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方政府的政策行为中,有两种参考他人已有经验的行为模式:学习借鉴与跟风模仿。这两种行为模式虽然较为类似,却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现有的理论无法对地方政府的学习借鉴与跟风模仿行为进行清晰地区分。本研究在政策扩散理论的基础之上,引入政策过程论,提出了新的区分跟风模仿与学习借鉴的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协助地方政府实现对他人经验的有效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意义上的法制应该是常态法制与非常态法制的结合。公共危机法制是消除公共危机状态的需要,更是克服法治危机的必需。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危机意识增强,政府努力培育危机管理能力,危机状态法制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危机状态下政府能否坚持法制,公共权力在危机管理中能否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是考量一个国家法制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为什么有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改革"响应"中央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却漠不关心"敷衍"应付?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将五个案例城市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的四种政策响应归纳为"政策响应差异",并基于地方政府注意力竞争视角构建了整体性分析框架对其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决策环境形成了特定政策领域公共议题的注意力分布结构,经由政府内部的决策通道递送、过滤、释放给政策决策主体,从而形塑了特定政策领域的政府行动。同时,各变量要素间的不同组合及权重变化导致了地方政府政策行为的动态变迁趋势。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中央一统政策与地方有效治理之间的政策过程,增进对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学术积累。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政府在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我国应“调整”而不是“取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这既是调整和创新我国优惠政策的出发点,也是调整和创新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的切入点。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的调整,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投资者的需求,实现我国地方政序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的系统优化。要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资运作机制,必须准确定位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在职能上把贯彻科学发展观具体化。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企业为主体、以中介机构为龙头、政府指导服务的全新的招商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研究——地方政府行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是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是房地产市场的主体之一.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行为分析,探讨了其对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影响,并构建了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博弈模型,在对双方博弈行为的阐释中找到地方政府的行为根源,为中央的政策制定实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呈现出的从"非常态爆发"到"常态爆发"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对社会安全事件的治理实现由"非常态管理"到"常态化治理"的范式转换。常态化治理是在事件尚未发生的常态时期将危机监测与预警、预防与预控等管理活动寓于政府日常管理活动中,包括风险评估常态化、监测和预警常态化、资源保障常态化、事前学习常态化、社会参与常态化等。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政府利益的客观存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特殊利益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中,反映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因此,需从限制和规范政府利益的角度来规范政府的公共政策行为,使其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政策执行力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要素。由于利益错位以及政策执行要素缺失,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存在着政策僵化执行、迟缓执行、截取执行、变相执行等削弱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行为。完善政策执行客观机制、提升政策执行能动因素是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进入转型期和政治过程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在整体上进行政策回应。这一类政策问题往往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和高的政策复杂性程度,使得中央政府开始利用"顶层设计-地方细则"的模式回应"渐进改革"所无法消解的政策困境。在社会建构和政策设计理论视角下,本文建构了"政策建构政治"模型,以网约车政策过程为例,对"顶层设计-地方细则"的过程进行了分析。"顶层设计-地方细则"模式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央政府在利益-意义的丛林中,通过调整目标人群的话语框架,在"锚定"和"区隔"的逻辑之下,建构了网约车这一目标人群,从而在利益和话语上调和了多重冲突,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实现了整体性回应。第二阶段,"顶层设计"产生了非常复杂的"前馈效应",包括话语效应和权力-资源效应,这重构了政策子系统的运作逻辑,建构了多样化的次级政策子系统。第三阶段,"地方细则"的设计内嵌于次级子系统,其围绕地方政府所建构,既受"顶层设计"的约束,也嵌入在地方政策历史以及地方治理情境之中。地方政府可以沿着地方政府所选择的话语框架以及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进行差异化政策设计。最终,顶层设计和地方细则构成了网约车政策领域之内的整体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上级政府需求主导型偏好结构、精英政策模式为主轴的政府过程和强制性工具为主体的政府工具选择结构。我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形成的制度变量包括显性制度和隐性制度。显性制度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隐性制度包括党组织是各级地方政府体系的中枢、上级政府占支配地位、权力运行人格化和非正式关系影响政府过程。显性制度和隐性制度共同构成我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形成的制度变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方政府的合法性来源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设计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测评指标应关注这种特殊性的内在要求。以地方政府合法性为导向,依据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特点,借助平衡计分卡,以政策目标共识、学习与成长、政策执行流程、政策执行成效(3E+利益相关者满意)为测评维度,并基于对指标的筛选,可以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测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是联接基层民众与中央政府的有效载体。但是其职能缺失经常衍生地方政府不作为现象。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它与政府行为外部性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政府行为具有外部性的特点,导致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或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腐败,或肆意减少本部门工作量,而采取了政府不作为这一隐性的违法行为。为此,有必要从外部性视角对地方政府不作为这一现象进行重新审视,为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寻找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官员是我国国家权力结构的微观基础,地方政府官员行为对整个政治与行政体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梳理"政府官员行为"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遵循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对地方政府官员各类行为及其发生机理进行解释。在科层制的政府组织体系下,地方政府官员会基于个人利益和组织特性构建行为决策的成本收益函数,权、利、名构成我国政府官员收益函数基本内容,而来自组织约束和社会压力的各类风险成本则构成其成本函数的基本内容。地方政府官员在政治激励、经济激励、行政控制与法律规范以及伦理约束等动力机制的激励与约束下,会根据自身成本和收益偏好做出均衡选择,并形成正式行为、非正式行为和异化行为三种行为模式。实现对官员异化行为的治理,需要回溯其发生机理,进一步完善官员考核与晋升机制、构建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相容的经济激励机制、健全政府组织权责分配体系与行为规范机制以及重视政府官员的公共行政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已进入到一个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时期,这些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绝大部分发生于地方层面。实践证明,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与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过失行为密切相关。在公共危机事件前、事件中和事件后,地方政府应依次扮演“监管人”、“发言人”、“把关人”和“责任人”等四种角色。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是中央生态环保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生态环保政策过程中,却存在着观望性、象征性、选择性和变通性等执行偏差问题,致使中央生态环保政策得不到全面贯彻落实、政策效能无法全面显现。从中央与地方生态环保政策执行的"委托—代理"关系来看,中央生态政绩考核在地方的部分失灵、地方治理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财政压力、央地生态环保信息的不对称和中央生态环保政策执行的激励不足等,是造成地方政府生态环保政策执行偏差的成因。亟须通过完善中央生态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与机制、协调央地政府间利益关系、健全中央生态环保信息收集系统和强化中央生态环保政策执行激励等,矫治地方政府执行中央生态环保政策的偏差行为,推动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生态环保政策。  相似文献   

16.
浅析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体现在地方政府的执行行为过程中,是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各种力量综合而成的整合力。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以及统治的合法性。然而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地方政府存在政策执行力不佳的问题,因此在我国政策实践中要求通过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创新,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17.
民众期望是理解我国当前舆情治理低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指导新时期回应型政府建设的内在价值取向。借用行为经济学中的“期望失验”概念来解释民众视角下的民众的心理预期与地方政府回应行为绩效之间的差异。构建了政务舆情事件中政民互动与舆情演化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民众期望和政府行为两个方面解释了政务舆情事件中期望失验的形成机理,并以“L县学生坠亡事件”为典型案例,通过“结构-过程”分析范式深入考察了微博中呈现政民互动的多重行为逻辑。研究发现:(1)政务舆情事件中,谣言发生、群体冲突、舆情升级等是地方政府回应低效的外部表现,其根本在于其回应未能满足民众的内在期望;(2)地方政府通过事实澄清虽可以快速满足民众的信息期望,但情感期望失验所积累的公信力危机短期难以修复;(3)问责压力下的地方政府以摆平策略为核心的回应行为仍然是其自发选择,公信力危机则成为政府回应低效下的产物;(4)民众对政府行为的预期是随着舆情信息环境变化、政民互动与博弈的加深逐渐调适形成的。未来如何实现民众理性期望满足与公共权威秩序维护之间的平衡,是学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举办数量在中国呈现井喷态势,地方政府是幕后的主要推手。通过对H区举办夜间马拉松赛事的过程和结果的追溯分析可以发现,在地方政府的人员编制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推进考核激励结构由原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多元化的"重点任务"转变,会使得地方政府原本有限的注意力更加左支右绌;再加上政府官员的行为策略由"邀功"逐渐转向"避责",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呈现出两个层面的"名实分离":一方面是他们声称的工作方式和原则与实际所寻求的目的之间的分离;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外宣传的目标和实际达至的结果之间的分离。"名不符实"的政府行为可能会误导民众,也会引发多目标间的冲突。避责策略的使用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和效果;并且,这种分离一旦被暴露会有损于政府的公信力。未来要减少这种名实分离的情况,需要降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改善他们面临的"权责分立"的困境,从而重新激发地方政府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而政策执行行为内嵌于特定的府际利益关系背景之中。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纠正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行为,需正视以纵向府际应付关系、横向府际竞争关系及部门之间分割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府际利益博弈关系下的执行效率低下、边际创新增多和信息共享失败的综合作用。在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探寻地方政府与公共政策的"重叠共识",在府际关系中构建共容利益共同体,对推进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现代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习关系到人类行为的进步,政策学习关系到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必须进行政策学习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从政策学习动力机制分析,地方政府政策学习可分为两种类型:基于内生驱动的政策工具和基于外部压力的社会冲突。在学习意愿和结果二维分析框架中,政策工具型政策学习以治理工具为主,内容更丰富,结果较好;社会冲突型政策学习以邻避抗争为主,内容较为单一,结果较差。从根源来看,二者分别来自凝闭型政策体制的"凝聚力"和"闭合性";从机理来看,分别依托内部市场化和委托-代理机制;从特征来看,分别体现渐进应对和突发应对;从结果来看,分别导致常规政策变迁和非常规政策变迁。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政府要树立政策工具治理思维,客观认识政策变迁周期,理性对待政策学习机制,始终坚持政府掌舵下的市场化改革,大力推动政策体制从"凝闭"向"迎臂"转变,不断满足民众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从而激活地方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