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应有之义。从历史逻辑出发,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根本的政治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共同富裕进行初步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全面加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入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从理论逻辑出发,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同时汲取了毛泽东、邓小平对“共同富裕”探索的宝贵经验。从现实逻辑出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要求、是解决我国当前和长远问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基础上对共同富裕内涵作出的新调整,是新时代历史方位下美好生活的彰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内,在理论层面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在价值层面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在实践层面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从推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推出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等方面探寻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发展阶段,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是共同富裕视域下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文化,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精神世界的指导地位是全体中国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体系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闪耀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4.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设想,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顺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是其形成的主要理论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文化根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内涵丰富全面,涉及多个方面内容。这一思想是对唯物史观创造性发展的成果,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伟大社会实践的不懈探索中,即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总结、升华和提炼出来的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其历史的形成过程而言,具有历史的维度;就其实践的客观性而言,具有科学的维度;就其实践的主体而言,具有价值的维度。正是这三个维度分别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彰显深厚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政治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和世界维度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在政治维度夯实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基础,在理论维度探索拓展了人类文明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在实践维度助推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在世界维度为全球贫困治理与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诉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应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价值导向三层次入手,具体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平衡为价值导向的一元主导,多元参与,多方协同共治的治理新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科学回答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实践进程和实现途径,正确阐明了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处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更好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同富裕思想的阐释,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取向的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背离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就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中国国情,提出了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系统阐释和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是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广泛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和实践界,人们对“权利”的本质含义还存在诸多争议。要认清权利现象的本质,就不能撇开利益机制。利益是权利的灵魂,也是解开权利之谜的“钥匙”。权利的直接本质是利益,即权利的本质形式是权利的利益属性。在权利中,利益既(主要)指物质利益,又包括精神上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觉首先在于主体的自觉,人民群众是文化自觉最为深厚的主体力量,大学要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党员领导干部应在文化自觉上起到表率作用。文化自觉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自觉,要划清不同文化之间的原则界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文化自觉的落脚点在于文化实践层面的自觉,要承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科学借鉴西方文化之优长,按照文化属性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逻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战略部署,阐释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和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要求;结合东莞实际,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分配制度、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高质量推进城镇化等方面探讨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4.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五大发展理念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实践途径、生态追求、必由之路和价值归宿,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从本质上来看,五大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辩证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有三个维度,即理论维度、传播维度和内化维度。每个维度都需要把握特点、规律协调推进,不仅要实现理论创新,而且要实现理论与大众的对接;不仅要进行理论形态传播,还要注重多种形态的相互补充,实现内化方式与传播途径的切合,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见效。  相似文献   

16.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关系。指出: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共同富裕的研究亦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无法割舍。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相互交织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逻辑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理论逻辑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实践逻辑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是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世界热议“中国问题”的一种回答。  相似文献   

17.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警察职业道德现状的基本尺度,为我们再次审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快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其中,以人为本是动力维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价值为度,理论联系实际是发展维度。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反腐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法治反腐是摒弃人治反腐流毒的有力保障,是遏制官场潜规则的迫切需要,是我国防止公权力异化、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当前,法治反腐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个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因此,法治反腐必须在科学立法、依法问责、严格执法方面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存在着军人价值认同的多元化、功利化和利己化问题。从时空维度看,强化军人价值认同要在提炼主导价值中确立价值认同,在协调价值矛盾中发展价值认同,在岗位实践中深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0.
转型中国群体事件可分为两类:利益主导型群体事件和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由利益因素主导,后者则由价值因素主导。重视群体事件中价值因素的研究,分析其在群体事件的产生、发展及终结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防范和处置此类群体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