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安倍晋三第二次内阁期间是日本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非常“显著”的时期。安倍在第二次首相任内,经常出访中东,特别是重点加强与中东海湾重要能源出产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安倍第二次内阁期间,日本对中东能源外交主要涵盖了石油与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领域。安倍第二次内阁期间,日本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是各种因素合力推动下进行的。日本深化对中东能源外交,首要目标是要绝对维系与确保日本中东能源进口安全,以为日本经济社会正常发展提供绝对支撑与保障,同时适时乘机扩展和彰显日本在中东地区能够发挥出的独特外交影响力。日本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面临着不少挑战与问题。未来日本能源消费结构还是相当程度上要依赖油气等化石能源,所以,未来日本客观上无法避免地还要继续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而是否能够有效深化对中东能源外交,将是检验日本能源安全战略与日本整体外交智慧的“观察窗口”。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力量,中国和东南亚在清洁能源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战略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东南亚核电增量需求旺盛,中国核电发展势头强劲,为双方核电合作提供巨大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和东南亚核电合作不仅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且前景乐观.然而,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核电合作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东南亚的核电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中国核电走向东南亚面临不确定性多、政治风险大和国际竞争激烈等严峻挑战.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应制定东南亚核电市场开发的长远战略目标,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妥善处理与其他核电出口大国的关系,为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和能源低碳转型注入活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中东能源政策的调整及其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制于国内能源结构的重组和国际能源供求结构变化的影响,日本对中东能源政策做了一系列调整.面向未来,日本为确保中东石油进口的安全,将以政府援助为先导、民间合作为基础,谋求建立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并将力促中东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保证其国际能源供求体系的安全运作.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能源合作与日本外交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岩  王蕴 《当代亚太》2005,15(6):25-31
东北亚国家普遍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多边合作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各方的能源安全状况,而且有利于缓和地区紧张局势.但受制于日本外交政策,作为多边合作关键的中日两国却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合作只能在局部合作利益非常突出的场合展开.基于总体竞争、局部有限合作的判断,中国在积极主张合作的同时,必须提升能源战略,对日政策应做两手准备.  相似文献   

5.
非洲大陆与近海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非洲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近几年,为了应对国内不断增多的能源需求,同时也为了寻求摆脱对中东能源的依赖,日本逐渐加强与非洲的能源合作关系。日本与非洲加强能源合作关系,除了是为满足能源进口多元化这一显性目的之外,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目的,包括彰显日本的海洋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为日本继续追求"入常"服务等。不过,日本与非洲加强能源合作,还面临着不少挑战,日本自身的功利性目的、与美欧的竞争博弈以及处处与中国一争高下的心态,制约着日本进一步提升与非洲进行能源合作的水平与速度。  相似文献   

6.
鉴于东地中海地区地缘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日本近年来不失时机强化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外交。日本的东地中海地区外交,着重聚焦于推动解决该地区热点难点问题、海洋合作、能源合作、难民救助与非传统安全等领域问题。在继续巩固深化与东地中海地区重要国家关系的同时,日本近年来也逐步拓展对突尼斯、利比亚与叙利亚等影响力较小国家的外交。日本不断加强对东地中海地区外交,可以从谋求地缘战略利益与彰显全球影响力等多方面来分析与解读。日本的东地中海地区外交,由于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今后将会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俄能源领域合作前景:消除壁垒加强联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于中俄未来数十年的油气需求和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出口大国的事实,中俄两国将在能源领域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与外来是显而易见的趋势.表面看,中俄能源合作似乎发展很顺利,但跨国能源投资机制等始终制约着中俄关系在能源领域的进展.俄应将哈萨克斯坦作为前苏联国家与中国油气公司成功合作的典范而加以关注.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中俄必须汲取以往教训,采取行动清除令中俄能源关系发展天然潜力难以实现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对外能源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亚在俄罗斯当前能源政策和未来能源战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今后,俄罗斯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油气出口,推动东北亚地区内国家层次和企业层次的多边合作,最终极大地促进俄罗斯与中、日、韩三国形成长期、良好的能源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亚各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以来,随着官方交往水平的提高,其伙伴关系稳步发展。1997年,"新丝路外交"这一概念总结了日本的中亚政策。21世纪伊始,新的地区伙伴开始受到中亚的欢迎。20多年间,日本与中亚的合作突出了几个特别的领域,即教育、区域经济发展、政治改革以及能源资源,其多边外交关系提升到了建立"中亚+日本"的对话机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中亚政策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中国的中亚战略。日本的中亚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关系的发展造成一些影响,但是不能看作遏制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关系的政策,应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资源民族主义语境下日本能源外交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油价格高企时代,资源民族主义日益膨胀。比邻而居的日本在能源外交之路上推出了诸多新举措:一是快速提升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以期进一步拓宽能源进口源;二是在保持与中东传统友好关系基础上,通过合作方式和合作项目等方面的策略创新,寄希深度强化双方关系;三是积极与中、印等能源消费大国合作,以求提升国家形象。日本能源外交战略上的新策略,既非一朝一夕的构想,亦非既定方针,而是其外交经验的“积渐所至”。  相似文献   

11.
中泰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两国人民之间有亲戚般的深厚友谊.自1975年建交以来,中泰两国传统友好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中泰关系堪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典范.诗琳通公主是中国人民熟悉的老朋友,23年里18次访华,走遍了神州大地.由于公主殿下对中国的历史、语言、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较深的造诣,先后出版了十几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诗词和小说,为促进中国语言和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促进中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杰出的中泰友好使者.在泰国王室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下,手足情深的中泰传统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在21世纪一定会有更美好的前景,并将永远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2.
法德两国历经百年恩仇之后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和解,而相反地,中日关系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参照法德和解的原因,分析造成目前中日政治关系冷淡尤其是民间抵触情绪强烈的根由,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中印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年以来,中印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展,今年4月温总理的印度访问又开启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目前,两国边界争端虽未解决,但它不会成为两国发展关系的障碍.中印两国领导人都有着良好的合作意愿,两国在政治领域、经贸领域以及能源开发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论郑和远航在中非关系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郑和远航以前的中非关系、郑和远航与中非关系以及郑和非洲之行留下的疑问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郑和远航在中非关系史上的意义.中非关系源远流长,郑和远航将这一关系推至一个新的巅峰.在郑和之行与非洲的关系上,作者就郑和非洲之行的肇始、航线、结果、影响与意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郑和的非洲之行至少在6个方面留下了疑问,这些问题都在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5.
The Nakasone administration placed a high priority on relations with South Korea in diplomatic efforts for stability and peace in Northeast Asia. He was the first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to make an official visit, displaying a powerful leadership style in regard to Japan-South Korea relations that led to success in establishing a relationship of strateg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Sino‐Japanese relations seem much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Tomoyuki Kojima,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Keio University, still sees numerous problems that Japan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before the two countries can develop a truly close relationship. Points of friction include Japan's past aggression in China, Chinese nuclear testing, regional security issues, and China's criticism of Japan.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China and Japa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ince the Pacific War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held in Beijing on Nov. 12–13, 1995, by the Chin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位是用来分析当前国际关系的一个新视角。本文从这样一个视角来分析当前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并认为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症结在于中日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位优势之争。  相似文献   

18.
王桃 《东南亚研究》2006,(3):83-86,96
基于中越之地域与历史关系,中国学者对两国之关系虽然缺乏热情,但一直有所注意。随着近年学界对中外关系史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有较大的增加,然而至今尚没有总结性的文章。本文试图对过去百年来中国学者在中越关系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希望对推进此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The resumption of trade across the Sino–Central Asian border in 1983 accompanied a gradual thaw in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1)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alongside the Soviet Union) created a climate encouraging cross-border exchange. (2) Starting in 1983, improv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permitted cross-border exchange in Central Asia; over the subsequent decade, trade volume served as a marker of bilateral relations. (3) Beginning in 1990, efforts by the Chinese leadership to accelerate reform in North-West China, coupled with the independence of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led to a rapid increase in trade. Hence, the resumption of Sino–Central Asian trade was not grounded in meta-geographical projections – Silk Road, New Silk Road,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 but determined b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s in the two countries, accompanied by normalizing bilater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20.
Recently, President Jiang Zemin 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head‐of‐state ever to visit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This marks the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phase of evolving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 thus carrying the Sino‐Indian rapprochement forward to the next stage of concrete decisions. Given that the two sides have an interest in maintaining peaceful relations and have since been co‐ordinating their joint strategies in various multilateral forums, there seems no reason why they should not be able to resolve their problems across the table. However, their border dispute still unfortunately remains the greatest impediment to progress in Sino‐Indian ties. To start with, the two sides can initiate actions towards defining and demarcating the Line of Actual Control (LoAC) in the middle sector leading the way towards resolving the undoubtedly complex Sino‐Indian boundary ques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