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既定内容。当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主体流失、承载客体受损等现实问题。为此,要通过培养壮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保护拓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客体,实施传统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等,更好彰显传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南宁市近年来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大力打造乡村文化特色节庆品牌,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不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乡风文明治理效能不高、乡村文化产业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通过聚力兴文、以文乐民、以文化民、以文兴业等赋能方式,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细胞”,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振兴文化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全面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以展示文化产品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文化会展活动,逐渐成为各省、市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文化企业、开发文化市场的有效途径,由此被称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就济南市而言,近年来通过连续举办山东文博会等其他各类文化博览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推动文化产品的招商交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展现济南文化产品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政府重视程度、专业化水平、公众参与度、综合竞争力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4.
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市场供给的稀缺,因而只能依靠政府出面组织生产和供应才有可能得以解决。面对单一利益主体的格局被多元化、多层次利益主体的新格局所取代,政府必须关注公民的利益诉求,实现民主决策尤其重要。桂林市“两江四湖”工程在决策过程中,形成了政府决策主导、专家决策咨询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的联合民主决策模式,为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实现民主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政府绩效考核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对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湖南省W镇政府绩效考核推进乡村振兴的细节和全貌进行刻画,梳理出“多元主体参与—合作生产—治理网络维护”的运行路径(1),构建“治理赋能—问责嵌入”的解释性框架,即“治理赋能”是政府绩效考核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治理“赋能主体、赋能过程、赋能结果”增强多元主体的供给动力,整合赋能运作优势以及激发群众满意度的价值;“问责嵌入”是政府绩效考核推进乡村振兴的保障,通过“主体问责、过程问责、结果问责”实现主体再造、资源整合和绩效落地。这一解释性框架的应用需要解决主体差异性问题,提升乡镇政府民主化治理意识,增强多元主体合作生产意识,对阐释和验证政府绩效考核推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在内的全面振兴,尤其在当下总体已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应该聚焦重点、弱项和短板,确保乡村振兴既平衡又充分,如实现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的有机融合、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持续激发村民群众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让驻村干部更好担当作为等。立足“人”这一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做文章,便能更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稳步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相似文献   

7.
区域文化产业在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中日益显现出强劲性。在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只有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品质来打造品牌文化产品,以宏阔的大视野、大角度来开发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走向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之路。许多地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一、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产品。云南省在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产品方面成绩斐然。云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而且许多文化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文化产业界形成了独特的“云南现象”,丽江的“丽江金沙”、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大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对乡村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用现代文明方式和理念重新诠释、解读乡土文化价值体系,重新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然而,由于社会生产方式转变、商业文化传播、乡村文化精英单向流动、乡村集体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陷入了“破”“立”断裂、去主体化、边缘化以及文化空间萎缩等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有必要树立乡村文化建设新理念,通过构建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再生产机制、构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发展框架中的转型与振兴。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通过“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融合方式,积极探索实现乡村善治的法治路径。但在乡村善治实践中,个别乡村仍然存在基层党建缺乏创新,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民间组织发育不充分,村民自治意识薄弱、治理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文化产品相对匮乏等现实问题。应当立足黑龙江省省情,积极借鉴先进省市成功经验和做法,针对上述问题探寻相应完善对策,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后我国文化产业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主要来自“文化殖民主义”、外来文化资本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外来文化产品的冲击。对此 ,我们首先要从战略高度制定文化产业安全目标 ;其次从观念上增强文化安全意识 ;第三 ,要认真制定相关法规 ,确保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 ;第四 ,要坚持适度开放原则 ,加大文化产业的开放力度 ;第五 ,要大力发展本土文化产业 ,确保世界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和秩序根源,在乡村文化治理中全面体现为认知主体、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三个维度。强调农民主体性是文化治理的核心要素,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农民文化空间萎缩、文化主张失范、文化阐释失语等主体性缺场困境,严重消解乡村文化的治理效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通过夯实农民文化主体地位、优化乡村文化制度建设、重构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等多维渠道,充分激活农民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主体属性,实现农民主体性的“重塑”和“再生”。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流行的影音作品日益娱乐化、同质化,传统文化被排斥在主流之外,并跟主流思想相抗衡。通过对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系统阐述与参照,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体现出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标准化对个性的扼杀、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基于此,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协调好文艺发展和群众实践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对于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格局变迁中的乡村村落凋敝、主体流失和价值解构等文化困境。乡村土地、劳动力和精英群体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物质空间、参与主体的“空心化”;城市工业文明向乡村农耕文明的强势输出,使乡村社会对城市商业文化、娱乐文化亦步亦趋,城市文化在以其工具理性稀释乡土礼俗人文关怀的同时加剧了乡村精神“边缘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物质塑形、以精神铸魂、以数字赋能,最终实现城乡文化的“形神兼备、魂体合一”,并在相互启迪、双向互哺中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评我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概念不清楚,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方面比较薄弱,甚至存在着"市场万能"等倾向.只有重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前提条件的研究,推动分类研究,细化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分类标准,才能有助于构筑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理论框架,才能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下,形成文化事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并存与协调发展的新型文化事业格局.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中国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iResearch市场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网络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达到540亿元,年度增长49.2%,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印证了文化部欧阳坚副部长所言“我国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异军突起”。国家刚刚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必将极大地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6.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损害救济、启动机制、适用范围、责任主体及制度性质等方面具有区别于合同违约责任与产品侵权责任的独特功能,成为独立的法律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突破了传统私法主要保护单个主体民事权利的模式,直接以消费者群体作为保护对象,以消费安全作为保护内容,其利益基点已经从保证交易利益转向市场安全,直接指向国家利益;已经从保护特定的人和产品转向不特定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直接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7.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认真对待处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关系到乡村文化的兴盛,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面临着观念意识存在偏差、人才队伍力量较弱、创新发展可持续不强等现实困境,制约乡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应从文化认同强化、传承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治理体系完善等多维度发力,激发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内外动力。  相似文献   

18.
实施全方位文化安全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文化的产业化程序进一步加大。而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中,本民族的文化产业与世界的文化产业之间难免存在着各种矛盾,文化全球化削弱了民族文化,侵蚀了民族国家的主权。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维护国家的民族文化利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制度实质上就是国家对农村进行整合和再组织的一种民主化治理方式,这种民主化治理集中体现为“乡政村治”模式,在这场治理模式变迁过程中,存在既得利益者和潜在收益者之间的利益争夺,这种利益争夺在现实中演化为不同利益主体和组织形态之间的多重博弈,即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博弈、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博弈、乡镇政府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博弈。本文以制度变迁作为分析框架,以博弈论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深入探究各自的博弈过程与博弈策略,推导出可能出现的博弈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引导性对策。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日益临近,我国文化产业将如何适应人世?问题已日益凸现。对此需要高度重视,认真予以研究。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巨大文化市场将逐步对国际文化市场开放。中国与外国的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将按照统一的游戏规则展开激烈市场竞争。这必将使我国文化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