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做好人民法院工作,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的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涉诉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多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立法要走群众路线,司法工作也要坚持群众路线,这是我国司法人民性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期人民法院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一、群众路线司法价值的发掘:从马锡五到陈燕萍在司法领域,"群众路线"一词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  相似文献   

2.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就成为我党苏区和边区政府司法工作的重要原则,马锡五审判方式更是作为在司法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典范,普遍推广于抗日根据地,其影响延续至今。在司法实务中,群众  相似文献   

3.
《中国司法》2011,(9):5-5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人民司法事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各级人民法院要牢固树立“人民法院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的正确理念。深人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要以提高司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一方面要提高适用法律的能力、驾驭庭审的能力、诉讼调解的能力、判决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包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等等。  相似文献   

4.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响亮地提出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院长王胜俊要求各级人民法院,找准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真正做到部署工作、处理问题、审理案件,都要置于大局中去思考,都要从有利于大局来把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坚持司法为民的宗旨,积极完善便民利民的诉讼制度和措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和新一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人民法院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要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必须将群众观念贯彻在审判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树立群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出,人民群众的感受是司法改革的风向标;法院司法改革的具体推进也可以总结为:保民生、纾民困、听民意。保民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为人民司法的内在要  相似文献   

7.
当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开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各项工作,制约了法院工作和法院自身的科学发展。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无疑是影响法院司法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此,笔者从自己任职的湖北省嘉鱼县人民法院机构和人员的现状出发,通过与周边兄弟法院、本县其他政法机关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言论广场     
《中国司法》2011,(9):5
沈德咏:法官需要培训群众工作方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人民司法事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各级人民法院要牢固树立"人民法院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的正确理念。深入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要以提高司法能力、  相似文献   

9.
引言"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作为法律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司法亦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法院工作在不断发展进步,司法公信力也在逐步提高。但是,民众信任和信赖司法的局面还远远没有形成,司法公信力还不够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人民法院肩负着确保宪法和法律实施的重要职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任务更为突出、更加紧迫,这对人民法院树立司法  相似文献   

10.
阎庆文 《中国审判》2013,(11):10-11
<正>形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时隔七十多年,如何认识看待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对做好当前的司法工作有哪些启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革命圣地延安,瞻仰革命旧址,追寻先辈足迹,现场学习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人民司法的重要讲话,听取延安精神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专题辅导,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1月21日,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今年人民法院工作,强调要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法院坚持走群众路线,以规范和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将司法资源向基层倾斜、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司法需求为取向,着力打造"服务型、阳光型、规范型、效能型"四型法庭,"让司法走到群众中去,让群众走进司法中来",真正实现了"人民法官接地气、群众维权增底气"的目标,谱写出"法治江油"的动人乐章。广覆密织"服务"遍及犄角旮旯日前,江油法院雁门人民法庭的副庭长何志永又像往常一样用背篼背上国徽来到雁门山区榆树村,就地审理一起  相似文献   

13.
李月平 《政府法制》2014,(34):16-17
伴随着“阳光司法”活动的深入开展,山西省方山县人民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主题,全面落实司法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突出能动司法的主基调,从立案信访“第一窗口”开始,主动将审判执行工作全程纳入“阳光审判”之中,创新各项举措齐头并进,努力把司法权力公开给人民群众,受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法院必须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强化公平正义理念,提高法院队伍素质,完善司法体制机制,改进司法工作方法,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7月4日至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分析了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了加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思路和措施,对于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法律的正确有效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审判机关,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力量,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司法发展的历程,对于如何实施法律,一直存在着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两种迥然相异的观点。在我国,经过近年来的热烈讨论与深入实践,坚持能动司法已经成为人民法院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对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民法院必须深化能动司法的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瑚强院长在四川法院调研时,明确提出人民法院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相似文献   

18.
王庆  张超 《中国审判》2014,(5):40-41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利益无小事。落实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题,是各级人民法院一以贯之的实践追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法保障和改善民生,妥善审理涉民生案件,已经成为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共同司法实践。本刊本期特别推出涉民生司法工作专题,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审级法院的先进经验展示人民法院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正>人民法院必须勇敢地肩负起维护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坚持司法公开、公平、公正、公信,为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批示,对法治建设、司法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4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中心组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就学习贯彻习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是当前党和国家以及人民法院工作的重点。通过司法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对于人民法院而言,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要求,最终要通过具体的司法实践来实现。能否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妥善化解民生矛盾,既是对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宗旨的检验,更是对人民法院为民司法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