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推进“双碳”战略的优势条件体现在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方兴未艾等方面,但也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时间窗口偏紧、技术支撑不足、碳市场亟需完善等挑战。应从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快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方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谱写了未来美丽华章,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做出了部署。面对国际环境保护、节能降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大环境,中国积极回应,制定合理的目标与政策支持,甘肃省也根据中央要求及省情,逐步完成“双碳”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针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困境,也在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其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4.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危机的共同选择。中国石油上游业务面临新增油气资源劣质化加剧、老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能耗高、新能源技术和传统油气开发融合不足及新能源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等挑战,需坚持党的领导和绿色低碳转型思想引领,加大油气开发降碳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推进新能源一体化接替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供应链体系高效整合和新能源业务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多措并举“稳油”“增气”“强新”,推进上游业务绿色低碳转型,积极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与社会低碳环境意识的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绿色物流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减缓节能减排压力有促进作用,也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仍属于新兴事物,如何降低物流业碳排放和提升物流效率,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物流业绿色转型实践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物流能耗结构不合理、绿色物流区域发展不平衡、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滞后、运输资源配置缺乏规划、物流企业绿色转型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困境的破解需要调整能耗结构、普及多式联运,因地施策、促进绿色物流区域平衡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绿色物流数字化水平,科学规划物流资源配置、形成绿色供应链,强化内外驱动、提高企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基于“环境-社会-经济”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双碳”战略是我国人口结构不均衡、投资效率低下以及能源供需保障压力大等现实困境倒逼下所生成的必然举措,中国需要用相比于西方更短的时间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技术、经济、社会等层面的更大挑战。因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严控化石能源消费规模和加强可再生能源多元利用、加快零排和负排技术研发应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双碳目标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分两个阶段实现减少碳排放的郑重承诺,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世界最高的碳减排任务。根据现有经验,建立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但因为二氧化碳及碳排放权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碳市场运行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必须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我国碳市场体系,并着重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科学合理进行碳预算、碳配额和碳定价,完善碳市场法规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导企业碳减排。  相似文献   

8.
9.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而且也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区域,对全国乃至全球都有示范性作用。通过构建2002—2017年拓展碳排放和碳治理的区域投入产出表,测度和比较了长三角地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基于双碳目标的绿色增加值演化趋势,得出相应结论为后续实现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发展格局下碳达峰行动的全面展开,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当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着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任务重、治理体系分散化、资金投入不足等多重挑战。因此,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构建协同治理长效体制机制,培育低碳技术人才,拓展市场融资渠道,从而实现碳达峰行动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当前,我国进入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新阶段,人口持续向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聚集,这使得都市圈成为碳排放主体区和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区,如何在都市圈尺度下通过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成为重要议题。都市圈碳排放协同治理存在顶层设计缺位,治理水平需要提升,监测、评估和问责制度需要完善等困境,建议构建碳排放协同治理层面的立法和碳核算方法体系,成立跨行政区的都市圈碳排放协调机构和管理平台,制定协同发展规划,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充分展示了在全球气候变化关键情势下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实现目标第一步的碳达峰行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新时期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为背景来探究碳达峰行动的新型理念,既是对传统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深度依赖性的反思,也是对未来低碳清洁能源发展大势前瞻性的研判,通过气候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遵循法治推进碳达峰行动的基础原则,加强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碳达峰法治行动中的分工协作,落实碳达峰法治化行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整体推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碳中和纳入“三农”背景下加以考察,揭示出农业领域低碳技术瓶颈突出、有效激励机制缺失和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发展现状。此外,我国农业碳中和法律制度付之阙如,具体表现在相关标准未明确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方面,集中映射出法制框架的结构性缺失。为有效实现农业碳中和,在策略优化方面,应当升级农业产业技术、改善农村环境结构、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在法制保障方面,应当强化碳中和顶层法律设计,建立符合我国农业现实需要的碳信用激励机制,完善全过程监督机制,实现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农村、农民享受到“碳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业已形成,中国日渐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的大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理应成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此,浙江必须持续推进产业、能源和运输等领域的结构性减排,实现高质量碳达峰;采取超常规措施挖掘自然碳汇和人工碳汇潜力,尽早谋划碳中和实现路径;完善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机制;建立健全气候治理的领导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为争创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窗口”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制度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动力来源,是助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乃至全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资本价值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等分析了“双碳”目标下生态补偿制度的作用机理,发现当前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面临着生态补偿标准较低、资金不足、渠道单一、体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生态补偿标准、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构建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健全生态补偿体系、加强生态补偿监管力度等方式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以便于促进减排与发展双赢,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型国际政治,"碳政治"一词伴随全球变暖问题而出现,为国际政治舞台增添了新的博弈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欢迎"碳政治"这一新型国际政治,但反对把国际气候问题政治化。把国际气候问题政治化、寻求实现其他目的,无助于切实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18.
“碳政治”在中国无论对政府还是对民众都是一个新概念。随着全球“碳政治”的兴起,控制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会导致全人类毁灭的“碳排放”逐渐变成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科学话语与政治权力的互动中,环保问题被转化为全球气候问题,而气候问题被进一步转化为“碳排放”问题,“碳政治”将成为未来中国的“大政治”。本文对中国“碳政治”形成机制和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我们对中国的环境政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的整体环境应对战略,把“碳政治”作为中国的大政治来对待。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绿色新村”建设,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轴心,以农村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优化集成为目标,实行城乡统筹,转变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南京模式,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探索和尝试,是我市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实现“建设新南京,全面达小康”总体目标的现实要求。近年来,南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农村绿色人居环境、发展农村绿色能源和发展农村绿色高效生态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也面临观念、制度、资金和科技等因素的制约,为了全面深入地推进“绿色新村”建设,进一步理清今后一个时期的推进思路,课题组建议,统筹城乡规划管理、进一步强化“三农”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提高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构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制度与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突出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0.
目前,通州加快城市化进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条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区位机遇促进加速。但通州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城镇规划建设不协调、城乡社会保障不完善、思想观念障碍较大。要积极探索通州城镇化新模式: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加速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探索有效模式,构筑推进平台:园区推动型模式、大项目促进模式、城市扩张型;政策助推,突破难点,循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