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犯罪的高发态势以及电子数据法律规范的发展,对法律人电子数据审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时间要素则为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审查提供了有效的切入口。电子数据的时间审查以传统时间要素原理及系统性原理作为基础,以证据审查矛盾律为方法指导,并对电子痕迹理论进行了创新。电子数据的时间信息一方面来源于其本体形式中的附属信息时间、网络多节点时间、全盘时间线以及电子数据的自然映射时间;另一方面来源于其拓展形式中的文书记载时间、截图反映时间、光盘中时间信息以及电子版文书的附属信息时间。电子数据时间审查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电子数据机器时间与诉讼时间的比对,可特别关注电子数据首次收集、提取时间;电子数据机器时间与自然时间的比对,由此发现电子数据机器时间被人为篡改的情况;电子数据机器时间与机器时间的比对,由此还原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或发现异常电子数据。  相似文献   

2.
在提出一种电子资料学理分类方法——证明机制分类法(将电子资料分为电子文书、音像资料、系统记录三个大类)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米的完善措施,分别深入探析了三类电子资料真实性审查判断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构建了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中判断电子证据真实性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涉及电子证据的民事案件中 ,由于影响电子证据真实性的因素很多 ,对它们都予以审查是不可能的 ,这时就需要根据电子证据真实性的标准来判断 ,必要时应采取“高度盖然性”标准 ,这是判断证据真实性的最低标准。采用这一标准有助于法官在证据的真实性没有确凿把握的情况下进行裁判 ,避免了犹豫不决而导致的拖延诉讼或拒绝裁判  相似文献   

4.
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真实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电子证据的内涵,并根据电子证据的特征,提出了保证电子证据真实性的安全技术措施,以及鉴别电子证据真实性的方法,而且结合国内外立法,论述了从哪些方面来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电子数据审查规则围绕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关联性四个层面展开。但在司法实践中往往过于强调真实性审查,而忽视其他层面的审查,甚至认为后者的价值顺位可以让渡于前者,补正采用。在取证活动中,此种做法不仅易使公民权利遭受侵害,而且可能引发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困境等一系列问题。故应当从权利保障的视角重构取证原则和程序,依据价值层次重构审查规定,梳理非法电子数据排除规则的适用情况,使合法性审查发挥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6.
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认定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电子数据,这类证据存在难甄别、弱关联、标准不明等诸多问题,不断挑战传统证据论证模式,为了充分保障有效打击,针对电子数据提取和审查的特殊性,建议在认定这一犯罪时适度放宽对客观行为证据“三性”的审查引入智能算法,对主观明知的论证采取推定或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等规则,孤证禁止的限制可以被突破,以便更加合理适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申请人对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法院需要对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由于政府信息的动态性、信息持有主体的特殊性等原因,法院在举证责任分配、证据审查、调查取证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8.
证据是当事人争讼的焦点,也是法官审理案件认定事实、适用法律进行裁判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要坚持三性:法官的中立性、程序的公正性、规则的有效性。同时,应对我国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七种证据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等特点,使其与司法存证的结合愈发紧密。但是,区块链证据的真实性审查标准在现实中面临两难境地,集中表现在刑事民事审查标准与地域审查标准存在差异、审查程序混乱等。区块链证据真实性审查,在完善思路上应明确以平等性、程序性、合法性等为核心的审查理念,同时基于类型化思维完善区块链证据真实性审查标准。在配套机制上,应设立合理的质证规则,提升证据的转化率,且辅以多元化的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使电子数据证据成为当前数量庞大的民事纠纷案件中被频繁提及和使用的证据形式.为了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因规定不甚明晰而屡发争议的电子数据证据问题,尽可能弥补法律法规固有的滞后性缺陷,推动案件事实的精准认定和纠纷解决的高效有序,新《民事证据规定》对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  相似文献   

11.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已经感受到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与此同时,网络侵权、计算机犯罪、电子商务纠纷案件也大量涌现出来,而目前我国电子证据方面的立法还相对滞后,司法实践中运用电子证据的规则不一.因此,加快电子证据立法、正确界定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审前准备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诉答程序具有确定争点、防止诉讼突袭并开示事实与证据的功能。应将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行为定位于被告的权利。在我国,被告不按时提交答辩状的不宜采用英美法系“不应诉判决”的制度。考虑到被告提交答辩状,对充实审前准备程序,避免诉讼拖延具有重要意义,应从制定设计上鼓励被告按时提交答辩状。为了使当事人在诉讼的初期尽可能提出全部的攻击防御方法,并有助于简化和限缩争点,民事诉讼法应进一步规范起诉状与答辩状的记载事项。  相似文献   

13.
在民事诉讼中,“证明妨碍”行为时有发生。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必须加强对这种行为的规制。现代“证明妨碍”制度并非在我国自然生长,它源自英国,因此,须对“证明妨碍”制度之生成、概念与要件充分了解,并对当下我国“证明妨碍”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以探求“证明妨碍”制度在我国构建之径路。  相似文献   

14.
推定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的诉讼功能不同,民事诉讼中推定适用的基本规则应分为法律推定与事实推定两种。同时为了加强程序规制推定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需要设置推定适用的程序性规则。另外,为了平衡当事人的攻击与防御手段,需要赋予受推定不利影响的另一方当事人以救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视听资料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中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它对于民事案件的审判具有其他证据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但又存在着易被伪造、篡改的缺陷。视听资料的取得必须合法,合法收集到的视听资料要与案件有关联性,对视听资料的使用要严格依法审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认制度是民事证据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对之均加以详尽规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第1款中对自认制度有所提及,但仅作为一种举证责任的例外,并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自认。文章通过阐述自认的基本含义、成立的法律要件、价值分析以及自认制度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要从根本上引进和完善自认制度,必须认识到自认制度发育所需的制度环境、观念环境和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海事强制令和诉前停止侵权行为制度缺乏普遍适用性而无法满足诉讼实践需要的现状,设立行为保全制度已成为基本共识。完善的行为保全制度包括要件和程序两个部分:要件包括权利保护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申请人须具备保全请求资格并提供担保和证据;程序包括申请担保、审查、裁定、执行、复议和诉讼。  相似文献   

18.
送达犹如一根锁链,将民事诉讼各个阶段牢牢连结在一起,但实践中送达难问题日渐突出,已严重制约着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邮寄送达中,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前置性条件和实际操作不符,送达参与主体的有限规定与送达回证的硬性要求又制约着送达的效力。考察国外立法,无论当事人主义还是职权主义,送达的当事人主体地位均未被虚化,而我国却恰恰相反,送达事务由法院大包大揽,使得职权主义下法院的父爱主义与无力承受审判压力之间的矛盾急剧加大。借鉴两大法系的送达制度,反思当下邮寄送达存在的纰漏,我国邮寄送达应重拾当事人主体地位并扩大送达参与人范围,同时使瑕疵送达拥有补正机会。  相似文献   

19.
诉讼契约是指以产生诉讼法上效果(程序形成效果)为直接目的的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审判局限性的存在以及强化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理念,要求构建诉讼契约理论,拓展其类型。但民事诉讼目的的多元性、纠纷类型的多样性、民事诉讼法的公法性质都决定了诉讼契约应以诚实信用原则、契约双方诉讼能力相当以及不危及公益为限,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制,方能确保此项制度更具理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