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中共中央办公厅1988年6月18日颁发的、关于胡风问题的彻底平反的文件精神,当然使得被“封禁”几十年的胡风文艺思想研究成为现、当代文学界、文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9月12日,湖北大学中文系、湖北作家研究室,《湖北作家论丛》编辑部,邀请武汉地区文学界的有关专家、学者、作家,在湖北大学中文系举行“胡风文艺思想研讨会”。武汉地区高校中文系的专家学者、省、市文联的有关作家、《湖北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及省市新闻单位的有关人员近5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就胡风文艺思想的特质问题,胡风文艺思想与中外文学思潮的关系,胡风研究的创新与突破,展开了认真、切实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钟婷婷 《前沿》2014,(9):218-220
创作手法上,“渔父”诗歌的艺术特色是借代象征和环境渲染。结构上的两大显著特征分别是“句末言志”和“僧渔并提”,前者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诗言志”和尚寄兴的两大传统密不可分;后者则与唐代社会中文士僧侣间往来密切的风气,以及僧家渔家之间的内在精神相通有关。  相似文献   

3.
胡遂  欧阳慧娟 《求索》2007,(5):165-167
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第十一章“唐初的白话诗”中曾将诗僧王梵志、寒山与田园诗人王绩并列为唐代三大白话诗人,自此以后,寒山诗歌开始为现代学术界乃至西方世界所重视。我们认为,寒山诗歌其所以能够对古今中外读者产生较大影响,并非因为其中具有许多优秀的具有文学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彭磊 《求索》2007,(9):177-178
唐代诗歌评议逐渐呈现出一种小说化之趋向。发展至宋最终形成了“诗话”这样一种诗评格式。诗歌评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倾向,乃是由唐代文人及诗歌的世俗化引起的。本文将分阶段论述这样一种小说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黎爱群 《前沿》2011,(24):217-219
《长恨歌》是白居易流传最广的诗歌,对于它的主题一直有诸多争议。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唐代宽松的文化氛围和变文的盛行、文本所体现的佛教思想以及白居易对《长恨歌》矛盾评价的理解等三方面进行粗浅的论析,认为《长恨歌》融合了诗人对佛教因果报应的领悟,以及诗人当时消极的生活态度,是爱情表象下诗人内心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也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给古今中外的诗人留下了多少感叹,以季节词为意象的诗歌比比皆是。因各地四季的自然特征有一致性,汉英诗歌“四季”意象的寓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受不同气候、地理、文化、审美情趣的影响,“四季”意象的含义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汉英各自民族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诠释学视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三种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倩月 《求索》2005,(2):152-154
本文运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方法,在中外已有的 诠释学研究背景下,研究中国古代早期文学批评中的三个 命题所蕴含的文学诠释的不同观念及取向。“赋诗言志”的 命题体现了对接受者主体的尊重;“以意逆志”的命题体现 了对文本和作者的尊重;而“诗无达诂”的命题则体现了对 文本与读者的双重尊重。  相似文献   

8.
永明诗风形成之后,钟嵘是第一位对其展开直接评论的文学理论家.他对永明诗歌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永明体主要诗人谢脁、沈约、王融、范云的品评里.“清”是永明诗歌的总体风貌;“怨”是永明诗歌的情感内容取向;“密”是永明诗歌的形式追求.  相似文献   

9.
吴中蕃是明末清初黔中遗民诗人,历经明清两朝,两仕两隐,其诗歌呈现出“以诗为史”的特征,从中可以窥见他以天下治平为己任的经世思想。从诗歌创作和人生选择来看,吴中蕃所坚守与践行的经世思想可概括为:“士志于道”的儒士精神、“大一统”的民族思想、“民胞物与”的经世情怀。吴中蕃的经世思想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融合所积淀的文化精神的体现,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在当下仍有赋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遂联 《求索》2007,(4):176-178
唐代主要诗人几乎都与都市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诗人都市经历及情感的唐代都市诗自有其研究之价值。本文以唐代涉及都市的诗歌为切入点,对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做一番梳理和研究。都市作为一个名利场,往往使诗人于其中感受到多重苦闷并由此导致了诗人山林田园情结的产生。但是,对于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又使诗人难以彻底逃离“衣冠所聚,身名所出”的都市。最终他们只能沿着佛、道两务途径以平衡内心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诗歌“祛魅”书写的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忠 《求索》2008,(4):174-176
当代诗歌写作的“祛魅”主要体现在诗歌立场“祛魅”、诗歌主体“祛魅”、诗歌表意“祛魅”三方面。客观考察、分析它们各自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又学理性地反思、审视各自的缺陷和偏颇,从而为当前诗歌写作的“生魅“和“失魅”辨析出依据和理由,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陈文兵 《前沿》2008,(11):164-166
潘漠华的诗歌洋溢着永远的“缠绵的乡心”。潘漠华诗歌的乡土情结主要表现在潘漠华诗作的故乡人物系列和对自然风光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抒写上,潘漠华的诗歌的“乡心”还通过他的诗歌标题表现出来。潘漠华诗歌中的“乡心”在形式上是通过大胆的真情告白、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诗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3.
唐庆林 《当代广西》2011,(17):47-48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秀美的桂林山水在唐代大文豪韩愈的笔下是那样的婀娜多姿、如情似梦。桂林因山水而名扬天下,桂林山水的核心是美丽的漓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桂林人民,也深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流连忘返的中外游客。  相似文献   

14.
高文波 《理论月刊》2005,8(9):64-66
胡风在促进中外文学交流方面成绩卓越,他不仅起步较早,而且其文学交流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他既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和有关文论,又积极开展对外国文学与文学家的评介。他还采取了一些更为灵活的方式开展中外文学交流工作。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而近体诗又是唐三百年来最擅场的一种诗歌形式。可以说,没有“近体诗”这朵艺术之花,就没有唐代万紫千红的诗国。如所周知,唐初四杰在齐、梁声律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扬弃了“文多拘忌,失其真美”的形式主义诗风,继承和发展了它的粘式律,构成了完整的五言近体诗的格律体系,使之逐渐趋于统一和定  相似文献   

16.
李丽黎 《前沿》2012,(20):142-143
王维,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涉及广泛且成就极高,呈现出多种艺术特色.本文主要从王维“诗中有画”、空灵幽静以及雄浑壮阔这三个方面浅谈一下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扶沟杜氏     
据《杜氏族谱》记载,扶沟杜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后裔。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扶沟杜氏元朝末年由大名府滑州(今河南滑县)迁到扶沟,因种种原因,世远谱缺,无以论世系,故以初徙扶沟者为始祖,至今已繁衍200余代、5000人之众,分布于全县40余个村庄。明清以来,杜氏已发展成为扶沟的名门望族。扶沟杜氏秉承其祖诗圣遗风,诗书传家,忠厚继世,代有名贤。据《扶沟县志》和《杜氏族谱》记载,从四世杜清起,明清两代,科第代显,功名不断。以科…  相似文献   

18.
李红霞 《求索》2011,(5):188-190
在唐代崇奉道教的文化背景下,唐代众多诗歌多具有仙隐情思,构成唐诗中独特的仙隐主题。其主要表现为:唐诗中的仙隐意识、以仙隐颂美友人、视中隐之士为"地仙"三个方面。唐诗中的仙隐情思,体现了唐代文士逍遥淡泊、傲世脱俗的精神追求,折射出道教文化与隐逸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并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写《特别谍案》一书,与我写其它 作品不同。写《沧海风流》,主人公胡征是我的大学老师,与李辉与胡风案件有点相似,他是“胡风分子”贾植芳的学生,历史把两代文化人安排作师生关系,就有了后来的文化人对上一代文化人命运思索。写《百战将军·肖永银》,是因为我要替我的老师还一份历史情债,因为当“胡风分子”胡征沦落在陕西最偏僻的陇县山中的时候,他写了数百封求助信均石沉大海,是当年他在战场上被俘时的旅长肖永银救拔了他的苦难。写《黄河大移民》和《天国葬礼》,我都是追寻着一个信息很快地见到了我笔下的主人公们。吕出情报…  相似文献   

20.
权绘锦 《求索》2008,(3):164-166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影响,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相一致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