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有三个文本。经过10余年的立法发展、司法实践,《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高检发研字[2013]7号)》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完善的法律文本,其确立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贯穿于侦查程序、公诉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监督程序。但也存在缺陷,如专家化程度不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诉讼权利保障上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当其在法治框架下审视的话,《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的三个文本也体现出权力主导特色。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在司法改革中确立了多元化的刑事特别程序.但是,立法突进引起“文本法律”与“实践法律”冲突:司法适用率低、被告人权利保障不力、诉讼周期依旧漫长等一系列问题.意大利对刑事特别程序不断修正,平衡个人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权利主导型模式:一方面赋予被告人更多程序权利,限制国家权力;另一方面保留部分职权主义传统,赋予法官更多程序审查权和检察官更大司法权力.我国刑事司法也存在人权保障和司法效率问题,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的权利模式对我国刑事司法改革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刑事诉讼中,法律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这些权利却被公安司法机关忽视甚至践踏。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一下保障其诉讼权利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自从国家代替私人成为控诉犯罪的主要承担者以来,鉴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特殊地位,其权利的保障一直成为刑事案件的重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在为国家利益进行控诉的正义大旗下,显得非常渺小。为此,被害人个人利益的保障成为过去几个世纪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是贯穿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制度,社会调查报告是适用于各诉讼阶段的证据材料。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应当确立控辩双方平等的调查权,明确控方有权力、有责任调查,辩方有权利、有条件调查,最后由法院听取双方的调查意见,作出裁决。控方调查应由人民检察院主导,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主、人民检察院为辅的责任机制才合法合理,公安机关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秉承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少年司法理论、强化辩方调查权利、法庭质证才能保障社会调查报告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6.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应当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此项制度的设计有效保障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与合法权益,但司法实践中也存在法定代理人干扰诉讼的违法现象。文章对法定代理人到场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立足实践提出了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沉默权     
沉默权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回答司法人员提问的诉讼权利,已被许多国家和一些国际性的法律文件确立为刑事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犯罪嫌疑人应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法律未赋予被控方沉默权。目前,法学界对在我国应否设立沉默权及其相关问题争议较大。本文阐述了沉默权的涵义、诉讼价值、适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有关重大刑事案件司法运作状况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发现,基于重大刑事案件的特殊之处,在公检法三机关的权力配置上"互相配合"远远优先于"互相制约"。而这种公权力"抱团"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刑事诉讼中控辩审三方的平衡,导致权力制约空白,进而为冤假错案的发生埋下隐患。基于此,应该根据案件之繁简情况对重大刑事案件进行分类处理,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遏制权力失控的司法审查机制,以稳固控辩审三方相对平衡的诉讼结构,进而切实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地位明显得到提升,但对被害人参与该制度权益的关注和保障却明显遭到忽视。无论在立法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尚存在被害人普遍参与不足、参与方式规定不明、诉讼权利无法保障等问题。这极易导致司法机关权力滥用,影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设置初衷和适用效果。基于此,在正视被害人参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困境的同时,需要让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重新回归,赋予被害人明确、具体的诉讼权利,区分案件类型分别规定被害人的参与方式及路径,规定被害人权利受侵害后的救济途径,并对被害人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进行有效限制。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增加了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益的规定,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单独作了规定。2013年初我院公诉科积极探索和创新,率先开展了“罪名解读卡”发放工作,并形成了一套“罪名解读卡”发放制度,其目的在于拓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取法律知识渠道,切实维护自身诉讼权益;便于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教育改造,促使其认罪悔过;增强检察机关检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界定法庭教育的概念和属性,全面揭示法庭教育制度的属性和功能定位,是解决当前有关法庭教育制度诸多争议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法庭教育是衔接公安、检察机关和刑罚执行机关教育、矫正环节的重要"桥梁";是贯穿审判全程的教育;是突出被告人主体性的价值教育;是强制性和干预性的特殊社会教育;是与审前社会调查、心理辅导、亲情感化、合适成年人参与、营造适当教育情境等程序保护措施和审判方式相辅相成的司法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和改造的方针。然而在立法理念尚须进一步推敲与配套制度缺失等诸多司法环境限制因素的影响下,新刑诉中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仍有未尽之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立法原则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立法体例相对集中,具有“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以及“犯罪记录封存”三大创新性制度。  相似文献   

13.
科学界定法庭教育的概念和属性,全面揭示法庭教育制度的属性和功能定位,是解决当前有关法庭教育制度诸多争议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法庭教育是衔接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刑罚执行机关教育、矫正环节的重要“桥梁”,是贯穿于审判全过程的教育,是突出被告人主体性的价值教育,是强制性和干预性的特殊社会教育,是与审前社会调查、心理辅导、亲情感化、合适成年人参与、营造适当教育情境等程序保护措施相辅相成的司法活动。  相似文献   

14.
女检察官是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中坚力量,这是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性以及女检察官的性格特点决定的。女检察官应加强业务培训、有效运用回访机制,准确适用不起诉制度与刑事和解制度,贯彻全程教育理念,以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5.
在未成年人刑事处理走向宽缓化趋势及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逮捕程序的改革价值在于推进刑事司法改革。文章从改革的背景谈起,对改革的价值、实务部门对改革进行的探索、针对改革探索的一些论争,进行了归纳梳理,进而对改革的进程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刑罚的教育感化功能,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一直坚持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少年司法指导方针。若要使该制度发挥其优越的法律和社会效果,关键是明晰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只有将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相分离,以独立的量刑程序为研究视角,结合社会调查报告所记载之内容,才能准确界定其属于量刑证据材料。  相似文献   

17.
012年《刑事诉讼法》中在特别程序一编增加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一节,旨在肯定多年来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经验,特别是首次在立法中确立了社会调查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合适成年人在场、犯罪记录封存四项新制度颇为引人关注。分析四项新制度的内涵与未来适用展望。  相似文献   

18.
捕、诉、防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性 ,上海市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捕、诉、防一体化的办案模式和工作机制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捕、诉、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深入开展亟需法律法规的健全、机制的理顺 ,同时要和审判改革、检察改革相统一 ,也需要有一批专业的稳定队伍  相似文献   

19.
试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地位和承担主体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是少年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少年刑事案件实施社会调查作了明确规定,<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即<北京规则>)第16条规定:"所有案件除涉及轻微违法行为的案件,在主管当局作出判决前的最后处理之前,应对少年生活的背景和环境或犯罪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查,以便主管当局对案件作出明智的判决".  相似文献   

20.
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审查与确定,直接关系到对犯罪嫌疑人是否追究刑事责任,是否从轻或减轻处罚,以及是否适用死刑等问题。在对证明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据种类作出分析,并探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认定困难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审查认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