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梅 《行政与法》2007,(10):94-96
在我国,制定国家赔偿法是落实宪法的需要,有助于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与履行职责。国家赔偿程序是进行国家赔偿活动所经历的一个过程,是赔偿请求人依法实现取得国家赔偿权利的途径、手段和保障,也是有关国家机关办理国家赔偿事务的规程,对有关国家机关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国家赔偿法》包括实体与程序的规定,仅有实体不能反映国家赔偿的正当性,赔偿程序在整个赔偿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行政赔偿程序和司法赔偿程序的缺陷及如何完善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国家赔偿法》在赔偿程序和机构设置上的规定存在严重缺陷。人民法院应当设立国家赔偿审判庭,适用诉讼程序解决国家赔偿案件,现在相关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3.
国家赔偿费用制度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的稳定性、赔偿费用支付的相关程序和赔偿费用的支付标准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赔偿机制的运行效率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的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在快速腾飞,快节奏的经济的发展变迁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而且也凸显了当前我国现行国家赔偿费用制度中的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我国赔偿程序表现的不合理性以及赔偿资源的狭窄性,所以,为了更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赔偿法是当前必行之事。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家赔偿法》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它所构建的国家赔偿制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影响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对《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审议,这部草案针对过去国家赔偿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但是它仍然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确定、抽象行政行为和公共设施致人损害的遗漏上。  相似文献   

5.
姚军 《法制与社会》2013,(16):50-51
我国现行新修订《国家赔偿法》中的行刑事赔偿制度赔偿范围较窄,精神损害赔偿金覆盖范围较低,刑事国家赔偿制度存在的缺陷,不利于对国家赔偿案件中受害人的保护应不断完善刑事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宪法的基本要求,从公平正义的原则出发,从保护相对人利益的角度考虑,完善国家赔偿中的精神赔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在分析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赔偿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赔偿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7.
陈俊  张凡 《行政法制》2004,(2):28-30,36
在国家赔偿法律制度中,对赔偿责任的认定,是直接关系到相对人权利受保护程度的重要内容。而行政机关是否存在责任,责任有多大,关键是判断行政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国家赔偿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国家赔偿的责任主体对损害结果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实现国家赔偿责任的基础。现  相似文献   

8.
国家赔偿制度从民事侵权赔偿制度分化发展而来,二者有着共同的法哲学基础,联系紧密。在学理上,对于国家赔偿责任究竟属于公法或者私法责任性质,未有定论;在国家赔偿实务中,对于国家赔偿法与侵权责任法的适用关系,尚待厘清,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关系梳理、法哲学基础比较、法律性质认定以及法律适用的角度深入探讨国家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新 《中外法学》1995,(1):64-65
<正> 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和颁布为解决国家损害事实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如果不切实实施此法,它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它的实施,切实使其运作起来,使其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在我国现实情况下,这部国家赔偿法的运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主要体现在: 1.法律基础 纵观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部规定国家赔偿责任的基本法是在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和其他许多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的基础上成熟、发展起来的。早在1954年宪法中,就明确规定:“由于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1982年宪法对此重新作了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条规定是制定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宪法依据。随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土地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功绩、不足及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正式建立。国家赔偿制度的功绩在于:在立法理念上,它体现了人民主权;在行政执法上,它塑造了责任政府;在司法实践上,它彰显了社会公正。国家赔偿制度的不足在于:公民获得国家赔偿之艰难,国家赔偿“私了”现象之严重,国家赔偿蜕变成单位赔偿之盛行,国家赔偿范围之狭窄、数额之低下、程序之不合理。而完善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需要创新国家赔偿之法律文化,需要创新国家赔偿之法律制度。前者旨在解决国家赔偿难,国家赔偿“私了”严重和国家赔偿蜕变成单位赔偿等问题;后者旨在解决国家赔偿制度在赔偿的归责、范围、金额、程序和精神赔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家赔偿义务机关的设置关系到国家赔偿制度实施效果的好坏。世界各国国家赔偿义务机关的设置大致包括分散和集中两种模式。我国现行国家赔偿义务机关的设置分散有余,集中不足,本文主张适当集中,在政府和法院设立专门的国家赔偿申请裁决机构,来处理受害人的国家赔偿请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以来,暴露出了大量问题,其中国家赔偿的范围是一个重要方面,而立法赔偿又是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现状,论证确立立法赔偿制度的原因和条件,并提出具体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3.
杨小君 《中国法律》2005,(6):32-33,97-99
一、国家赔偿的立法 中国有关国家赔偿的立法,是宪法规定基础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为主,以其他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司法解释相配套的体系。而且,这种立法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步明朗和逐步完善的。  相似文献   

14.
2004年5月10日,由省法院主办,广东省行政法研究会协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颁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省法院隆重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11篇,未提交论文的会议代表也口头发表了自己对国家赔偿制度的思考,内容广泛涉及国家赔偿法的意义、国家赔偿法的适用、国家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国家赔偿法的修改等方面。现将论文和发言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国家赔偿法规定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权,改变了旧国家赔偿法无监督机关的局面,但新国家赔偿法仍未能全面确定检察机关时国家赔偿进行监督的地位,对检察机关如何行使监督权规定仍笼统、单薄。本文即对新国家赔偿规定的不足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薛冰 《法制与社会》2010,(36):154-157
国家赔偿的范围是国家赔偿法的核心。本文就国家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赔偿的范围问题,从实定法的层面对现行行政赔偿范围的法律规定进行了重新审视与反思。对当前行政赔偿范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现行国家赔偿法在确定行政赔偿范围的标准、规定行政赔偿范围的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寻求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赔偿范围狭窄问题的可行方案,对于完善国家赔偿法,充分实现国家赔偿的立法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45年磨一剑:国家赔偿制度探索的峥嵘岁月记得八年前笔者刚到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谈到我国国家赔偿的历史时,一位资深法官告知: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损坏东西要赔就是国家赔偿。若从那时算起,我国国家  相似文献   

18.
郑斌 《中国审判》2013,(12):30-30
<正>新国家赔偿法承认了多元归责原则、平衡举证责任,增加了国家赔偿的范围。2013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处理的"张氏叔侄国家赔偿案"是国家赔偿法修正施行后发生的一起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国家赔偿案件。在这起国家赔偿案件中,张氏叔侄二人因被错误关押近10年,每人分别获得人身自由权赔偿金65.57306万元和精神损害抚慰金45万元。与浙江张氏叔侄案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赵作海案件,赵作海国家赔  相似文献   

19.
王晓冬  马玮 《河北法学》2005,23(9):11-14
自去年年末以来,我国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矿难的广泛关注。其中矿难赔偿系焦点问题之一,但综观相关研讨,大都仅限于煤矿企业的赔偿,国家赔偿则几无涉及。而矿难国家赔偿责任的确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有其积极之意义。基于国家赔偿责任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责任,故在认定和实现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据《国家赔偿法》,亦理应遵循相关的民事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赔偿制度的成长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建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没有形成国家赔偿理念.直到20世纪上半叶,国家赔偿理念才普遍得以确立.这与西方市场经济扩张、民主政治发展、人权保障意识兴起以及普遍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随着国家赔偿理念的成长,国家赔偿责任开始宪法化和制度化,赔偿程序呈现出理性化的特点,赔偿范围也随着人权价值的普遍确立呈日益扩大化的趋势.我们应该理性认识国家赔偿理念和制度架构的共同规律以及各国有关具体规范设计与适用方面的不同点,完善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