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从众行为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和较为一致的行为方式,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执行及社会文化的延续。但是不分析实际情况一味地盲从有时会给社会或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从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众行为具有正负效应。人们应当减少盲目从众,遇事要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生网民的从众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大学生网民的从众心理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网民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具体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减少大学生网民从众心理消极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性贿赂犯罪的惩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贿赂"使得行贿人对受贿人的"关照"从物质层面上升到感官、精神层面,在"体贴入微"的同时更具隐蔽性;"性贿赂"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具有比财物贿赂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贿赂犯罪的一种新形式."性贿赂"呈愈演愈烈之势,道德的调整已不足以抑制其危害,惩治性贿赂犯罪不违背刑法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4.
章彬 《人民政坛》2012,(8):37-37
《人民政坛》编辑部:我是一名去年底新当选的县人大代表。在一些会议场合,当大家围绕某个主题或者论调发言时,其实我很想从不同的角度说一些跟大家的看法有所不同的观点,包括一些意见建议,但我担心自己的观点会成为“异类”,常常也不自觉地跟随大家的论调。我很矛盾,有时候说出来的话并不是自己内心想说的话。请问我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绑架犯罪心理指向的实证性调查,从绑架犯罪行为人的图财心理、抗拒心理、报复心理等方面,对我国当前绑架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指向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求促进绑架犯罪的预防、控制、侦讯、矫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权色交易日趋严重,性贿赂已经成为催生腐败,危及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温床,严重阻碍我国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但是,我国现行刑法重点规制物质性利益的贿赂犯罪,对于涉及非物质性利益的性贿赂犯罪问题没有明文规定,法律上的漏洞引起了实践中的茫然。因而,有必要对比古今中外的立法例,详细分析性贿赂犯罪化问题的若干争议,认真考察性贿赂犯罪化的可行性,并从现实角度对现行法律进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构成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渴求自主心理、嫉妒攀比心理、盲目模仿心理、及时享乐心理;就其内在品质而言,主要包括犯罪思想、道德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意识、交际意识、审美意识、犯罪习惯和犯罪性格。预防青少年犯罪,最关键的问题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动,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通过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认定一起凶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此次案件的实测中,较为充分地表现出犯罪心理动态分析在心理测试中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对案件进行客观的、动态性的分析,完整地把握案情,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9.
预防犯罪首先应预防犯罪心理的形成。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其犯罪心理的成因,据此可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家庭、高校、社会有着不能忽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性贿赂入罪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公务员的"性贿赂"案件屡见报端,此类行为亵渎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不可收买性,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损失。对性贿赂是否需要动用刑法来制约问题上,法学界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即肯定与否定。目前,学界有关"性贿赂"入罪的代表性观点有两个,其一为利益或不正当好处修改说,其二为单设罪名说。对"性贿赂"犯罪案件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具有可行性,主要是从有利于实现实体真实、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经济效益价值、有利于实现保护被告人权利与保证诉讼效率之间平衡、符合中国的诉讼结构模式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理论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绝不是曾被人错误传播的和百姓日常俗称的“测谎”。“测谎”是被某些人错译、错传、错用的非科学概念。此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检测人有无经历过特殊事件的心理痕迹 ;技术评判原理是 :主试使用口头言语唤起被测人认知活动时的心理生物反应图谱的变化 ;实案测试时 ,人可以选择沉默不答或者随意简单回答方式。此项技术可划分六个阶段技术 ,其中第一阶段犯罪心理动态分析描绘最重要。此项技术有八个方面的作用和四个方面的局限性 ;测试技术人才最为重要 ;基础理论绝不能再传播错误和过时的“测谎理论” ,实践部门切莫再盲目购置未经各类实案检验的所谓自动化测试仪器  相似文献   

13.
“性贿赂”行为主观上必须有利用性作交换条件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故意 ,客观上必须实施用性去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其侵犯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公务人员的廉洁性。因此 ,对该行为的惩处应与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公务人员失廉的结果、程度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构建职务犯罪心理生成的有效预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维安 《理论月刊》2007,(10):99-102
职务犯罪心理生成的有效预防体系应是包括教育预防体系、制度预防体系、监督预防体系、惩罚预防体系等完整体系。这样有效预防体系可以使职务犯罪者不想职务犯罪、不敢职务犯罪、不易职务犯罪和不能职务犯罪,从而使职务犯罪心理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5.
"性贿赂"问题的讨论存在一些误区,其社会危害被人为放大。"性贿赂"可以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解决,入刑是刑法依赖的体现,会产生认定、查证和量刑上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难题,不利于贿赂犯罪体系的协调,必要性和可行性不大。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依据,推动官员受贿犯罪的心理要素及其组合,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腐败官员与行贿方长期消极互动的结果。从动态演变的历时性角度分析,贿赂双方通常要经历初识、试探、交易、结盟、暴露和服刑六个阶段,虽不是每个贿赂犯罪都会经历完整的过程,但处于不同阶段的贿赂双方的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进行动态的心理分析,对侦查、预防和矫治贿赂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吸收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引入的干扰变量——“自我一致性”的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较好地解释了青少年的从众、不从众和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青少年在同龄群体强大的从众压力面前会有所妥协,但在私人态度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反从众倾向。  相似文献   

18.
性贿赂行为作为与贪腐密切相关的一种行为究竟应否入罪接受刑罚,已经成了社会一大议题.在以社会群体为样本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公众的认识已经反映出性贿赂具有极大的、应该纳入刑法规制的社会危害性;再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看,性贿赂行为也与一般贿赂行为一样,具备了符合犯罪的所有构成条件.性贿赂行为入罪实则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9.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各类案件的侦破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投毒案件中犯罪心理有其独特性,投毒案件中心理动态分析对该类型犯罪心理测试编题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与应用概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开发,以国产PG——I、A心理测试系统的研制和使用为标志,是综合运用现代心理学和实验心理技术成果以及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等研究成果,通过国产PG——I、A型心理测试仪和智能计算机,同时同步记录人的多项心理生理反映指标,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映相关度的实验心理技术。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出的刑侦审讯心理技术,近20年来已成为刑事案件侦查、审讯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但同任何刑事技术手段一样,它在应用中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我们既要充分认识这项技术的先进性,又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进行应用研究。使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必须在法律制约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