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化统战既是一种开辟统战工作新局面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也是一种开展统战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新世纪新阶段文化统战的基本任务是以文化认同推进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文化统战工作必须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运用文化的力量开展统战工作,着力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民族文化的精神凝聚功能,大众文化的社会感化功能,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络功能,逐步增强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就是要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必须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人权"等,体现出人类共同价值理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精神、民本理念、和合思想、社会美德等,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描绘与论证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景,建构与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影响着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格局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能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情感型归属与主体性确证,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多元文化冲突、西方文化入侵和文化话语权疲软下的三维危机呈现,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弱化的现实诱因。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焕发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活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进路。  相似文献   

4.
青年国家认同是维系中国繁荣稳定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推动青年明确身份归属感、实现个体自我性与社会集体性融合的重要纽带。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认同阐清青年国家认同内涵。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国内意识形态的斗争,重大社会风险的挑战以及时空压缩中资本和技术的扩张对新时代青年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认同造成了重大挑战。因此,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进国家认同教育,善用网络传播媒介三方面化解风险挑战,增强青年国家认同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视角下民族地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乡镇政府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国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其公共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其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因此,以"公共服务"促"国家认同"应成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构建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仍困难重重.本文提出,应在加大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基础上,以政治法律服务促进制度化国家认同;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上,构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促进参与式国家认同;在加强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打造核心价值观念以促进信念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双鸭山市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越的文化交流平台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开展文化统战提供了基础。通过明确以地域文化增强统战成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地域文化凝聚统战成员爱国主义情怀、以地域文化增进统战成员政治认同感、以地域文化涵养统战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地域文化提高统战成员地域认同感的思路,找准地域文化与统战工作的结合点,在分析双鸭山市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开展文化统战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需要国家共同体与民众个体的双向互动。增进民族情感是实现国家认同的核心要义,以时空维度建构“想象的共同体”是实现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延续民族文化基因是国家认同的历史逻辑,重构认同图式是实现国家认同的时代诉求。从打破传统桎梏到发挥新时代新技术优势,互联网信息技术不再只是一个载体和工具,更是国家认同图式的时代创新,同时也助力“想象的共同体”的重构与再塑。在数字场域下,信息化、碎片化也带来一定的挑战,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如何利用智媒技术凝聚共同体价值共识并强化国家认同感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唤醒网络空间中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推动对国家共同体的群体认同,不仅有利于达成集体价值共识,更能激发广大民众共通一体的想象,共享历经时代升华后的共同体感。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具有使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的内核与本质。文化统战工作应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增强港澳台同胞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进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现实的民意基础,即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有着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向往与需求,这份向往与需求厚植于参与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是关联、整体的宇宙观,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参,"参与"是中国文化基因;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这一精神的确立是对人民参与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的总结,是对人民参与作用的尊重与认同,"参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人生观;以"参与"为主要实践特征的责任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首位的价值观念,是出世与入世两种处世态度的灵魂汇合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论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化认同是一切社会认同的核心和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文化认同推进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1.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增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事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国际认同等理应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价值诉求,其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不仅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大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深层看,就是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产生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成员所认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也不断发展,从而推进民族认同的变化,并制约着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民族认同的程度、民族凝聚力的状况。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对民族领导核心的认同程度。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拉开了建设民主、自由、富强的现代中国的序幕;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改变了中华民族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当前,我国社会有两个“认同点”(或“凝聚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民生问题,二是腐败问题。只有坚持全面的改革开放,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忽视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选择权将导致强制同化或者强制反同化,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国家认同感的维系。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构建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都必须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选择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强化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对巩固和增强边疆各民族向心力,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统一具有十分特殊的重大意义。须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分析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各成员结成统一整体的内在力量,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民族向心力和社会整合力。民族心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自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灵魂。汉民族先进文化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认同优秀文化的民族传统和共同主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尺度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中国国家统一、发展中国制度文化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指的是香港青年对自身的"中国人"身份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和文化认同,以及由此而塑造并在与国家的互动中所不断强化的国民意识和国族观念。也就是作为香港人的自我的个体认同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与内地各省份以及整个国家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融入强化认同中国人身份的过程。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建构一直是香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自1997年回归以来,如何在香港青年中构建明晰的国家认同,推动香港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国家和香港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港澳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沿平台,其社会文化意义不亚于其经济意义。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为强化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增进香港本土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祖国的认同都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增强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是知、情、信、意有机统一的思想意识机制和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要通过利益激励的认同方式、理论说服的认同方式、情感诱导的认同方式、环境熏陶的认同方式、权威倡导的认同方式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奠定了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向心力的坚实基础。但是,要达成这样一种政治上高度认同的向心力,我们仍面对着艰巨、复杂和繁重的任务。实践证明,增强各民族成员一种高度的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各成员强大向心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民族本质上是文化的认同,文化上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着眼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引发文化多元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不良影响,分析了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进而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和认同的长远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形成期,受互联网文化和西方价值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文化上对认同何种文化产生困惑,文化认同面临困境,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因此需弄清楚文化认同内容,明确认同何种文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指明文化认同方向,解决文化认同上的困境,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纠正文化认同上的错误认识,抵制“普世价值”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优秀文化,利用红色资源,坚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多渠道加强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