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大命题,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开辟和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时代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命题,需要将其放置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宏观视野下考察和审视。鸦片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国道路的本质规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节点,立足唯物史观,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百年探索的历史脉络,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就和经验,对于进一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现代化道路的方向和核心力量,坚定不移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走向国富民强的科学抉择。基于世界现代化的实践史,可分别从时间、价值和实践三重维度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并澄清它与工业化、西方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始终秉承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展开了对资本现代化的历史性分析和实质性批判,并极富远见地勾勒了未来现代化的情形。马克思的现代化设想在中国得以落实,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结合具体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引领中国人民迈入现代化行列的成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应对世事变化过程中的睿智之举。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在朝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上,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并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集中力量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形成内在规定性,内蕴着三重面向。从现代化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体现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有机结合;从社会主义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与推进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完成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由马克思视域中的“历时性”关系转向中国实践场域下的“共时性”存在,从而赋予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性质;从文明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不仅符合人类文明演变规律,其自身目的旨趣又推动和引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充分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推进国家现代化是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为应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明晰:现代化之于中国的首要意义在于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赢得国家独立,迎接现代化成为先进政党改变落后国家状态的战略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最初将现代化定义为工业化,将其作为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并在探索中逐步明确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基本内涵,开启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愈加自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可以引领世界现代化前进方向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重塑辉煌的主基调,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主旋律。在追求现代化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话,在坚持原则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规律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拓新性相统一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始终彰显人本逻辑、推进“并联式”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利用和驾驭资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展现中国气派的全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在西方话语霸权下成立,是由于我国用发展着的实践解构了“文明基因论”“历史终结论”“国强必霸论”“文明冲突论”等一系列西方话语,从而建构了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玉才 《学理论》2022,(9):12-15
经过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和发展优势。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与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付高生 《求知》2023,(4):28-3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就是迈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建立百余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梦想而不懈奋斗,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资为本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相似文献   

8.
侯震 《学理论》2023,(5):5-7
中国式现代化经过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完备的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向整个世界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韩庆祥 《政治学研究》2022,(6):26-35+156-157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表明二十大报告意义重大、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重要文献。深入学习研究二十大报告,发现贯穿其中的一个大逻辑,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它包括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世界逻辑。生成逻辑,就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聚焦于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是这一创新突破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根本性的创新突破都聚焦于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十八大以来;理论逻辑,在于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践逻辑,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逻辑,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经历了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走向“世界向我”的历史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二十大报告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进程彰显着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历史性嬗变,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具有深刻内在一致性,其道路走向反映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指向与现实形态。中国现代化运动被动启发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球扩张,最终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动选择、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世界历史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成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辩证融通、双向互动,是由相对落后国家开辟的现代化新道路,革除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魅影的“绝对统治”,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可靠性,表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标,为有效解决世界历史的新挑战和全球化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陈曙光 《政治学研究》2023,(4):100-111+151-152
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的普遍命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大格局,决定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不可避免受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支配,走上“现代化在中国”的道路。“现代化在中国”,也即西方现代性观念和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洋务自强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的相继失败,标志着“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样本,注定只能走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术语革命和范式重构。  相似文献   

12.
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毛泽东便基于国情开始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提出借助外援推进中国工业化的方式,明确“四个现代化”概念及其内容,设计出中国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和“百年”战略,明确中国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提出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等关系。这些重要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毛泽东是在处理革命与现代化关系中、在对参照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反思中、在思维认知的反复交织中、试图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探索中国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的普遍命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大格局,决定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不可避免受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支配,走上“现代化在中国”的道路。“现代化在中国”,也即西方现代性观念和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洋务自强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的相继失败,标志着“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样本,注定只能走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术语革命和范式重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在21世纪中国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正,创“人的现代化”之新;守“尊重自然”之正,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新;守“人是社会关系总和”之正,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内在实质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生产力”之正,创“新质生产力”之新;守“人的利益”之正,创“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之新;守“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群众观”之正,创“人民江山论”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世界历史理论范式”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念”之新;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模式”之新;守“共产主义文明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论断,高度凝练的新道路和新形态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态上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形态内在关系的揭示指导着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也指引着人类命运与共的现代化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资本文明的深刻洞察和辩证批判揭示出资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双重作用。资本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出一条从跨越资本到利用资本,再到驾驭资本的现代化之路,历史地开启了辩证看待资本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在解构资本文明与资本主义单向锁定、丰富资本文明的辩证蕴含与实践场域、拓宽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现实路径的三重向度上具有重大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行现代化探索而形成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艰辛探索,取得过重要成就,也有过深刻教训。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实现了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创新性超越,树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范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史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在道路选择上,坚持客观必然性和历史主体性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在道路特质上,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求;在道路布局上,彰显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符合唯物辩证法联系观与系统论的要求;在道路实现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规律预存与封闭固化的,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深入、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9.
探索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在此基础上选择好实现方式,从而实现现代化实现方式的“现代化”。西方传统的现代化显现着财富与进步,也充斥着窘困、矛盾等“现代性危机”。因此,需要重新反思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方式。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程几经波折,当今又面临着诸多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系列科学的目标设计、价值考量,蕴含着领导方式和推进方式的现代化、社会系统管理和整合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和创新模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新型实现方式,超越了以往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的叙事与文明的叙事相关联,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和推进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建构和发展过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现代化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领导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相较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价值取向、发展目标与叙事理念上都具有革新意义,由此开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有力回应了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资本现代性及其文明形态的话语霸权,超越了资本现代性及其文明形态的资本逻辑与抽象同一性,创造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