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着眼于全球化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而提出的普遍性价值,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具有承继性、创新性、包容性、时代性、先进性等特征,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应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社会相互关系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过程就是人类现代化过程 ,目前仍然是非西方国家依附西方国家和西方文化“一元”地影响和控制国际社会的过程。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呈现出国际社会之间和国家社会内部各种主体之间依附与融合、封闭与独立、一元与多元和一极与多极的复杂局面。针对这种局面 ,人类必须改变全球化的现状和方向 ,倡导独立精神、文化多样化发展原则 ,同时要防止封闭性和多元化的偏向。为此 ,必须运用辩证思维 ,坚持“一元价值和多样文化模式”的辩证关系 ,建立一种“道义相归服”的“人类关系趋同”走向。只有这样 ,各民族国家才可能共同发展 ,为全人类的大同式融合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从“关系性”这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背景知识角度看,中国外交文化中存在一种“礼尚往来范式”,基本含义源于“礼尚往来”的经典智慧和“礼和天下”的悠久经验,但在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碰撞中遭遇挫折。新中国建立初期,“礼尚往来范式”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含义,包括外交观念和实践中的“对等斗争”“平等互利”“同等尊重”,又在改革开放后增添了“礼法互鉴”的附加含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礼尚往来范式”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逐步实现了思维方式、表达形式、行为模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方式是“过程式对弈”“领域间互惠”“文明型共生”,主要特征是“重联通”“保增量”“促大同”。应加强对“礼尚往来”等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当中国与非洲国家努力构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互利合作取得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之际,一些西方媒体却掀起一股企图诋毁中非关系的西方非洲版“中国威胁论”,大肆炒作中国在非洲搞所谓的“新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5.
国际社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力量的较量更为激烈。美国一些政客煽动针对中国的“文明冲突论”,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也违背国际社会对和平发展的渴望。中美两国应大力加强人文交流,积极开展文明对话,通过互学互鉴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宋微 《国际问题研究》2023,(3):1-21+138
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核心是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以平等的方式推动文明间互鉴,尊重现代化发展的人民性。中国对非援助的核心与全球文明倡议的内核相契合。长期以来,中国把提升非洲自主发展能力作为对非援助的核心主题,在技术和治国理政方面为非洲提供援助,助推非洲实现自主发展。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冲击,中国对非治理援助也面临新的挑战。全球文明倡议为新时代中国开展对非治理援助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应在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积极支持非洲走自主发展之路;在倡导平等互鉴基础上,优化治理援助项目评估;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前提下,重视培育非洲治理根基,提升非洲治理效能,助其实现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7.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全人类进步的最新探索,是在百年变局背景之下就文明文化差异、国际思潮发展、国际格局走向等重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如何看待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意义和进步特征,可以围绕中国外交理念、国际思潮、国际传播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主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演讲中正式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概念.②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①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人类共同生活积累而成的稳定价值观念,也是人类长期以来所不懈追求的理想原则;既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共同发展进程中所形成客观关系的总结与整合,也是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②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阐述和研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全球治理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WTO 的法律文化是市场经济的法律文化, 即权利文化, 它集中体现了“法治精神” 、 “自由精神” 、“民主精神”和“平等精神” , 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WTO 法律文 化存在深刻的矛盾。中国加入WTO 后, 只有吸收、借鉴和移植WTO 法律文化才能顺应经济全球 化的历史潮流, 实现自身的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特别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价值诉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大格局与大担当,折射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价值观格局的此消彼长,即西方大国的话语霸权逐渐式微、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话语权不断增强。面对世界动荡变革期,中国将内外兼修、迎难而上,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非洲外交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实亲诚"与正确义利观为核心理念,把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同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等方向发展,中非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事务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对非洲外交的理念与实践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文明的国际观基于自身文明成长的经历而产生,却具有不同的实践发展与理论旨趣。国际观与空间理论密切相关,从空间视角阐释国际观的理论逻辑发展,更有助于深化对东西方国际观的比较研究。西方国际观蕴含着抽象单一的空间意识、基督教文明的一神论信仰与零和博弈的民族国家范式,造就了个体主义的国家观、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观和现实主义的行动观。与西方观念相对应,胸怀天下观体现了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既有海纳百川的天下情怀和多元文明的和谐共生观念,又以新时代的空间正义反对西方的空间霸权。在本体论层面,胸怀天下观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以其礼仪人伦、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的理论内涵实现了对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空间观念的超越;在认识论层面,胸怀天下观作为中国分析世界空间格局的基本世界观,以其多元共存、合作共赢特征意味着对西方近代空间理论的超越;在方法论层面,胸怀天下观作为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法论,以积极进取的使命感回应国际社会普遍关切,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世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以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为出发点推动全球新型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挑战了西方现代空间理论。  相似文献   

13.
文明论:东北亚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东北亚区域研究重要的理论架构,文明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东亚文明“浑然一体论”的束缚,进一步理解东北亚区域文明的基础构造,把握东北亚区域文明结构体系内部“中心—边缘”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处理好国别研究和区域文明整体研究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中加深我们对东北亚区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钟诚  张弘扬 《东北亚论坛》2023,(1):72-85+128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变,构建东亚人文共同体成为中国国家发展、东亚区域合作与东西文明互鉴的必然选择。中日韩三国历史上深厚的文化交流传统、长期共享的儒学知识与儒家文化、由相似近现代历史促成的“东亚意识”、以“鲁迅文学”“东亚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思想传统为东亚人文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前置条件。然而,日本近代以来对亚洲邻国的侵略、其在战后缺乏深刻反思以及“美国内在于东亚”这一事实,造成了诸多阻碍东亚人文共同体形成的质素。此外,在构建东亚人文共同体的过程中,中日韩三国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均应纳入我们的视野。在审慎处理“儒家文化—本土文化”“精英阶层—大众阶层”“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三组基本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东亚人文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应聚焦于以下几点:官方文化对话与民间自发交流共进;重建文化领导力与尊重文化异质性并举;改革教学体系与运用文化遗产并重;以智识支持促进规范内化,寻求原创性知识产品。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拉关系迅速发展并愈发呈现一种新趋势:中拉合作正超越传统的政治经济领域而拓展至人文交流、经验分享和文明互鉴等更深更高层次。这种趋势背后的动力一方面源于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源于相互理解的缺乏日益阻碍中拉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2018年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和2021年《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的发布,为新时期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质升级、稳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行动指南。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来看,中拉合作关系要保持稳定和可持续性,亟待构建一种以中拉命运共同体为思想引领、以实现共同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知识分享和发展互鉴为手段、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的新型交流合作关系。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观形成的基础上,分析推进中拉发展互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释中拉发展互鉴的目标、内容和路径,并就如何通过发展互鉴构建新型交流合作关系提出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外交是中国对拉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拉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中拉文化外交经历了文艺外交和文明外交两个层次。随着中拉关系步入"构建发展"的新阶段,中拉文化外交也上升到思想外交层次。中拉已经具备了进行思想外交的条件:拉美国家主观上更加认同中国走自主发展道路的理念,中拉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中拉已提出构建发展未来关系的先进理念。中拉思想外交的重心是塑造中拉共识。当前,中拉应就三对问题达成共识。一是一致性与差异性,其实质是"和而不同"的问题;二是共同发展与自主发展,其实质是"共建共享"与"自立自强"之间的平衡问题;三是主动性与相互性,其实质是"互学互鉴"问题。中拉可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多元化文化外交主体、推进学术文化外交、完善文化传播体系以及加强文化产业合作等路径共塑中拉共识,并使其深入中拉双方社会,最终内化为双方民众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命运已经与世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秩序重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进程。世界资本主义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引发严重后果,并形成锁定效应,使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卡夫丁峡谷",这将是未来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基本世情。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狭隘的意识形态偏见,包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展现出多重世界历史价值。本文认为,命运共同体世界将推动人类社会形成新的发展范式:一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为主导的政治范式;二是对话谈判、求同存异为主导的安全范式;三是合作互补、开放共赢为主导的经济范式;四是互学互鉴、多样共存为主导的文化范式;五是保护优先、绿色低碳为主导的生态范式。但是,命运共同体世界的形成应遵循双边命运共同体、多边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多层联动、循序推进的方式为发展路径,并要把握好虚拟共同体转型和命运共同体创建的辩证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无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导者、引领者和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宝贵精神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落脚点是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开放包容等理念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依据。"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文明交流与互鉴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观等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性、关联协作性、整体大局性、包容互补性、和谐共生性等内涵。习近平外交思想启示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力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中外哲学、文化交流历史, 我们看到,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漫长过程中, 自由、平等、博 爱、人权、民主、共和、科学等这些反映西方工业文明的政治、伦理、哲学思想, 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两大现代西方 哲学思潮的许多哲学观念, 对我们的观念更新、社会变革起着催化促进作用。尤其是传入中国的一种先进的现 代西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把一个贫穷落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旧中国变成了日益繁荣倡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观今鉴古, 今日中国要发展、要富强, 既要宏扬中华民族自己 的优秀文化传统, 又要坚持改革开放, 扩大中外哲学文化交流, 批判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进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国际问题研究》2020,(2):F0003-F0003
为纪念世界经济论坛创办50周年,应论坛总裁布伦德先生邀请,戚振宏院长为《塑造多元概念世界2020》特别报告撰稿,围绕“文化与认同”主题,阐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社会携手合作,加强全球治理,妥善处理文明、文化多样性,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