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罪错未成年人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并根据其个性因素差别分级构建相应的处遇措施是实现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向更加公平、高效、人道目标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并且在罪错未成年人的责任年龄、罪错行为的严重程度、罪错未成年人的处遇措施以及对罪错未成年人适用的诉讼程序等方面都建立了发达的分级制度。在充分借鉴其立法规定、相关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我国未来在构建和完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时应当首先从正确理解和贯彻教育优先原则、确立罪错责任年龄、适时调整刑事责任年龄、完善针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罪错未成年人的保护处分措施这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科学分级是精准干预的基础。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沿用了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三分法,并对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作了更为详细的界定。然而,新法中三级行为的边界仍然不够明晰,导致出现罪错行为区间模糊、干预主体分工不明、干预措施笼统等问题。可将严重不良行为进一步细化为触法行为、一般治安违法行为、严重治安违法行为、触刑行为,从而构建起六个层级的罪错行为和相应的干预措施。作为严重不良行为的主要处遇方式,专门学校如何实现有效教育和矫治,还需加快探索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涵盖于一系列制度设计中,包括轻微罪行的非犯罪化处理、非刑罚化和量刑从宽、扩大适用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犯罪记录封存和免除前科报告义务、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的刑罚替代等。由于相关立法规定概括、松散而缺乏完整性、体系性,实践中在具体制度运行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应当坚持儿童福利、国家亲权和恢复性司法理念;明确基于情节的罪错行为评价标准,完善未成年人轻微罪行的非犯罪化转处机制;完善未成年人减刑、假释制度,并设置专门的未成年人减刑、假释程序;将免除前科报告纳入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并明确犯罪记录封存具有免除报告、禁止查询和消灭前科的三重法律效果;参照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立法模式,构建司法化的收容教养程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未成年人实施的恶性事件频现网络,引发社会广泛担忧,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兴起热议,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制度建设成为热点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将罪错行为分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三级,但因缺乏个体行为考量,划分标准和配套措施等方面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宜将罪错行为划分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触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等四级,相应地建立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并衔接紧密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制度。  相似文献   

5.
以教育和保护为目的对罪错未成年人实施保护处分,对于预防违法犯罪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分析M区人民检察院2018-2019年间办理的罪错未成年人保护处分案件,当前罪错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工作存在适用理念和条件认识不正确、相关单位职责不清、专门学校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收容教养措施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对此,应更新理念,完善立法规定,制定未成年人差异化构罪标准,建立分级化处遇流程,建构我国的保护处分制度。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未成年人刑事处遇以监禁刑为主导,非监禁刑及非刑罚处遇措施不够丰富,教养处遇存在立法规制不足、实际操作散乱等问题。因此,在废除了劳动教养制度的大背景下,应当以法治化、人性化、社会化和多样化为方向,推动未成年人刑事处遇制度的改革,并重点推进未成年人教养处遇的立法完善,加快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制度的改革,使之适应犯罪治理和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前科制度的存在对前科者尤其是罪错未成年人的不利评判效应,对未成年人的发育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有违刑事处罚的目的,我国应当确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以淡化罪错未成年人因其犯罪记录而在重新步入主流社会时遇到的阴影和障碍,消除罪错未成年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有效地预防未成年罪犯的再犯罪.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团伙性、突发性并有低龄化趋势的特点,在治理对策上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采用分层、多形式教育方式,以达到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团伙性、突发性并有低龄化趋势的特点,在治理对策上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采用分层、多形式教育方式,以达到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的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低龄化、团伙化、手段成人化、类型多样化等特点,而家庭环境不良或监督、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五种类型的家庭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1)残缺型家庭;(2)教育和抚养方式不良型家庭;(3)家庭条件优越和"经济运行不良"型家庭;(4)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5)知识结构不良型家庭。由于家庭与未成年人的天然关系,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较之学校、社会更直接、更有效、更重要,父母的教育态度、行为方式和成长环境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