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海南 《人事天地》2016,(11):20-23
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其中列一个专题研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指示精神,领会'扩中'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01—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新时代,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更加重视调结构问题,让更多的中等收入者进入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等收入群体的不同发展状况,我国宜采取精准扩中的政策思路.在农村地区,扩中是首要任务,要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在城镇地区,扩中和调结构应该并举.在超大城市,调结构是工作重点,要创造条件让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提高收入.新时代,应积极研究和开展中等收入群体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能够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带给低收入群体积极向上流动的良好示范,并与政府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然而由于多种不利因素如经济发展下行、收入分配改革滞后、社会风险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的影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进展缓慢,甚至有萎缩倾向。我们必须坚持促进经济增长,极大丰富社会财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经济财富由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打破阶层固化,消除社会排斥,鼓励微观主体通过正向途径积极向上流动,从全局战略出发通过制度创新和安排来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中间群体在当代社会的兴起,理论家和学者们针对处于社会中间地位人群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概念界定和划分标准,其中社会学取向(社会结构取向)和经济学取向(收入分配取向)的划分模式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在实际的研究应用中,这两种取向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模式各有所长,各自的关注点和研究目的有所不同。但是,两种概念定义和划分方法都有其意义,而其有效性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和特征。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社会中间群体正在兴起,社会结构正在经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取向的中间阶层研究和收入分配取向的中等收入群体分析,都能使我们更好地观察社会中间群体兴起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和其他社会生活层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经济建设的推手,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文章指出,只有正确认识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特点与社会作用、处世态度与价值取向、发展趋势与扩大方略,才能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全体劳动者中的比重,不断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7.
数量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消费呈现出结构升级化、追求优质化、选择个性化等一系列特征。研究他们的消费行为 ,采取各项针对性强的措施 ,对于引导消费、拉动内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与关键。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是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巨大阻碍。基于2000—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关数据,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进行分析,并运用ARIMA模型和指数平滑法模型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预测,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放缓,但仍处于高位,导致内生动力不足、群体分化加剧、社会不稳定性增加。为此,应采取如下推进共同富裕的措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租住同权”制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营造共同富裕氛围。  相似文献   

9.
预计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会有35%-40%城镇家庭中的劳动就业者步入中等收入劳动者群体行列。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可达到的目标,也是中等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占比的一般水平。中等收入者占主体的社会分配格局是整个经济、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际经验与国际国内新形势,不能忽视我国经济存在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剖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内在关联。在这样的历史关口,基于城镇化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内涵愈益明确,并且正逐步从理论推向实践。新型城镇化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平衡、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创造动态竞争优势、转变政府职能以激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缩小收入差距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渠道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也不能忽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素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带来的新挑战。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集中破解其中的关键难题,我国将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1.
12.
本次的收入分配改革思路依然是“提低、扩中、调高”。从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国际治理的经验来看,政府扩中的效果最不直接,因为扩中不是靠政府直接发钱,而是要靠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提高。换句话说,如果农民工永远打短工,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专门技术,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中等收入者。  相似文献   

13.
巴西和韩国在经历中等收入阶段的初期趋同后,发展轨迹出现分化,前者困于中等收入陷阱,而后者则成为高收入国家。高质量的增长是韩国成功的核心经验,而巴西的困境来自增长不足且波动较大。由此,在外向型发展模式下,发展中国家应理顺经济传导机制,配合以适当的政策纠偏,还应适时进行调整与转型,以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回答了党和国家面临新世纪新情况的许多新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多方面的思索。而“中等收入群体”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便是学习《讲话》后引起我思考的问题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国各地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系,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发展集体经济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基于四川省554个村(社区)调查,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意愿、困境、对策视角来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提出要探索搭建信心激励平台形成集体经济发展的意愿合力机制、以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干”的集体经济发展载体多元机制、“政府引导、财政帮扶、农民参与、独立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运行机制、村级主要干部“一肩挑”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部制衡机制以及适应集体经济发展规律与特点的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8.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是要消除乡村,而是要振兴乡村。乡村振兴既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又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扎实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要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关注、回应和解答新时代“三农”问题。农村关涉共同富裕的基本面,要努力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解决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供给等难题,优化农村创富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农业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发展难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是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群体,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解决运行管理、集体产权和发展动力等难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解决“三农”发展难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能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在资源型地区,出于一定的利益驱使,一大批富裕农民走上了村级领导岗位,在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贿选、上访、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使农村的社会稳定受到影响。因此,应加强对富裕群体的规范引导,为和谐农村的构建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共同富裕耦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人才队伍不足等关键问题,要通过加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来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