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锦 《工会论坛》2015,(3):100-102
大型人文纪录片《故宫》在荧屏上映作为经典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确功不可没。在现代信息社会形成的拟态环境中,纪录片作为经典文化的一种艺术化表现形式,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叙事情节,受到大众的广泛接受。纪录片作为大众文化和经典文化的一座桥梁,给我们缓冲的时间和过程。但在纪录片营造的电视文化中,我们享受着速食的快感,却失去了思辨带来的想象力。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电视文化的担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做单向度的人。不断提升对经典文化的鉴赏力,学会尊重和理解经典文化,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要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空间指向必须通过时间得以纵向延续,其时间指向则必须通过空间得以横向展开,两者的耦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空环境。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间轴”指向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克服文化惰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以更宏阔的历史纵深;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空间轴”指向在世界文明交融的语境下摆脱“学徒”状态,找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我定位,并明确自身文明的存在意义以及对世界的可能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艺术集聚作为文化产业的空间载体之一,在精神社会层面具有文化空间再造的意义。从精神内核来看,艺术集聚的文化空间再造表征为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驱动的文明形态转型。前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文化空间在艺术集聚的活化与再造中得以重构,伴生于文明交融而彰显出更加显著的后工业文明特征。从另一层面来看,在艺术集聚变迁的场域斗争中,文化资本的能动性实践和被动性挤压,引发了文化空间的“僭越”与“变异”,这又从动态演进的符号权力转换视角,赋予艺术集聚文化空间再造以新的意涵。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是历史的产物 ,对经典的认识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不仅需要拓展边界 ,而且应该重读经典 ,在深度发掘上下功夫。在历史还原、文化还原与多元解读 ,尤其是审美分析方面 ,现代文学经典重读具有广袤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宋代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明、清朝,彼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并造就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景象。民间舞蹈文化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围绕宋代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流变及美学特征展开研究,概述了宋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并对其“程式化”“多元化”“情节化”“以俗为雅”的美学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国文学需要自我身份反省并坚持文论走近经典进而可持续创新。在中国文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西化浪潮之后,应该重新检讨中国文论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全盘西化的文论盲视中走出来,重新以“走近经典”的文化高度和精神厚度,审视大众图像时代中的中国文论身份,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到中国文论经验的世界化的转型中,关注文化创新与文学理论创新的同步性,进而守正创新——“走近经典”并“创新经典”。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与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人士对科学技术的曲折认识过程,也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向现代科学文化的艰难转型过程。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孕育、兴起和发展,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科学的文化力量开拓前行的结果。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与现代科技文明“同行”的社会文化,坚持以科技人化作为文化创新的主要着力点,使科学尽快从“物化”、“神化”的历史阴影中走出来,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相联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用科学技术创新社会主义、复兴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前面我讲了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及我们的“三项教育”问题,作为第三部分要重点说说“从理论视角看过去的艺术创作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主要讲三点:关于理论与艺术、关于艺术创作规律、关于文化产业与文化追求。一、关于理论和艺术的关系。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德治”传统的国家 ,同时也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国家。纵观历史 ,会发现“德治”的实践 ,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发展 ,为其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考察历史上文化发展对“德治”实践的支持 ,探索文化发展与“德治”实践的内在规律 ,对我们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和教育科学文化这几个与“德治”更为密切的方面 ,选择了西周、西汉、唐代和清代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德治”时期 ,来研究文化对“德治”的支持问题。从对“德治”文化支持的历史考…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其不仅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同时也经受了时代的考验,在今天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中,整体保护关系到历史文化名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文化传承关系到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和个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从思想认识、法规制度、专业作为、文化遗产、展示平台、活态利用、社会参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保护和文化传承,不断提升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市井文化的现象学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的意义就在于 ,它常常在一种不自觉的时间和地点来造访这个世界 ,让你觉得从它那里 ,可以得到你想知道的所有答案 ,就如同迢迢银汉 ,高悬于与我们相隔遥遥无际的历史源头与上游 ,但是它的光焰却让我们无时无地不感受到它的存在。读经典 ,可以让我们能够更加理智地认识和分析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生存状态。所谓借古鉴今 ,首先就是一种认识价值。《水浒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对于今天的我们正像是一种由古代传下来的负载着宋代文化生命的符号组织 ,特别是它对于北宋社会下层人民生存环境的描述 ,让我们在为那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而…  相似文献   

12.
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团结奋斗史上的一个显著标志,不仅因为新中国统一战线从这里走来,还因为《团结就是力量》从这里唱响。历史发展到1943年,“团结”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团结就是力量》的词曲作者牧虹和卢肃正是在平山县北庄村组织农民开展的减租减息斗争中,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主题,创作了经典抗日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之所以能够从抗日烽火中传唱至新时代,既在于它是对时代问题的呼应,还在于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在于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表达。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7日给北庄村重要回信精神,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处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与国有性双轨运行的背景下,“娱乐”作为市场诉求在电视艺术的创作中作为卖点而被积极地营建着。患了文化贫血症的电视艺术的生态环境使得电视视听的艺术性更加边缘化,受困于“娱乐”诉求下的电视艺术生命必须破茧而出,以其独特的语言美创造和传达生命的冲动与激情,用我们的审美情怀营造时代艺术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4.
“嘉州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川省第一个专业画院,其成立有力地推动了嘉州地域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升了所在地乐山大佛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四川乃至全国的画院建构做出了贡献,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与历史意义。梳理、还原嘉州画院成立的全过程,对乐山地方文化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万事万物的存在,总是有自己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和时间的运载的流动了,就标明这个事物已经不存在了。“犯罪”也是万事万物中的一种事物,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的形式。犯罪的世界同其他任何一种世界一样,同样是一个由时间和空间形式为载体的世界。因此,我们要探索犯罪运动的规律,就不仅要从犯罪的本体去探索,而且还要从它的载体去探索,即还要从时间去探索,从空间去探索。我们知道,犯罪源流理论,从载体的角度来看,乃是从时间的运动上去探索犯罪规律的一种理论。我国储槐植教授的“犯罪场”理论,从载体的角度来看,乃是从空间的位置(范围)上去探索犯罪规律的一种理论。然而时间和空间都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缺一不可的形式。空间的静态形式与时间的动态形式的“静”“动”统一,才构成了每一个体事物的生命形态。犯罪个体也同样是由空间的静态形式与时间的动态形式在对立统一中的生命形态。所以我们有必要把犯罪的时间理论与犯罪的空间理论“合二而一”来进行研究,并且称这一理论为犯罪的时空理论。当我们用这一理论去研究经济犯罪时,则称经济犯罪时空论。经济犯罪个体  相似文献   

16.
文化定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莲 《理论前沿》2001,(24):20-21
(一)文化定义及层面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而一般大众所理解的狭义文化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 ,而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所指的文化则是广泛意义上的大文化。国内外的学者都先后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 ,对文化给予了多种界定与解释。英国学者威廉斯曾说过“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二、三个词之一。大英百科全书在对文化一词解释时 ,引用了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 :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所收集的对文化的164条定义 ,以表示世界各国对文化一词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文中从陶瓷装饰艺术角度出发,在描述人物纹饰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运用状况的同时,揭示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质属性并予以美学、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提升,从而为现代装饰艺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网络是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从跨文化角度出发,从“古与今”、“中与西”两个层面来看,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是种强烈冲击,而传统文化的有力回应尚需文化人们的努力;网络文化作为舶来品是柄双刃剑,在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益处的同时,对伴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强权侵逼,我们也要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9.
“四个自信”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植根于我们党的伟大历史成就和由此奠定的历史自信之中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性、真理性,必须从讲清楚它们所具有的实践伟力、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上来下功夫。要坚定“四个自信”,首先就要从我们党、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无可辩驳的辉煌历史讲起,从建立“历史自信”抓起。要坚定“四个自信”,必须从根本上清除西方势力及其追随者利用强势话语权涂抹在我们的党史、新中国史以及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那些妖魔化的东西,打造充满历史自信的“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文学艺术中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理论解读,文章认为,“历史叙述”方法的转换是马克思文化哲学观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文化史”历史叙述逻辑中,马克思提出了典型的唯心主义文化哲学观。在确立“现实的历史叙述”方法论之后,马克思原有的文化哲学观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话题,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发展为人类文化解放的现实维度。为了建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观,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理解分析马克思原生态文化哲学观点,以求拓宽其视角,丰富其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