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的频发,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公共事件一般分潜在—萌芽、发生—蔓延、深入—变化和消退—终结几个阶段:对其中内在演变机理的充分把握是有效应对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利益诉求渠道,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各级政府和官员,应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各种矛盾叠加、各种利益纠结的复杂时期,各级党政干部必须重视网络的作用及其危害性,既要深入了解“网络民意”,又要诚恳地向网络问政,学会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引导和利用好“网络民意”。这是各级政府官员提升行政智慧,提高执政能力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试论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网络促进社会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民意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本身所具有的利益性,使它们之间呈现出矛盾性和冲突特征。为此,应该在民主协商和对话交流的途径下寻求双方的平衡与协调,统筹各方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危机具备独特特征。“躲猫猫”事件凸显了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若干问题,通过对“躲猫猫”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以获得重要的教训和启示。为妥善应对公共危机,需要系统性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黄芳娟  杨丽 《党史文苑》2009,(12):57-58,75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曹妍 《理论研究》2013,(5):56-58
网络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途径,但其弊端还制约网络民意进一步发展,使得网络民意与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势必影响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良性互动,因而有关网络民意影响公共决策的现实合理性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大。网络民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要合理利用网络民意来保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网络公共事件频发期已经到来,如何应对乃至治理网络公共事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找准网络公共事件频发的原因,解析网络公共事件的性质,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处置、治理网络公共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廉政瞭望》2013,(2):30-31
2012年下半年,15岁的非沪籍女孩占海特为争取异地中高考权在微博上公开“约辩”,最后演变成一起捍卫教育公平的公共事件。2012年年末,全国多数地区赶在“最后期限”前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其中也包括被认为制定政策压力最大的北京、上海和广东。在已经出台的各地方案中,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网络民意的特征与政府回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网络社会里,网络民意正成为影响政府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经由网络民意调查的测量和提取,网络民意清晰地呈现出其可回应性特征.网络民意的聚合点集中而清晰;网络民意的态度结构多呈现出一元极化态势;网络民意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网络民意逐渐从非理性向理性回归.政府应树立融合民意理念,厘清网络民意的真实诉求,提高回应网络民意的制度化水平,从而提升对网络民意的回应能力和公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人们创造了网络,网络丰富了世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是,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给我们制造着一些烦恼和困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13新媒体蓝皮书显示,网络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了1/3。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的挑;战,是历史性、全面性、颠覆性的。作为政府机关及国家公职人员,在网络舆论中的每一次沉默、每一次退让、每一次冷漠,都会成为网络事件的发酵剂、助燃剂和添加剂。我们必须敢于发声,引导舆论,纯洁网络,修复秩序,重建价值,勇敢地承担起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品质、捍卫网络公信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早已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多发的风险社会。网络时代,社会的大量参与将使危机事件持续发酵并形成"滚雪球"现象、引发多米诺效应,对政府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发挥社会参与的正能量,推进突发公共事件解决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廉政瞭望》2013,(4):10-10
微频道 @闾丘露薇:谈起袁厉害.很矛盾。政府首先缺位.她补上了,但有太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其实更重要的是透过这次火灾,思考如何完善弃婴收养制度和服务,而不是停留在好人让大家感动。  相似文献   

14.
网络公共领域下我国社会结构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捷、开放、平等的网络社会下,社会结构有公民—社会组织—政府(现实的社会结构),也开始具有网民—网络公共领域—网络政府(可以称为影子社会结构),这种现实的社会结构和影子社会结构交互运行的双重社会结构,构成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现状。本文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分析了这种双重社会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公民通过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政府的平等直接快捷的双向互动而建立的影子社会结构,是公民话语权的真实表达,真正反映了社会大众的民意,有助于减缓社会矛盾,使得公民权益和国家的权威合法性得到实施和保障,从而最终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同时针对这种双重社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网络民意的政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给民意提供了新的言说环境和表达渠道,不同的声音在网络空间交流、冲撞和激荡。网络的热闹景象自然带来人们的关注目光,只是人们对网络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针锋相对。对于网络民意,应将其放到深层的社会变迁和系统的理论阐释当中,从发生学角度理解其勃兴的逻辑进程。网络民意自身的异质特征,提醒我们更客观地看待网络的自由气质和政府对网络的管制。对待网络民意,应坚持自由与管制之间的平衡,以协商原则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6.
吴焰 《党员文摘》2008,(9):22-23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的惊心动魄,让人至今“谈湖色变”。所以,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巧借“堰塞湖”而把民意堵塞喻为“言塞湖”,要求领导干部要充分尊重并畅通民意,这个词旋即风行开来——不仅在于它形意的巧妙,更在于人们感受到了权力部门对民意的敬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未来一段时期都可能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网络舆情伴随公共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已成为影响公共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该做到,迅速掌握网上舆情,迅速开展网上发布,迅速组织网上讨论,以便正确引导思想与舆论。  相似文献   

18.
正确处理网络民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公民了解政治、表达意愿、提出要求、行使权利等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更加便捷。网民往往会对社会上的某一事件形成不同于官方舆论的民意,于是,"网络民意"应运而生。但是对于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网络民意表达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会被人为操控而扭曲真实民意,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党和政府应该尊重和关注这些"网络民意"而不是一味的封堵,应通过认真甄别分析各类网络民意,采取不同的化解处理方式;加强主流新闻网站的建设,树立起网络传播信息源的权威性;提高广大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网络社会的责任意识等途径给予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网络公共事件多发,其发展态势是:重大社会公共问题日渐成为热点议题;网络事件有交织放大之势;“草根”已成为社会议程的重要推动者和设置者;事件发生地正由中心城市向二三级城市甚至县城发展.其形成机理主要有:Web2.0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新旧社会结构间的矛盾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诉求机制的短缺与网络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府公信力的不足和官民关系的紧张;地方党委政府的不适应和处置手段的薄弱.为此,政府部门需要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健全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及时准确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确立政府作为“网络舆论领袖”的角色地位;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和长效化;建立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话语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20.
网络公共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彩虹 《唯实》2011,(8):185-189
近年来我国网络公共事件多发,其发展态势是:重大社会公共问题日渐成为热点议题;网络事件有交织放大之势;“草根”已成为社会议程的重要推动者和设置者;事件发生地正由中心城市向二三级城市甚至县域发展。其形成机理主要有:Web2.0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新旧社会结构间的矛盾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诉求机制的短缺与网络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府公信力的不足和官民关系的紧张;地方党委政府的不适应和处置手段的薄弱。为此,政府部门需要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健全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及时准确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确立政府作为“网络舆论领袖”的角色地位;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和长效化;建立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话语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