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工人阶段队伍内部结构呈现出如下几个变化:第一,职业身份的多元化,一切以工资收入为主、从事非农劳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属于工人阶级的范畴。基于不同社会分工可分为四个部分:以体力劳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05,(9):34-34
有一个富翁得了重病,已经无药可救,而惟一的独生子此刻又远在异乡。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近,但又害怕贪婪的仆人侵占财产,便立下了一份令人不解的遗嘱:“我的儿子仅  相似文献   

3.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提出一个设想,就是用“事物”作为一般辩证法范畴逻辑运动的主体,来建构一般辩证法理论体系。所谓逻辑运动的主体,即指逻辑范畴由以引出的对象,逻辑体系由以展开的轴心。我认为,一般辩证法的范畴都是事物的规定及其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事物”把它们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较全面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正1故乡是我们生活最初的起点,也是探究世界的原点。用我们的感知探究世界,除了感知世界的常规途径外,另一种重要的途径是言语的表达和交流。农耕时代的背井离乡应该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许多少年却渴望四处闯荡,满脑子都是探寻外部世界的心思。有人开始一段求学的经历,有的则是种种劳役的漂泊,徒留一些美好的憧憬。当然有的是另外的一些缘起或一个契机,我们因此离别故乡一些时光。有时故乡是我们的一块踏脚石,有时故乡是我们一生的负累。即使一无所得,至少也收获了经历,得以看见故乡以外的种种风景。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主要对科学发展观内部结构中的发展认识论、发展方法论和发展价值观等要素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维杰 《前沿》2011,(20):52-54
长期以来,"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一直是哲学界公认的一个观点。但这种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先认识事物现象,然后认识事物本质"的观点、"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形成理性认识"的观点相冲突,说明这种观点难以成立。认识事物的量才是认识事物的开始,认识经历"量-质-量"周期性运动过程,不断深化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事物、事件和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事物、事、事件、事实、事态、世界、真与真理、谬误等等 ,这些概念源于日常使用和理论建构的结合部 ,为避免理论分析中出现上述概念的逻辑混乱 ,防止思想认识上发生上述概念不清的新问题 ,有必要从哲学及其认识论上来辨析和界定上述概念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多种属性。因此,人们在认识同一个事物时,如果观察的角度不同,那末,就会得出关于该事物的不同结论。对此,古代的人们就明确而深刻地认识到了。 战国时期的庄周在《秋水》篇里说,对同一事物,观察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相似文献   

9.
“条件”是一个极古老的哲学概念,远在二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就出现了有关条件的论述(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77页)。同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条件概念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如何理解“条件”这个哲学概念?它是怎样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实践活动中,应怎样对待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条件呢?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是唯物辩证法条件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中间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但是,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时期,这一基本命题被人为地摒弃了。他们只准人们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让人们只注意矛盾的斗争性,不注意矛盾的统一性;只注意统一性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不注意统一性中居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只注意矛盾的转化,不注意矛盾的依存;只注意相互依存中矛盾的两个方面的不平衡性,不注意两个方面的均衡性。结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这些问题在北京市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亦有所体现。十二五规划发展时期是北京市全新的战略调整机遇期,我们要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切实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都有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也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方面。事物的存在,事物的性质,正是由事物的肯定方面来决定、来规定的。否定方面同现存事物的肯定方面是完全对立的,它虽然在矛盾统一体中居于次要的地位,但它却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由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事物往往是多种矛盾、多种矛盾方面的统一体,事物的否定方面也必然存在多种多样的情况。譬如拿封建社会来说,封建地主阶级是事物的肯定方面,农民阶级是它的否定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公民导刊》2021,(5):52-53
"的士拖走共享电动车"别止于约谈 戴先任(媒体评论员) 相对出租车而言,近距离出行时,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既便宜又方便,受到不少市民青睐,正因如此动了出租车的"奶酪",遭到一些地方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的集体抵制. 每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对既有市场造成冲击,甚至取代旧事物,也就容易遭到排斥与反对.但是,新生事物是...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91页)宇宙中不可能有离开时间的空间,也不可能有离开空间的时间。宇宙就是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因此,任何事物都是受时空的制约、以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为转移的。 空间和时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同一的,但是它们又毕竟是物质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三维性。  相似文献   

15.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善于把握历史的观点,并运用这一观点正确地认识事物。而所谓历史的观点,一般说来就是把事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过程中去认识。当然,这个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展开,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具体地分析事物产生的历史条件;具体地认识事物所处的历史阶段;具体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教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知识方面1.识记联系的概念:2.明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道理;3.初步理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从具体事例入手。归纳基本原理,并能以此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觉悟方面1.引导学生认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重要性;2.陶冶情操。【教学重点】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普遍的。【教学难点】联系是客观的。【教学方法】“三自一导”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设疑、自求索。[#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录音机、…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以列宁命名的事物至今多得无法统计。早在1918年,莫斯科近郊的察里金诺村就被命名为列宁村,据考证,这是前苏联以列宁命名行政单位的第一例。同年,塔尔多姆市改名为列宁斯克市。1919年,伏尔加格勒的普里希布村被列宁斯克村取代。1922年,西西伯利亚的科利丘吉诺村改称列宁诺村。  相似文献   

19.
林缘同志的《辩证的否定都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吗?》一文,提出了辩证否定的两种形式,即除了事物的自我否定之外,还有一种“来自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对事物自己的否定”。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唯物辩证法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学生在学习量变与质变概念及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问题时易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疑点的解析与突破。误区一、质变就是发展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质变可能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也可能是倒退的下降的运动和变化。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质变就是发展。但并不否认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