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司法公信力提升是"十八大"和今年"两会"的热词。近年来,上海二中院用实践走出了一条由诚取信、由公取信、由能取信、全面建设的阶梯式道路。一心为民由诚取信二中院院长王信芳用内、外两个"心"来谈司法公信力建设这一课题:"从法院之外来看,司法公信不高、司法权威不足,就会动摇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和信心;从法院之内来看,法官只有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坚持‘人民法官为人民’,才能以诚心换取人民群众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在法院工作,我们经常会听到法官"司法为民"这句话。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每一名法官所应该坚持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我体会到司法为民,关键要看我们有没有这份心。记得2007年我曾参与协调处理的一起违章建筑非诉执行案至今仍印象深刻,因为通过办理这起案件,使得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听了法院的情况介绍,有几点感受特别深,其中一点可以用一个‘情’字来概括,那就是法官的‘为民情怀’。‘以当事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各项便民、利民、护民措施,发挥司法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创新与实践等,都非常契合群众的要求与期待,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一份倾心为民的深厚情怀。"2012年12月20日下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律师座谈会,通报法院工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2013年5月22日,正值"三夏"农忙时节,湖北省潜江法院总口法庭法官来到辖区渔洋镇火港村,将一块"法官便民联系点"的牌匾送到了村委会。建立法官驻村便民联系点,是潜江法院今年进一步推进司法为民、服务群众的一项具体措施,不仅加强了与辖区基层组织联系,而且能够积极配合当地组织就地及时化解矛  相似文献   

5.
奚峰 《江淮法治》2014,(24):F0003-F0003
正设立法官便民联系点。南陵县法院第十六个"法官便民联系点"在南陵县"美好乡村八渡何"所在地工山镇跃进村设立,这意味该院"司法为民、司法亲民、司法便民"的措施和做法基本辐射到全县每个镇村。"美好乡村八渡何"地处南陵县的偏远山区,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但由于位处铜陵、繁昌、南陵三县交界,民间纠纷也时而发生,该院以"法官便民联系点"作为延伸法律服务的触角,在全院倡导"宁可法官多跑路,不叫百姓多跑腿"的司法便民理念,积极为那些居住在交通相对不便的乡村群众提供诉讼便利,使老百姓能亲身感受到司法人文关怀,同时改变法院不及时掌握民事纷争具体情况、坐堂判案易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为使青年法官尽快适应审判角色,近年来各地法院都作了积极探索。本期邀请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相关负责人和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李群星、王旭军一起为构建科学的青年法官培养机制建言献策,并刊发北京、镇江等地法院的相关经验,全国优秀法官彭文忠、刘学讲也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勉励青年法官脚踏实地、为民司法。  相似文献   

7.
何莉 《人民司法》2012,(23):104-105
当事人心理疏导机制是指以人民法院为司法公信力危机的治理主体,通过进行法院管理创新,以建立当事人心理疏导机制为载体,逐步减少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及法官的仇视、对抗、不信任;逐步增强人民法官的职业荣誉感,增强其为民司法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从而解除司法公信力危机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大荔县人民法院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人大监督及政府、政协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司法政务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成为法治时代先进法院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院以"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作为法院建设的灵魂,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自2008年至今,已获得"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建设先进集体"、"全市优秀法院"、"全市人民群众满意政法单位"等数十项殊荣;有15名成为省、市政法系统"先进个人"、10名被省高院表彰为"201 1年度办案标兵"、曾娟莉个人荣获"全省十佳法官和全国优秀法官"称号。一、抓精神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昂扬向上的法官队伍。大荔法院党组一班人认为,法院精神文化是法院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法院群体的灵魂。一是抓好政治学习。要求每名干  相似文献   

9.
本刊动态     
<正>本刊讯为在新闻宣传中贯彻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促进《中国审判》杂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法官的制度化、常态化,《中国审判》杂志社将在全国各地法院建立基层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深入挖掘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优秀法官、法院的事迹和经验,以增强宣传基层、服务基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让群众更加信赖司法,人民法院责无旁贷;让群众更加信赖司法,关键在于让群众感受到司法公正;让群众更加信赖司法,必须大力改进司法作风。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召开了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表彰大会和全国法院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全国模范法院和全国模范法官的先进事迹使我们很受教育,很受鼓舞。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信  相似文献   

11.
公正、廉洁、为民作为人民法院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是法院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最本质的部分,它高度浓缩了当代中国法官的行为理念和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院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广大法官履行神圣职责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法院文化建设的精髓和根本,是人民法院的精神旗帜和生命之魂。本文将从司法核心价值观的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自觉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去年年底,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结束时,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曹建明代表最高法院党组在强调"司法为民重点在基层"的问题时,讲了一段很平实的话,他要求基层法院的法官要  相似文献   

13.
洪一帆 《法制与社会》2012,(34):144-145
当前,在社会各界讴歌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弘杨雷锋精神的大潮中,各级人民法院开始对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法官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及如何树立法官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有人认为"奉献"是法官的核心价值观、有人认为"优质高效司法"是法官的核心价值观、还有人认为"公正"是法官的核心价值观。对此,周永康同志在政法价值体系中总结并提炼出最本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核心、最科学的价值观,即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而在基层法院我们又该如何践行这八个大字呢?  相似文献   

14.
5月19日-23日,为进一步培育和增强全省法院 法官的现代司法理念,研究探讨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审 判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动现代化法院建 设,同时为全国法院第十六届学术讨论会征集优秀论 文,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和省法院研究室共同举办了"现 代司法理念与审判方式改革高级研讨班"。研讨班特邀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文明的时代,这是一个法治的时代。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歇。公正是司法的灵魂,法院是公正的殿堂,法官是公正的化身。60年风雨求索,北京市法院一代代法官们坚守对"法治国家"的崇高信仰,秉承着"司法为民"的坚定信念,团结进取,不懈努力,在法制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相似文献   

16.
法院司法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法院、法官是否信任及信任程度的心理认知。加强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设,应注重研究法院与法官角色、能力、行为中影响群众认知的关键因素。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一定范围内不特定群众对法院及法官的有关心理认知,并就群众认知与法院工作实际之间存在的反差进行比较,剖析造成反差的成因。针对影响群众心理认知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司法权威、法官职业化、法官形象、审判权运行、司法公开5个方面就法院司法公信力提升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用司法为民的理念来指导审判工作,不断探索和谐司法的模式。2009年3月,该院提出在全市两级法院规范公开宣判、全面推行判后释疑工作,以此作为实践"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建设人民信任的法院、做人民信服的法官、着力案结事了全力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正法官是法律的守门人,是公平正义的实施与实现主体,法官所表征的意象已超脱于群体自身,承载着民众对整个司法体制的守望与期待。新时期"要让每一个民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法官内在职业素养及外在职业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论语子罕九》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4项要求对于法官内化自身能力与素养,外塑职业群体形象,打造"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新名片,具有助力作用。法官审理案件要做到"毋意",应有稳当从容之风范。"毋意"要求法官作出司法裁判,应讲求事实,不作凭空  相似文献   

19.
黄书乐 《法制与社会》2013,(14):102-103
司法能力是人民法院对司法工作的组织管理及法官在司法活动中了解、掌握法律知识,分析、确认、解决具体案件所必须具备素质和基本能力,集中表现为法官运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法院司法能力进行剖析,指出新时期法院司法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通过加强法院的文化建设,发挥法院文化的作用,强化法官人文素养,重塑新时期人民法官和法院的新形象,从而不断提高法院司法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只有尽心尽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才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奉兴作为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法院信义人民法庭一名法官,常年坚持进村普法、巡回审判。每一名法院干警践行司法为民的行动亦是游仙法院开启“党建+”模式的生动注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