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信仰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也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并由此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传统价值观念冲突和信仰危机时期,因此,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科学理性、人本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价值观念的重塑和信仰观念的重建,及时健全和完善我们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2.
许启贤在今年三月十七日《北京日报》上撰文认为,精神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文化学习活动。学习是人们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人们思想品德、知识、才能的重要途径。第二,精神生产活动。这是人们精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特别对专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方式简直合二而一。三,精神交往活动。是指人们之间政治、思想、文化、科学、体育、宗教等社会交往活动。随着科学技术、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随着对  相似文献   

3.
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我国的科学文化现状和世界三大文化发展潮流不相适应。21世纪将出现国际三大文化发展潮流,那就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大学科精神。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9,(12)
中华家书文化,是指以传统家书为载体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中最具情感特色的部分。从精神层面来说,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从中华家书文化中主要是传承家国担当精神。在实践行动上,要对家书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提倡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提笔写家书,把爱写出来,用家书文化扮靓我们新时代的多彩生活。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为泛道德文化,其科学文化精神虽弱,但却是有的。文章以儒家、墨家和道家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进行详细考察,并就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提出三个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说的文化体制就是人们进行文化创造(精神生产)和文化成果(精神产品)消费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也就是文化活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组织制度.国家依靠这些组织制度和体系对文化活动进行宏观上的管理和指导,使文化活动既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地前进,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及其改革的目标传统文化体制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劳动实践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历史中也不断通过精神文化活动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及其产物。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以科学的、文字的与艺术的语言符号为工具而进行的对象性的智力创造活动,它以提出新观念、新知识与新方法为目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精神产品,是人的意识对人的世界进行概括与反映的结果。精神产品以反映物的尺度的科学认识与反映人的尺度的价值观念为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是中国文化哲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旨在从文化精神层面出发,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做出简要剖析,并对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特征做出阐述,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应坚持以个体的人为主体,倡导个体独立、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发挥,在坚持"以人为本"观念基础上,培养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使这种现代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化文化的主导思想精髓,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其一是科学文化,旨在表明科学的所有领域的共同功用和发展;其二是人文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主题,对于弘扬人类精神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所要讨论的领导文化即是人文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或人文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作者希望通过对它的讨论能丰富和深化人文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井真正确立领导文化学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11.
贺麟的宗教观既不同于"五四"时期反宗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也不像其他新儒家人物那样主张以道德或哲学去取代宗教.他的宗教观所关注的不是对人格神的信仰,而是宗教精神特别是基督教精神的文化价值,目的在于会通中西文化,谋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贺麟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之体,研究和借鉴西方文化必须以理性的态度转化和吸收基督教精神的精华,认识其与西方的科学、民主、工业化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以便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期刊编辑基本素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合格的社会科学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其中,政治素养始终是第一位的。社会科学期刊编辑的基本素养,还表现在讲原则、讲公平上;表现在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上;表现在具有扎实的编辑技能和广博的学科知识上。同时,学习进取、开拓创新也是社会科学期刊编辑重要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觉的现代社会发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人类理性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和自由过程中的最高体现,它主要涉及人的解放的目的、意义、价值等关于“人自身”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文化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人的求真精神、求善精神和求美精神,使人牢记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目的在于人自身,关心人、热爱人,关注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的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本文论述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要坚持首都城市的性质,发挥首都城市的职能,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践行"北京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弘扬历史名城文化、优化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化观做了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认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化观有两个显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二是非理性主义。其偏颇之处在于:一方面,把科学狭隘地归结为“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另一方面,片面地强调以“人”为本,并将人精神简单地等同于艺术精神。其结果是人为地大大加剧了科学与人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相似文献   

16.
赵春华 《学理论》2008,(22):26-28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秉持法治,高扬法治精神,对于把握杭州独特个性,传承弘扬杭州文化特色,彰显城市魅力,促进杭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和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贯穿于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最后以问题的解决和引出新问题作为归宿。事实上,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他所研究的问题发展的历史,是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入的历史。如何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本文结合医学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的相关内容,从问题的作用、问题的结构、问题的提出和表述、问题的评价几个方面,论述了研究生在科研中要确立的观念和应当遵循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图书馆通过确定人文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精神,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激发读者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debate about “indigenizing political science in China” from the logic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phrase “indigenizing political science in China” is misleading at best and destructive to political science development in China at worst. The logic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is the same as other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s: namely, it is the process of replacing proper names and treating tempo and spatial factors as potential variables contributing to the explanation of political phenomena. As social scientists, we should not be content in using “local Chinese conditions” or “special Chinese cultural factors” to explain political behavior and phenomena in China. Instead, we should decompose the “special Chinese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factors” for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ese conditions and factors so that we can conceptualize and elevate these conditions and factors to a theoretical level. In short, the author favors making political science study in China more scientific and argues that the future of political science studies in China lies in replacing the proper name “China” or “Chinese”.  相似文献   

20.
人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的一大主题.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有利于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人在文化和精神生活领域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