详,画面上是一赤膊短裤的力夫,肩扛一沉重的大口袋正在迈步前行,冯玉祥题诗云:  相似文献   

11.
湖南最先刊载十月革命消息的报刊,是长沙《大公报》。1917年11月17日《大公报》以《俄京二次政变记》为题,报道了十月革命的消息。湖南最早认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的是蔡和森,他在1918年7月24日致毛泽东信中,首先提出应该“仿效列宁”。湖南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1918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的《新湘评论》。  相似文献   

12.
“路线转变”一词,最早见之于1933年8月27日《中共南满中心县委决议》,讲的是贯彻《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通称“一二六指示信”),对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造成了客观上、主观上非常顺利的条件”。1933年12月3日《中共满洲省委给东满党团及游击队中同志的信》中,又指出“东满工作在中央省委正确新路线之下…获得了不可否认的伟大成绩”。可见在30年代就以“路线转变”和“正确新路线”,来评价“一二六指示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就贯彻“一二六指信”在实践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发展所造成的有利条件,进行若干论述,期望得到补益和指正。  相似文献   

13.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秘密磋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英两国政府外交谈判的“结项”成果。中英两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外交谈判自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进行了整整两年,分为“秘密磋商”(1982年9月—1983年6月)和“正式会谈”(1983年7月—1984年9月)两个阶段,即所谓“第一阶段”和“第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为打开中日友好交往的大门,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大学刚毕业,作为翻译便随同廖承志开展对日工作。在当前的中日关系形势下,追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廖承志为促进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警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友好局面,是很有必要的。接待日本“三团体”访华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中国和日本要友好相处,争取日本人民。对于日本上层,不仅要做“左派”的工作,对于“中派”和“右派”人士的工作也要开展起来。1952年5月,高良富等三位国会议员到中国…  相似文献   

15.
1940年国民党在泰和县马家洲松山村设立了一所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江西省青年留训所”,即马家洲集中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领导人廖承志,1942年5月底不幸被捕后,被秘密囚禁在这里。开始,特务头子慑于廖承志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地位和威望,对廖承志还算“客气”,不敢对他怎么样。同时,为了邀功请赏,都千方百计诱劝这位共产党员“转变”,生活上也给予“关照”,住单人间,伙食也较优待。廖承志看穿了国民党的把戏,不为所动,用石灰在牢房的墙上画了一幅《黄鼠狼向鸡请安》的漫画,揭露特务们的这些所作所为是想诱自己…  相似文献   

16.
1938年7月三青团成立时,自苏联回国不久的蒋经国正在江西任职。1939年7月蒋经国担任三青团江西支团部筹备处主任,负责筹建江西支团。在随后的六年中,蒋经国以赣南为立足点,积极筹建、发展、经营三青团江西支团,为其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1947年党团合并时,蒋经国已经崛起,逐步形成了“新太子系”。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廉政瞭望》2023,(13):8-8
“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大家一定要明白,理想信念不是拿来喊空头口号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7月1日出版的第13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文章提到。  相似文献   

18.
对于台湾问题,邓小平在1986年9月2日会见美国记者迈克·华菜士时这样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第三点理由是,我们采取“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统一问题。邓小平对美国记者讲的这三条理由,在当时,蒋经国对前两条不会持不同意见,对于第三条统一的方式,蒋经国并没有认为是不可能的。对于蒋经国,邓小平认为他最终是可以做爱国者的。邓小平说,“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  相似文献   

19.
蒋经国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由于“太子”蒋孝武得罪了美国人而失势,这使得李登辉获得了机会,成为他的接班人。1984年,蒋经国任命李登辉为“副总统”,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故,李登辉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不过,蒋经国对屡有“台独”言论的李登辉并不是完全放心的  相似文献   

20.
1937年7月,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疯狂侵略中国。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宣言》,至此,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蒋经国毅然从苏联回国参加抗战。1939年春,他临危受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