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入世”后我国商标犯罪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作富  赵永红 《现代法学》2001,23(2):102-106
清除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有关法律,制定并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是目前我国立法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刑法在对商标的保护对象、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范围以及关于其它商标犯罪的规定等方面均有待完善。应该扩大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范围、增设反向假冒商标罪并将假冒注册服务商标行为明文规定为犯罪。  相似文献   

2.
余新来 《检察风云》2022,(18):52-53
<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许多爱美女士为吸引他人“眼球”又苦于囊中羞涩,便购买廉价商品,令非法医疗美容机构有了可趁之机。李淑红和生产、销售假美容药的上线及下线隐匿于网络,4年多来,频繁交易,形成了一条黑色利益链。2022年5月16日,河北省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后,作出终审判决,14名涉案人员均获刑领罚。主犯李淑红因生产、销售假药罪获刑10年;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罪获刑7年;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获刑1年;三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20万元。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罪量要素从“销售金额”变为“违法所得及其他严重情节”,假冒内容从“完全相同”变为“基本相同”。规范的发展变化产生了罪量标准适用、不同罪名的区分、共犯责任认定等法律规范适用新问题。需要精准认定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中的违法所得,并对其罪量要素“其他严重情节”进行体系性解读;区分适用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与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伪劣产品罪;准确认定中立帮助者、组织领导者、业务、行政人员等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共犯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4.
郭洁 《中外法学》1993,(6):78-79
<正> 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2月22日颁布了《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假冒商标犯罪作了全面的修改和补充。本文就假冒商标犯罪中的一罪与数罪问题谈如下认识。一、假冒商标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从立法者本意上讲,是指单纯地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不包  相似文献   

5.
王良豪 《法制与社会》2010,(32):258-259
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在界定假冒专利罪时存在较大分歧,刑法对假冒专利罪的规定亦存在不合理之处。本文从专利法出发,认为应将冒充专利的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并在立法上予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闫艳  丁明 《法制与社会》2010,(11):142-142
本文以“万艾可”案为例,认为盛某非法销售假冒“万艾可”销售金额达23万元,同时触犯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与非法经营罪,属于法条竞合犯,应当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规则,认定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相似文献   

7.
司法实践中对假冒注册商标罪中的相同商标争议较大,通过对相同商标定义、相同商标的认定、相关公众和特定主体等难点分析,从中获取正确的理解,对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罪与非罪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假冒商标罪是商标使用者违反商标管理法规,在同类商品上冒用他人的注册商标而侵犯他人的商标专用权,并骗取消费者的信任而有损于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我国刑法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中,第一百二十七条对假冒商标罪规定:“违反商标管理法规,工商企业假冒其他企业已经注册的商标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相似文献   

9.
摘要选取了2003年至2007年北京等四地共28件已生效的假冒注册商标案,通过比较、分析、统计,发现这28案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罪名认定、刑罚适用等方面。在罪名认定上,假冒注册商标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极易混淆。在量刑方面,缺乏规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对此,在刑事政策上,应从严从重打击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在立法技术方面,应适当提高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法定刑并细化标准;在罪名认定方面,应从立法本意及行为本质入手正确定罪;在刑罚适用方面,应严格按照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判处刑罚。  相似文献   

10.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93年通过的《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中,扩大了1979年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主体和对象范围,相应地提高了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法定刑。1997年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了侵犯商标类犯罪的三个罪名,即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商标标识罪。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民法保护,除了民法通则的规定以外,1982年颁布了商标法,并于200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商标法的决定。在商标法的修改决定生效施行以后的一年内,为了正确审理商标类民事纠…  相似文献   

11.
张剑 《中国检察官》2013,(16):62-64
[基本案情]被告人吴某,男,36岁,因涉嫌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由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于2011年4月21日被羁押,2011年5月5日被逮捕。一、本案诉讼经过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后,以吴某涉嫌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于2011年7月5日向该院公诉部门移送审查起诉。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以京西检刑诉[2011]508号起  相似文献   

12.
植物新品种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员。严重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假冒植物授权品种情节严重的行为应明确定性为假冒植物授权品种罪,并规定其法定刑,予以刑罚处罚。刑事立法应增设此罪名,加强对植物新品种的刑事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
侵犯知识产权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违法犯罪必将日益突出。针对刑法规制知识产权的犯罪存在的一些疏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反向假冒应纳入假冒商标罪的范畴;在非专利产品上擅自使用专利标记、以自己的非专利产品假冒他人的专利产品、实施专利的行为,是假冒专利罪的具体表现形式;用故意及商业规模来限制侵犯著作权罪的调控范围。  相似文献   

14.
假冒专利罪疑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冒专利罪保护的法益是超个人法益,因此,假冒并不存在的他人的专利,以及未获专利却谎称已获专利的行为,构成假冒专利罪;非法实施他人专利的专利侵权行为,从应然的角度讲,应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但从现行立法规定来看,无法以假冒专利罪定罪处罚;在生产、销售的伪劣商品上假冒专利,或者还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均应数罪并罚;专利权的刑法保护以选择集中型和散在型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15.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若干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刑法除第213条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之外,还于第214条规定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这对于加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打击假冒注册商标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理论界对该罪的探讨十分薄弱,实践中对该罪的认定仍有疑问,很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系争商品与权利人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是否为“同一种商品”,是区分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关键要素。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应依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从客观到主观的认知路径,采取“锚定参照对象→对比商品名称→辨别功能和判定公众认知”层层递进的判断方法。在递进式判断中,如果权利人主张或者司法机关指控的被侵权商品是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则进入下一层级的判定,反之则作出罪处理;在前一层级为肯定性结论前提下,如果系争商品与权利人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名称相同则入罪,反之进行下一层级判定;在第一层级为肯定性结论、第二层级为否定性结论的情况下,如果系争商品与权利人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功能用途等功能性和相关公众认知等实质性方面相同则入罪,反之则出罪。  相似文献   

17.
日前,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了一起商标权犯罪案件,8名犯罪嫌疑人因非法制造、销售假冒“脑白金”和“黄金搭档”产品以及商标标识而被分别判处三年九个月至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09年底,被告人毛某、陈某、吴某和承某雇佣工人以在自来水中加入甜蜜素、色素、  相似文献   

18.
周详  曹刚 《电子知识产权》2006,(3):22-25,30
引言我国专利法对专利侵权行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冒充专利行为和假冒他人专利行为的法律责任作了严格区分。不过,在司法实践中,个别司法机关曾将依法只承担民事责任的专利侵权行为“解释”为“实质的”假冒他人专利行为,从而以假冒专利罪“顺理成章”地将专利侵权者  相似文献   

19.
假冒专利罪是指违反国家专利管理法规,在专利有效期阴内,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假冒专利罪与非罪、假冒专利罪与其他罪的界限有时难以认定。笔者在此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20.
工商局的行为构成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罪易杜非《人民检察》1995年第5期发表了金弋同志的《工商局处理假酒的做法是否构成犯罪?》一文。笔者认为,工商局违法处理假酒的行为构成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罪。理由如下: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罪,是指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