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事关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生态必须首先实现振兴。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乡村被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可以促进乡村生产力的发展,夯实乡村人力资源,从而促进乡村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3.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被裹挟在乡村社会变迁进程之中,乡村公共文化的变迁是乡村社会历史性巨变的缩影和表现。乡村公共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获取文化资源、表达文化情感、实现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乡村公共文化受生存基础、建设主体、文化心理、文化空间、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日益走向式微。基于此,从乡村公共文化重建的内生力量、外在条件、重要依托、有力保障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形成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长期以来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因此,在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要大力推动农村和城市的融合,要通过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来带动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6.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需要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和机制。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不畅、土地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和普惠性金融制度缺乏制约着农村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极大地削弱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构建起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协调发展机制,将有利于增强农村基本要素的自身发展活力,引导城市要素向农村集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与物的现代化。一方面,中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多数农民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需要通过完善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培训赋能机制和完善农民进城保障措施来实现。另一方面,在人口无法充分转移进入城市就业生活的实际情况下,在乡村地区发展以现代产业为核心内容的优势产业村镇(产业圈聚落),培育农村地区的生产增长极和生活宜居地,打造乡村地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协同治理是未来乡村治理的方向与选择,是乡村实现善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治理主体信任缺失,导致多元主体协力不足;治理主体职责混乱,引起协作失范;治理信息沟通不畅,致使协商陷入困境;治理制度建设薄弱,造成协同失序等多种问题。因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需要从思想、主体、信息、制度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协同治理路径,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协同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了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所带来的影响,认识到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固有顽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促进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对立和城乡隔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列宁和斯大林承接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合作社的方式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成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可是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步入了歧路,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城乡的生产力。但由于受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城乡关系逐步失调,即使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新时代,中国社会在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等层面出现了众多利于城乡融合的积极因素,利于我国形成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实现机制,能够使中国城市和乡村在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对乡村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用现代文明方式和理念重新诠释、解读乡土文化价值体系,重新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然而,由于社会生产方式转变、商业文化传播、乡村文化精英单向流动、乡村集体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陷入了“破”“立”断裂、去主体化、边缘化以及文化空间萎缩等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有必要树立乡村文化建设新理念,通过构建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再生产机制、构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发展框架中的转型与振兴。  相似文献   

11.
宅基地制度是乡村振兴制度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宅基地承载着土地保障、财产保护的重要功能,是我国农村特有的建筑用地形态。然而,我国当前宅基地制度管理实践存在现实困境:一户多宅、超标违建和无序建设;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宅基地大面积闲置;隐性流转和灰色交易问题等。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宅基地流转与退出机制,以期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开发宅基地的财产功能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认真对待处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关系到乡村文化的兴盛,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面临着观念意识存在偏差、人才队伍力量较弱、创新发展可持续不强等现实困境,制约乡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应从文化认同强化、传承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治理体系完善等多维度发力,激发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内外动力。  相似文献   

13.
14.
要想充分发挥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潜能、助推乡村振兴愿景实现,应从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价值意蕴出发,探寻金融自身发展需求与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的内在一致性。要从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思维、制度与机制层面分析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构建基于认知转变、制度跟进以及机制创新三维度的一体化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从实现城乡融合的规划、要素、产业、治理四个方面分析成都市龙泉驿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发现,当前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还存在规划设施不完备、要素流动不顺畅、产业体系不健全、治理水平不均等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据此从构建宜居美丽绿色共享的城乡环境、构建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格局、构建城乡治理齐头并进的共赢局面四个方面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白山市作为东北抗联的根据地、解放战争的转折地、抗美援朝的后援地,拥有着数量可观的红色资源。用好红色资源,深耕红色沃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视角下,重新审视白山市红色资源的发展路径。通过实地调研、相关人员采访等方式,探究白山市红色资源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白山市红色文化的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增长的双向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国内外乡村发展实践及其形成的理论都倾向于以城乡一体化思想来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理论基础和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应做到: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及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以美丽乡村建设与绿色发展为重点,推进乡村生态宜居;以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融合发展为重点,推进乡风文明;以德治、法治和自治相融合为重点,推进乡村有效治理;以民生工程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促进乡村生活富裕;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融合发展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官员承诺作为官员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机制,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官员执政新理念。官员承诺的建立与健全仍然存在着严重困境,其成因具有多方面。走出官员承诺困境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将加大乡村经济的发展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倾斜力度。安徽六安市近几年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城乡融合发展现状不佳,怎样推进新形势下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面临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六安城乡融合发展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缓慢、城乡经济生产方式差异明显,产业融合度低、城乡基建与公共资源供给存在明显差异、城乡要素流动存在障碍等问题。六安实现融合式发展的路径为,公平分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空间融合实现城乡互有互通,要素融合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思想。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决不只是乡村经济兴旺,更重要的是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在乡村不仅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要留得住乡愁。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根与魂,是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加剧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造成乡村文化的撕裂和痛苦,造成大量乡民精神家园的迷失,致使乡村文化生态失衡。因此,在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与碰撞中,保护乡村文化、重构文化认同成为提振乡村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